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7篇 |
免费 | 29篇 |
国内免费 | 79篇 |
专业分类
33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11篇 |
2013年 | 15篇 |
2012年 | 20篇 |
2011年 | 23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17篇 |
2008年 | 36篇 |
2007年 | 15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18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9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有助于减缓生态系统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中生态源地识别的主观性较强且源地边界破碎,生态廊道对景观连通性的贡献程度也有待明确。因此,以宁夏沿黄河城市带为例,首先利用空间连续小波变换识别综合生态系统服务突变点,获取生态源地,进而基于电路模型评估功能连通性以提取生态廊道,最后量化生态廊道的连通贡献。结果显示,生态源地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1.51%,其中草地占比83.27%。相比于直接提取综合生态系统服务高值区,基于空间连续小波变换识别的生态源地能较好的反映局地生态系统特征,并将景观形状指数和分形维数分别降低67.20%和8.06%,减少生态源地边缘长度从而受到外界干扰的可能性更小。生态廊道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42%,是物种迁徙等生态过程的关键通道,有效地增强了区域景观连通性,将等效可能连通性指数和等效整体连通性指数分别提升41.76%和68.68%。生态安全格局主要位于研究区边界地段,整体呈两带分布,为宁夏沿黄河城市带阻挡周围的沙漠,保障中部的城市发展和粮食安全。然而,研究区范围内自然保护区仍存在较为严重的生态系统服务和功能连通的保护缺口。各区域的生态安全格局具备不同的生态功能,需要有针对性的差异化保护、修复与管理。 相似文献
62.
研究了与生物资源管理相关的食饵具脉冲扰动与成年捕食者具连续收获的阶段结构时滞捕食-食饵模型.利用离散动力系统的频闪映射和脉冲时滞微分方程理论,得到了捕食者灭绝周期解的全局吸引和系统持久的充分条件,也证明了系统的所有解的一致完全有界.结论为现实的可再生生物资源管理提供了可靠的策略依据. 相似文献
63.
20世纪50年代以前酶活性浓度单位的命名混乱,常以方法提出者的姓氏来命名,定义参差不齐,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大不便,尤其在建立“连续监测法”测酶后,大量酶应用于临床,此混乱现象更为突出。1963年国际生化协会通过广泛讨论,提出一个国际单位定义来表示酶量的多少,即1分钟能转化1微摩尔底物的酶量为一个国际单位,以IU表示之,由于意见不一致,至今尚未指定酶反应温度,而同一量的酶,在不同温度时间为1分钟所转化底物量将有明显差异,为避免临床上误认为只要是同一国际单位的酶量在国际上无论何处所测结果都应一致,目前大多数实验工作者常省略国际二字(简写也由IU改为U)。 相似文献
64.
小鼠海马锥体细胞树突棘形态的电镜三维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多数神经元的复杂三维结构是很难直接观察的。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结合染料标记技术可以重建神经元的三维形态,但精细结构的识别需要电子显微镜。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可以得到连续超薄组织切片的高分辨率图像,结合计算机支持的三维重建技术就可进一步获得神经细胞精细结构的三维信息。通过电镜三维重建技术对未成熟和成熟小鼠海马锥体细胞树突棘的形态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并对其关键步骤的操作技巧进行了重点说明。实验结果为进一步利用成像技术研究树突棘的结构、功能和可塑性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65.
