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19篇
  免费   595篇
  国内免费   2577篇
  7991篇
  2024年   114篇
  2023年   272篇
  2022年   282篇
  2021年   317篇
  2020年   265篇
  2019年   263篇
  2018年   200篇
  2017年   220篇
  2016年   275篇
  2015年   267篇
  2014年   342篇
  2013年   283篇
  2012年   333篇
  2011年   314篇
  2010年   340篇
  2009年   357篇
  2008年   537篇
  2007年   298篇
  2006年   269篇
  2005年   297篇
  2004年   276篇
  2003年   262篇
  2002年   268篇
  2001年   206篇
  2000年   183篇
  1999年   139篇
  1998年   124篇
  1997年   82篇
  1996年   88篇
  1995年   90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61篇
  1992年   54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51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5篇
  1977年   4篇
  1959年   7篇
  1956年   9篇
  1955年   3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61.
王鸿雷 《昆虫知识》2005,42(3):289-289
多基因家族在进化过程中曾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基因复制和缺失,并由此导致一些基因在漫长的进化年代中得以存在和表达,而另一些只是在特定时期内短暂出现,之后或者逐渐消失或者沉默进而失去其生物学功能,同时新的基因在复制过程中不断产生。这一现象被称作“产生与死亡演化”(birth-and-death evolution),对于产生新的遗传系统和复杂表型特征具有重要作用。昆虫性信息素生物合成系统脱饱和酶多基因家族的进化过程就是这方面一个典型的例证。  相似文献   
62.
李峥  李其斌  邹鑫森 《蛇志》2010,22(3):203-205
目的探讨广西竹叶青蛇伤后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较合理依据。方法选择被竹叶青蛇咬伤的急诊患者55例的临床资料并分析临床特征。结果 55例竹叶青蛇伤患者分别按咬伤地点与临床分型比较(χ2=18.03,P0.01),竹叶青蛇属(竹叶青和白唇竹叶青)与临床分型比较(χ2=24.67,P0.01)及咬伤地点与竹叶青蛇属比较(χ2=24.80,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咬伤地点与竹叶青蛇属呈中度正相关(rs=0.67);竹叶青蛇咬伤按临床分型比较血液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中血小板(PLT)、白细胞(WBC)各型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竹叶青蛇伤主要在城市花园草丛、田间地头等地点发生,伤后临床分型绝大多数为轻型,少数为重型和危重型;白唇竹叶青蛇伤地点主要在深山老林,伤后临床分型以危重型、重型为主,少数为轻型。咬伤地点与临床分型和蛇种属有很大差异性,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竹叶青蛇伤致血液功能障碍,甚至出现类DIC;除分型标准外,患者WBC的增高程度可作为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3.
《植物杂志》2009,(10):4-4
蝗虫的翅膀不但柔韧,而且其表面还有许多纹路和突起。—项新研究显示,正是这些特征使蝗虫具有很高的飞行效率。研究人员建立三维空气动力学模型,以模拟蝗虫的飞行特征,发现蝗虫翅膀上的纹路和突起,翅膀在扇动时出现的变形,都使空气能够平滑地从翅膀表面流过,有助于飞行。研究人员对该模型进行了两次改变,一次去掉翅膀表面的纹路和突起,第二次则假设翅膀处于飞机机翼那样平滑坚硬的状态,结果翅膀的飞行效率越来越差。  相似文献   
64.
