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4篇
  免费   144篇
  国内免费   792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48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66年   3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3篇
  1953年   2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极度濒危植物五针白皮松的保护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随机扩增多态(RAPD)方法对极度濒危植物五针白皮松(Pinus squamata X.W.Li)的遗传多样性和居群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14个随机引物共获得93条RAPD谱带,其中6条为多态带,多态位点百分率仅为6.45%,遗传多样性极低。Shannon指数I和Nei指数h在种内也只有0.020和0.030,两个亚居群间(半阴坡亚居群与半阳坡亚居群)遗传分化程度不高,遗传分化系数Gst只有0.110,与大多数松科植物近似,居群每代迁移数为4.032。五针白皮松极低的遗传多样性可能是由于它在演化过程中遭受过严重的灾害,造成严重的瓶颈效应,丧失其大部分遗传变异。在随后的演化过程中由于遗传漂变、自交衰退等小种群现象,导致遗传多样性的进一步丧失。另外,阔叶树种对其生存的挤压和人类的干扰也是导致五针白皮松遗传多样性降低的因素之一。本文最后对该结果的保护生物学意义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02.
用吸附法从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1003-V的代谢产物中分离出导致昆虫患病的毒素粗提物(以下简称毒素),并对其进行了毒力检测.结果表明,该毒素对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幼虫有明显毒性;对棉铃虫(Heliothis zea)幼虫口服毒性较弱,血腔注射毒性较强;仅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抑菌作用.对草地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Sf-21细胞株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毒力回归方程为y=2.03+2.39x,半致死浓度是0.01751%,其95%可信极限为0.01517%~0.0202%.高压液相色谱和红外光谱分析表明,该毒素含有三种在结构和性质上非常相近的物质.  相似文献   
103.
凯里动物群有一些分类位置暂不能确定的疑难化石,Triplexa(gen.nov.)就是其中的一个属,其标本超过300多件。Triplexa由左右两瓣壳组成,体小,最大直径仅几毫米,呈扁球形。壳内被两条纵向弧形沟分成轴部及两个侧叶,形同水字形。Triplexa仅与棘皮动物的某些萼板相似,但Triplexa个体小,呈小扁球体,壳内部构造三分性极为明显,易于区别。Triplexa可能是某一门类动物的部件或器官。小而中空的壳体,显示可以漂浮,并非原地埋藏。  相似文献   
104.
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了魔芋(Amorphophalusconjac)球茎中甘露聚糖粒和淀粉粒的形态。两种贮藏多糖分别位于不同的细胞中。淀粉粒在造粉体内发育,以复粒存在,用魔芋球茎仔茎茎尖为材料观察显示,淀粉粒的形成早于甘露聚糖颗粒的形成。甘露聚糖粒形态多数近随圆形,一些甘露聚糖颗粒内包含了针晶体,但多数的甘露聚糖粒内部不包含针晶体,由纯净的甘露聚糖构成。  相似文献   
105.
刘伟成  吕国忠 《菌物系统》1998,17(3):278-282
利用热变性温度法测得球壳孢目5属14种19个菌株DNAG+Cmol%的变化范围为48.08~53.7平均值为51.12,与文献报道的丝孢菌类的平均值接近,也与子囊菌的平均值相差不大,提示该类群的种类及其与大多数丝孢菌间在系统演化上似具有一定的同源性,与形态分类对半知菌的处理相吻合,也为其有性阶段大多属子囊菌这一事实提供了佐证;各属,种GC值接近,且相互璋有交叉,种内菌株间差异小于2%,方差分析显示  相似文献   
106.
我国北方地区裸胞壳属(Emericella)的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402份来自于东北,华北及西北地区的土样进行裸胞壳属菌的分离。结合菌落开矿的扫描电镜下囊孢子的形态将各菌鉴定到种。结果表明我国北方地区分布有8个种,1个变种,分别是无冠裸胞壳,皱折裸胞壳,茴香裸胞索,宫治裸胞壳,构巢裸胞索,褶皱裸皱胞壳及波状裸胞,四脊裸胞索,褶皱裸胞索及波状裸胞壳。  相似文献   
107.
