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8篇
  免费   170篇
  国内免费   1422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99篇
  2022年   106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88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92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123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126篇
  2008年   196篇
  2007年   119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136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117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96篇
  1999年   80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72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FT是植物开花调控途径的重要整合因子和调控开花的关键基因之一,也是植物可传导开花物质“成花素”的编码基因.FT蛋白是成花素的必需组分,FT mRNA是成花素的潜在组分;FT及其同源基因不仅参与株龄影响及逆境诱导的开花,还参与营养生长、器官形态建成、源库关系和器官脱落调控.该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FT及其同源基因在植物发育调控中的多种功能效应及作用方式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92.
丛枝菌根真菌侵染Bt玉米及对其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个不同转化事件的Bt玉米5422Bt1(Bt11)和5422CBCL(Mon810)及其同源常规玉米5422为对象,研究接种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对Bt玉米与常规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品系玉米接菌处理的菌根侵染率明显不同,菌根侵染各参数值总体呈现5422Bt1>5422CBCL>5422趋势;接种处理均促进了玉米的生长,其效应随玉米品系和生育期的不同而呈现差异,喇叭口期5422的地上部干重和总干重显著增加,拔节期5422Bt1的叶片数、茎粗以及喇叭口期的叶片数、茎粗、地上部干重、总干重显著高于对照,5422CBCL拔节期的叶片数和喇叭口期地下部干重增加显著;3个玉米品系菌根真菌依赖性与接菌效应为5422Bt1>5422CBCL>5422,2个Bt玉米品系与Glomus mosseae间的兼容性更好,接种处理对Bt玉米的生长促进作用强于常规玉米.  相似文献   
993.
敌百虫对中国花鲈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给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病害防治提供根据,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敌百虫对中国花鲈鱼苗和幼鱼的急性毒性,检测了幼鱼肝脏的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力,测定了暴露在不同浓度敌百虫中幼鱼的红细胞总核异率和微核率.结果表明:敌百虫对中国花鲈鱼苗24、48、72和96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7.76、3.02、1.74和1.58 mg·L-1,安全浓度为0.14 mg·L-1;对幼鱼24、48、72和96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0.96、6.15、3.98和2.89 mg·L-1,安全浓度为0.58 mg·L-1.濒死的中国花鲈肝脏组织有溶解性坏死灶.幼鱼在不同浓度的敌百虫中暴露48 h,随着敌百虫浓度的升高GSH含量先下降后恢复再下降;MDA含量先上升后恢复;各组SOD活力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的差异;CAT活力先下降后恢复;GPT活力维持在低水平;GOT活力在1.35和2.70 mg·L-1实验组下降;AChE活力先下降后略回升.GSH和MDA含量以及CAT、GPT、GOT和AChE活力对敌百虫胁迫敏感而SOD活力则不敏感;幼鱼在敌百虫浓度为1.45mg·L-1的实验组中暴露96 h,其红细胞的总核异率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在0.73 mg·L-1实验组中暴露96 h,红细胞的微核率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  相似文献   
994.
从浙江省短枝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和细枝木麻黄(C.curninghamiana的根瘤中共分离获得14株共生菌株.形态观察表明,菌株具有分枝状菌丝、多腔孢囊、泡囊等典型的Frankia结构、16S rDNA测序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均为Frankia,其中4株属于生理类群A,7株属于生理类群B,3株属于生理类群AB.固氮效应研究表明,菌株均具有固氨酶生物学活性,但菌株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菌株ZCN192固氨酶活性最强,可达2.897 μmol·mg-1·h-1,菌株ZCN199最低,固氮酶活性为0.056 μmol·mg-1·h-1.活体固氮试验显示,与阴性对照相比,供试菌株能显著提高苗高、地径和干重,且一般情况下,离体固氮酶活性强的菌株在活体接种时能获得更明显的固氮效应.  相似文献   
995.
连作对浙贝母生长及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大田试验,分别在浙贝母种植的头茬、二茬及四茬田里进行植物及土壤取样,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区系、关键酶等指标.结果表明:随着连作年数的增加,浙贝母连作土壤中有效氮、有效磷及有效钾的含量显著降低,但有机质含量逐年增加,土壤呈酸化趋势;根区土壤中细菌、放线菌及微生物总量呈线性减少,但真菌数量呈线性增长;重茬根区土壤的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低于头茬土,但多酚氧化酶及蔗糖酶活性出现增加现象.在连作障碍下,浙贝母叶内膜脂过氧化程度加剧,SOD、POD等抗氧化酶活性降低,地上、地下部生物量以及根长、根表面积均显著降低.说明浙贝母连作障碍是由于土壤营养元素缺乏、根际酸化、微生物区系改变、氧化胁迫加剧等多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996.