5个品系小鼠胚胎干细胞系建立的方法学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70%的大鼠心脏细胞条件培养基(RH-CM)为培养液,以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PMEF)为饲养层,采用添加1%鸡血清的消化液和“连续离散法”作为小鼠Es细胞建系的改进方法,比较了5个品系小鼠ES细胞系建立的特点。与常规方法相比,3个近交系小鼠129/ter、C57BL/6J、BALB/c的ES细胞建系率分别由11.8%、3.7%和2.9%提高到33.3%、13.3%和19.4%,差异十分显著;直接采用改进的方法建立KM和ICR小鼠ES细胞系,建系率分别达12%和42.1%。讨论了ICM增殖的时间,即离散时机对ES集落形成及建系率的影响,结果显示:129/ter、C57BL/6J、BALB/c、KM和ICR小鼠品系ICM适宜的离散时机分别为增殖4~6d、3~3.5d、4d、4~5d和4~5d;同时,讨论了不同ES细胞建系所需最适宜的消化液浓度,其中BALB/c小鼠的ES细胞对高浓度的消化液十分敏感,0.05%Trypsin-0.008%EDTA是其比较理想的离散浓度。设计了两种离散方法,即“一次离散法”和“连续离散法”,用来离散增殖的ICM和ICM离散后出现的ES集落,结果表明:后者在建系过程中的作用明显优于前者。RH-CM与添加uF的常规ES细胞培养基相比,不但具有显著抑制小鼠ES细胞分化、维持其二倍体核型的作用,而且明显促进ES细胞的贴壁生长。新建细胞系鉴定结果表明,这一改进方法有效地维持了其作为多能性胚胎干细胞的一系列特征。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连续q全遮盖法治疗双眼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2月到2016年9月在我院诊治的126例双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阿托品组60例与遮盖组66例,遮盖组采用连续全遮盖法治疗,阿托品组给予阿托品治疗,两组都治疗观察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最佳矫正视力、电位潜伏期、波幅。结果:两组治疗期间都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治疗后,遮盖组与阿托品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8.5%和88.3%,遮盖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阿托品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最佳矫正视力都高于治疗前,且遮盖组治疗后的最佳矫正视力也明显高于阿托品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电位潜伏期都较治疗前明显缩短,而波幅明显增强(P0.05),且遮盖组治疗后的潜伏期明显短于阿托品组,而波幅显著强于阿托品组(P0.05)。结论:连续全遮盖法治疗双眼屈光参差性弱视具有很好的安全性,能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改善视力,促进神经元的兴奋性。 相似文献
67.
68.
利用多孔聚酯泡沫为载体,进行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固定化及连续生产絮凝剂的研究。研究发现,利用多孔聚酯泡沫可吸附固定XN1菌丝细胞,且能较长时间保持高的活性。固定化XN1菌在三相流化床反应器中连续发酵运行13d无发现菌膜脱落现象,且发酵液絮凝活性均维持在90%以上,说明利用多孔聚酯泡沫颗粒作为固定化载体,连续生产絮凝剂的方法是可行的。另外,研究还发现,该菌所产生絮凝剂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在反应器中室温下保存数日仍可维持较高的絮凝活性。 相似文献
69.
种子顽拗性的形成机理及其保存技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种子的脱水行为将种子分为正常性种子、顽拗性种子和中间性种子。顽拗性种子在发育的末期不经历成熟脱水.脱落时有相对高的含水量,并且对低温和脱水干燥非常敏感。在自然界,顽拗性种子存在一个连续群,即低度、中度和高度顽拗性种子,其差异在于对脱水伤害的敏感程度。影响种子顽拗性的因素,既有种子本身的生理生化物质基础,也有种子在母株上发育过程中所经受的外界环境的影响。目前,对种子脱水耐性的分子机制及其保存技术研究得较多。本文综述了有关顽拗性种子研究的近期进展。 相似文献
70.
2022年6和7月,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境内分别采集到蛇类2条和1条。经分子与形态学鉴定,德宏州2条蛇为白链蛇[Lycodon septentrionalis (Günther, 1875)];而西双版纳的1条蛇与国内原鉴定为细白环蛇(L. subcinctus Boie, 1827)的标本为同种,但与细白环蛇地模标本的分子遗传距离大,系统关系未解决,由于形态高度相似,暂定为细白环蛇(L. cf. subcinctus)。其中,白链蛇的发现恢复了该种在云南省近期才被移除的分布记录,而细白环蛇的发现则佐证了早期文献中长期被忽视的存疑记录。本文讨论了白链蛇在云南的分布历史和细白环蛇的分类问题,并指出未来应加强云南省边境区域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以尽快摸清云南省两栖爬行动物本底资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