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1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833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140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9月和12月测定了生长于3种不同光强(100%、36%和16%的自然光)下生长的乔木荷树、黧蒴和灌木九节、罗伞盆栽幼苗叶片的Rubisco羧化速率(RCR)、碳酸酐酶(CA)活性和细胞间CO2浓度(Ci)。当生长光强降低时,4种供试植物的RCR和CA活性明显降低。9月时生长在16%自然光下荷树的RCR和CA比100%自然光者分别降低55%和50%,藜蒴则降低20%和35%,耐有的灌木树的降幅较小,仅为33%-38%(RCR)和22%-30%(CA)。12月的RCR和CA的水平较9月时低,翌年1月时自然林不同光强下生长的同类植物的RCA和CA随光强变化也有类似的趋势。RCR和CA活性呈正相关性,且两者与Ci呈弱负相关。推测高光强可能有利于激活Rubisco,促进CA内化的CO2→DlC(可溶性碳)→CO2活性和DlC的传输过程。  相似文献   
222.
动脉损伤后早期中膜原位明胶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动脉平滑肌细胞迁移到内膜和内膜细胞增生是经皮腔内血管成型术后再狭窄的关键。迁移时平滑肌细胞必须将包绕其周围的基底膜消化溶解。基底膜由IV型胶原蛋白和层粘连蛋白构成 ,明胶酶能够消化这两种蛋白。血管损伤后明胶酶原位活性变化并不清楚。本研究目的是探明损伤后动脉壁明胶酶活性的变化规律 ,为在早期抑制血管再狭窄提供基础。1 材料和方法(1)动脉壁损伤 Wistar系雄性大鼠 (12周 ,2 2 0~ 2 5 0g)苯巴比妥钠 (0 .8ml kg)腹腔麻醉下 ,显露右颈内、外动脉 ,将 2Fr球囊导管从颈外动脉向心方向插入右颈总动脉近端 ,将球…  相似文献   
223.
以质粒pKT230为栽体,亚克隆大豆根瘤菌吸氢酶结构基因(hupSL)片段,构建成嵌合质粒pKH1。将质粒分配系统基因(parDE)片段和吸氢酶结构基因(hup)片段插入载体质粒pRK415,构建成质粒pRKBH。质粒pKH1、pRKBH和载体pRK415经转化和三亲本杂交,得到DH5α/pHR11、DH5α/pRKBH、E1201/pKH1、NG13/pKH1(NGH999)、NG1390/pRK415、NG1390/pHR11、NG1390/pRKBH和NG1390/pKH1(NGH982)等接合子。稳定性分析发现,质粒pKH1在催娩克氏杆茵中传80代后仍有92%以上的菌株含此质粒,说明质粒pKH1有较高的稳定性。吸氢酶活性分析表明,H  相似文献   
224.
在过量铜或锌胁迫下,独立培养的外生菌根菌牛乳牛肝菌(Suillus  相似文献   
225.
兰州百合花粉体外萌发过程中质膜ATP酶和植酸酶活性变化与花粉管生长速率相一致,酸性磷酸酯酶活性在花粉管出现后一段时间内不断升高,而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与花粉管生速率呈相反趋势。  相似文献   
226.
混交对亚热带针叶树根际土壤氮矿化和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混交阔叶树是退化红壤区针叶林改造的重要措施之一,土壤养分供应和转化是评价混交效应的重要参数,但混交后针叶树根际土壤氮矿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还不清楚。选取退化红壤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纯林、湿地松(Pinus elliottii Engelmann)纯林及其补植木荷(Schima superba Gardn.et Champ.)形成的马-木混交林和湿-木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集4种林分下针叶树根际土壤,测定速效养分含量、氮矿化速率、氮水解酶活性和微生物磷脂脂肪酸含量,探究混交对针叶树根际土壤氮供应及微生物特性的影响,分析土壤氮矿化和微生物特性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混交显著增加了针叶树根际土壤铵态氮,矿质氮和有效磷含量,而对硝态氮影响不显著。根际土壤氮矿化以硝化作用为主,混交后针叶树根际土壤氨化速率降低了27.0%,硝化速率增加了55.4%,而最终净氮矿化速率增加了24.1%。两个树种间,马尾松根际土壤矿质氮含量和净氮矿化速率显著高于湿地松。针叶树根际土壤真菌、丛枝菌根真菌,总微生物生物量及真菌/细菌比在混交后显著增加,且马尾松根际土壤总微生物和真菌生物量分别比湿地松高18.9%和27.0%。同时,针叶树根际土壤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在混交后显著增强,且根际土壤硝化速率和净氮矿化速率与微生物指标和酶活性正相关。总的来说,混交阔叶树显著提高了针叶树根际土壤氮供应,以此应对阔叶树混交后带来的养分竞争压力,而马尾松倾向于积极性的应对策略,通过增加土壤氮矿化以适应外界环境改变。  相似文献   
227.