对1402份来自于东北、华北及西北地区的土样进行裸胞壳属(Emericela)菌的分离。结合菌落形态及扫描电镜下子囊孢子的形态将各菌鉴定到种。结果表明我国北方地区分布有8个种,1个变种,分别是无冠裸胞壳(Emericelaacristata)、皱折裸胞壳(4Emericelacorrugata)、茴香裸胞壳(Emericelafoeniculicola)、宫治裸胞壳(Emericelamiyaji)、构巢裸胞壳(Emericelanidulansvar.nidulans)、构巢裸胞壳宽脊变种(Emericelanidulansvar.lata)、四脊裸胞壳(Emericelaquadrilineata)、褶皱裸胞壳(Emericelarugulosa)及波状裸胞壳(Emericelaundulata)。除银川地区以Emericelaacristata为优势菌外,各地区以Emericelanidulans最为常见。文中对常见菌种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对在我国较少见的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8.
齐光月  沙伟  董原 《菌物研究》2015,(2):122-128
报道了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壳状地衣40种,隶属于18属14科6目。其中1种为中国新记录,即Rhizocarpon eupetraeum(Nyl.)Arnold;1种为中国大陆新记录即Buellia badia(Fr.)A.Massal.,37种为黑龙江省新记录。提供了中国新记录种和中国大陆新记录种的描述及特征图片。对40种壳状地衣的基物类型和地理成分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9.
 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Pubescens’)凭借其独特的生长特性极易扩张进入周边的常绿或针阔混交森林群落并取而代之。菌根减弱假说对毛竹林扩张导致周边林分枯亡并抑制林下幼苗更新的机制进行了解释, 即毛竹林的成功扩张是由于毛竹蔓延引起森林群落的菌根系统紊乱, 使宿主植物与菌根真菌的共生关系受到干扰, 进而影响了宿主植物的分布与更新。该研究以浙江省西天目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 对菌根减弱假说进行了检验。通过在毛竹-针阔混交林交接区沿毛竹扩张方向设置毛竹纯林、竹-林过渡带、针阔混交林3种类型的样带, 选取在针阔混交林、竹-林过渡带同时存在的6种优势乔灌树种——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江浙山胡椒(Lindera chienii)、毛柄连蕊茶(Camellia fraterna), 测定这6个树种在两样带中的菌根侵染频率和强度, 检测在毛竹林扩张中周边森林群落菌根的响应, 同时对比了毛竹在毛竹纯林和竹-林过渡带菌根感染率和强度的变化, 检验该假设。实验结果表明: 1)针阔混交林和竹-林过渡带的主要树种菌根都具有较高的菌根侵染频率(> 95%), 且不同林分间林木的侵染频率无显著差异(p > 0.1); 2)在竹-林过渡带杉木和江浙山胡椒的丛枝菌根侵染强度较针阔混交林明显增加(p < 0.1); 3)毛竹的丛枝菌根侵染频率和强度远低于其他针阔树种, 且在扩张前后没有显著变化(p > 0.1)。实验结果否定菌根减弱假说。  相似文献   
110.
【目的】识别球孢白僵菌萌发和杀虫毒力相关的标记物。【方法】本研究对7个球孢白僵菌菌株的孢子进行萌发率和对茶毛虫毒力进行测定,采用基于LC-MS的代谢组学方法,识别菌丝和孢子提取物中与萌发和毒力有关的标记物。【结果】高毒力菌株的菌丝中具有高含量的carnitine、hercynine、acetylcarnitine、α,α-trehalose;Octa-Me、arg-arg-gln、phosphatidylethanolamine[PE(18∶2/0∶0)]、phosphotidylcholine[PC(18∶3/0∶0)]和PC(18∶2/0∶0)。高萌发率菌株的孢子中具有高含量的2,3-dimethylmaleate、acetylcarnitine、propionyl-carnitine和PC(18∶2/0∶0)。高毒力菌株的孢子中具有高含量的histamine、2,5-pyrrolidinedicarboxylic acid;Diamide、carnitine、acetylcarnitine、propionyl-carnitine、butyrylcarnitine、PE(18∶2/0∶0)、PC(16∶1/0∶0)和PC(18∶3/0∶0)。此外,对菌丝中杀虫相关的环肽beauverolides,beauvericins和bassianolide进行相对含量比较分析,发现单独一种肽的含量高低与菌株对茶毛虫的毒力没有直接关系,但高毒力的Bb1898菌株中的9种肽同时具有较高的含量暗示它们可能发挥协同作用。【结论】毒力和萌发的共同标记物是脂酰肉碱和磷脂,它们可能具有维持附着胞膨压和为穿透寄主提供能量的功能。其它标记物,如在高毒力菌丝中发现的hercynine和α,α-trehalose;高萌发率孢子中的2,3-dimethylmaleate,高毒力孢子中的histamine和2,5-pyrrolidinedicarboxylic acid Diamide,它们的作用原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