地黄源库关系的变化及其与连作障碍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正茬剪叶模拟连作地黄光合源不足条件下,测定分析植株源与库的关系,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分析连作地黄光合产物的分配及内源激素的变化,以探讨地黄的连作障碍机制。结果表明:剪叶处理对植株的影响不能达到连作障碍程度,其库容及其活性大于连作地黄;连作地黄出现光合产物滞留于地上部,库的活性影响了植株光合产物向库的运输,在生长前期植株内源激素发生了变化;因此断定,连作地黄库容及其活性过低是限制地黄块根膨大的重要因素,库通过不同激素对源的反馈调节,抑制了地上源的光合能力及光合产物向库的分配,导致连作障碍。  相似文献   
997.
有关场景一致性效应的研究发现,人们对与背景语义一致的前景物体的命名、分类、搜索和再认等都快于与背景不一致的物体.和与情境一致的物体相比,与情境不一致的物体在中央顶区等部位,会诱发一个幅度更大的负波(N390).旁海马皮层/旁海马位置区(PHC/PPA)和压部后皮层(RSC)是负责场景加工的重要脑区.场景一致性效应的时间进程可能首先由低空间分辨率(LSF)信息激活眶额皮层(OFC)(130 ms左右)、PHC/PPA和RSC,之后LSF信息与高空间分辨率(HSF)信息在颞叶进行整合.在诸多理论模型中,情境促进模型从生理角度对一致性效应作了较充分的解释.  相似文献   
998.
不同波段电磁辐射致大鼠睾丸支持细胞的损伤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波段电磁辐射对大鼠睾丸支持细胞(Sertoli细胞)损伤效应的异同.将原代培养的Sertoli细胞经场强6×104V/m的电磁脉冲(electromagnetic pulse,EMP)、平均功率密度为100mW/cm2的S-波段高功率微波(S-band high power microwave,S-HPM)和...  相似文献   
999.
大气有机氮沉降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郑利霞  刘学军  张福锁 《生态学报》2007,27(9):3828-3834
大气氮素沉降是全球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一个重要部分,包括干?湿沉降两种,以无机态和有机态形式发生沉降。长期以来由于受研究方法的限制,国际上对大气氮素沉降的研究多集中在无机态氮的沉降上,忽视了对有机态氮形式发生的沉降,因而造成了人们对大气氮素沉降总量的低估。在全面总结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大气有机态氮沉降的研究进展,具体包括大气有机氮的来源、种类?雨水有机氮的测定方法?有机氮沉降对大气氮沉降总量(氮沉降总量=无机氮沉降 有机氮沉降)的贡献,以及有机氮沉降可能的生态效应等。最后,指出了今后我国大气有机氮沉降研究需要加强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000.
南方丘陵区土壤氮素尺度效应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世熔  孙波  赵其国  李婷  陈红琳  黄丽琴 《生态学报》2007,27(10):4057-4064
利用GPS、GIS和随机过程抽样技术,研究了江西省兴国县潋水河流域土壤氮素在小、中和大3种研究尺度下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全氮和有效氮尺度效应明显,均值随研究尺度的扩大而增加。其中,土壤全氮平均含量分别是0.60gkg-1、0.73gkg-1和0.83gkg-1,有效氮含量为64.8mgkg-1、66.3mgkg-1和80.2mgkg-1。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状况是影响氮素尺度效应的重要因素。3种尺度下母质与土壤氮素含量关系复杂,但均以花岗岩坡残积物发育土壤最低。在不同尺度下,水稻土全氮和有效氮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红壤,但大尺度下的石灰岩土与前二种土壤差异均不显著。在小尺度和中尺度下水田全氮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旱地和林地,在大尺度下它显著高于旱地而与林地差异不显著;水田有效氮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林地,但与旱地除小尺度下差异达显著水平外,中、大尺度下差异不显著。土壤侵蚀状况对土壤全氮和有效氮含量的影响与尺度大小有关,且随尺度增加差异显著性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