张晗冰  孔范龙  郗敏  李悦  孙小琳 《生态学报》2018,38(13):4869-4878
以胶州湾洋河口湿地为研究对象,按照互花米草入侵年份(0、1、5、8年)分层采集土壤样品(0—10、10—20、20—40 cm和40—60 cm),研究土壤活性有机碳(LOC)和酶(脲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的变化,分析土壤活性有机碳和酶活性及两者相关性对互花米草入侵的响应。结果表明:与光滩相比,互花米草入侵增加了表层土壤LOC含量,且随着入侵时间的延长显著增加(P0.05)。同时也改变了土壤LOC垂直分布规律,除光滩和入侵1年样地表现出沿剖面逐渐上升之外,其他样地表现为沿剖面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互花米草入侵提高了河口湿地土壤酶活性,但并未改变酶活性随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的分布规律。随着入侵时间的延长4种酶活性变化趋势有所差异,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随入侵时间延长先急剧增加后逐渐减少,而碱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随着入侵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LOC和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且互花米草入侵时间越长两者间相关性越低,8年后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28.
中亚热带不同母质和森林类型土壤生态酶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壤生态酶化学计量比作为衡量土壤微生物能量和养分资源限制状况的重要指标,是当前生态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关于土壤母质和森林类型在调控土壤生态酶化学计量比中所扮演的角色及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分别以砂岩和花岗岩发育的米槠林和杉木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微生物量碳、氮和磷及土壤酶活性,探讨不同母岩发育的米槠林和杉木林土壤生态酶化学计量特征。结果显示,花岗岩发育的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AP)显著高于砂岩发育的土壤,βG:AP和NAG:AP的值显著低于砂岩发育的土壤。其中,花岗岩发育的米槠林土壤βG:AP和NAG:AP的值都显著高于杉木林,砂岩发育的土壤βG:AP和NAG:AP的值在两个林分间呈相反的结果。结果表明土壤生态酶化学计量比能够反映不同森林土壤之间磷养分限制强度,花岗岩比砂岩土壤受磷养分限制更严重。相关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及生态酶化学计量比与土壤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密切相关,而冗余分析发现土壤pH、总磷(TP)和微生物量碳(MBC)分别解释土壤酶活性和生态酶化学计量比变异的56.9%、27.9%和12.3%。未来森林经营及管理应考虑土壤母质和森林类型差异对区域森林土壤养分循环的影响。  相似文献   
229.
为探究无籽刺梨(Rosasterilis)雄性不育原因,采用1%I2-KI染色法观察花粉活性,并对无籽刺梨和正常可育刺梨(R.roburghii)花药不同发育时期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籽刺梨的败育花粉占95.5%,刺梨的正常花粉占99%。刺梨花药的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在各时期的总体变化趋势相似,可溶性淀粉含量呈上升趋势,而无籽刺梨花药的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淀粉和脯氨酸含量在各时期的变化无规律可循,且花粉成熟期这4种物质的含量均明显低于刺梨,即花粉成熟期缺少各营养物质的积累。在花药发育过程中,无籽刺梨的SOD活性均低于刺梨;MDA含量呈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比刺梨大;MDA含量和POD活性均高于刺梨。因此,营养物质的匮乏和酶系统的紊乱可能是导致无籽刺梨雄性不育的原因。  相似文献   
230.
目的研究摄入不同咖啡浓度对小鼠酶活性、肠道微生物、体重的影响,从分析肠道四种微生物变化和四种酶的活性变化来讨论摄入咖啡对健康的影响。方法 SPF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4组,即低、中、高咖啡浓度组和正常对照组,所有实验组小鼠日常给予蒸馏水饮用,实验低、中、高浓度组每天2次分别灌胃给予0.0045g/mL、0.0090g/mL、0.0180g/mL的咖啡溶液0.4mL/(只·次),对照组给予蒸馏水灌胃,实验时间为1个月,测小鼠体重、肠道微生物和酶活性等指标并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低浓度咖啡摄入组乳杆菌、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数显著增加(P0.01或P0.05),需氧和厌氧细菌数显著降低(P0.01);中浓度咖啡摄入组乳杆菌、双歧杆菌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和低浓度组(P0.01),大肠埃希菌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浓度咖啡摄入组乳杆菌和大肠埃希菌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低浓度摄入组的木聚糖酶、纤维素酶、淀粉酶、蛋白酶的活性均显著高于(Ps0.01)对照组和中浓度咖啡摄入组;各组小鼠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当摄入咖啡小鼠肠道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等益生菌数量增加显著,小鼠肠道中具有代表性的淀粉酶、纤维素酶、蛋白酶、木聚糖酶的活性均显著增加,但咖啡摄入对小鼠体重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