综述了中国木兰科10属的次生木质部解剖学特征,包括导管分子,纤维管胞和木射线。同时,进一步讨论了其系统演化。这10属分为两亚科,即:木兰亚科(Magnoliodeae),包括木兰族(Magnolieae)和含笑族(Michelieae Law),木兰族有木莲属(Maglietia Bl.)、华盖木属(Manglietiastrum Law)、木兰属(Magnolia L.)、拟单性木兰属(Parakmeria Hu et Cheng)、单性木兰属[Kmeria(Pierre) Dandy]、长蕊木兰属(Alcimandra Dandy)共六属;含笑族有含笑属(Michelia L.)、合果木属(Paramichelia Hu)、观光木属(Tsoongiodendron Chun)共三属。鹅掌楸亚科[Liriodendroideae(Bark) Law],仅鹅掌楸属(Liriodendron L.)一属。大量的木材解剖学研究表明,木兰科的原始性很明显,但也有一些进化特征。可以通过属间的差别来分析本科的系统演化。木兰科的系统演化可简单总结为:木兰亚科[木兰族(木莲属,华盖木属,拟单性木兰属,单性木兰属→木兰属,长蕊木兰属)→含笑族]→鹅掌楸亚科。  相似文献   
65.
尾羽龙(Caudipteryx)的新材料及其重要骨骼特征的补充和修订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16  
尾羽龙和原始祖鸟一起被认为是最早发现的带有真正鸟类羽毛的恐龙(Ji et al., 1998),迄今已发现的尾羽龙包括邹氏尾羽龙(Caudipteryx zoui)和董氏尾羽龙(Caudipteryx dongi)两种(周忠和、汪筱林,2000),前者包括保存在中国地质博物馆的NGMC 97*4朅和NGMC 97*9朅两件标本,而后者依据的材料仅为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V 12344。以上标本都不是十分完整。本文依据最近新发现的两件几乎完整的尾羽龙标本,对该属的一些重要形态特征进行补充和修订,以期对其系统关系的讨论及其他相关理论问题的研究提供新的…  相似文献   
66.
运用立体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产于福建省的石荠苧属3种药用植物的花粉和果皮的微形态特征进行系统观察。观察结果表明,3种植物花粉微形态特征比较相似;果皮微形态存在较明显的种间差异,且性状较稳定。石荠苧属果实表皮微形态特征是该属分类与系统研究中不可忽视的性状。  相似文献   
67.
第2代杉木幼林生态系统水化学特征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6  
对第 2代杉木幼林生态系统的降雨、穿透水、茎流、地表和地下径流等水文过程中 N、P、K、Ca、Mg、Cu、Fe、Zn和 Mn9种养分元素含量进行了连续 5 a的测定 ,结果表明 :降雨通过林冠后其化学特性发生明显变化 ,p H值出现酸化现象 ,穿透水中 Zn和 Org-N为负淋溶 ,其余各元素浓度有所增加。树干茎流的富集作用比穿透水强 ,其中 Zn为负 ,其它元素的浓度均比林外降雨的高。地表径流中 Zn>Org-N>NO3 -N,与降雨中含量相比较为淋失迁移型 ,Ca>K>Cu>Mg>P>NH4 -N>Mn>Fe为内贮型 ,p H值增大。地下径流中 Zn>Org-N>NH4 -N>K>Mn为淋失迁移型、Ca>Mg>Cu>NO3 -N>P>Fe为内贮型。该系统的水循环中 Ca>Mg>Fe>P为净损失、Zn>K>Org-N>NH4 -N>Mn>NO3 -N>Cu为净积累 ,与第 1代杉木林相比 ,第 2代杉木幼林水化学过滤与吸贮功能较差 ,系统稳定性也较弱 ,生态功能的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  相似文献   
68.
卢宝荣  夏辉  杨箫  金鑫  刘苹  汪魏 《生物多样性》2009,17(4):362-377
转基因作物的商品化生产和大规模环境释放, 引起了全球对生物安全问题的广泛关注和争议, 其中转基因通过花粉介导的基因漂移逃逸到非转基因作物及其野生近缘种, 进而带来不同类型的环境风险就是备受争议的生物安全问题之一。有效的生物安全评价和研究能够为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持久利用保驾护航。按照风险评价的原则, 对于转基因逃逸及其潜在环境风险的评价应包括两个重要步骤: (1)检测转基因向野生近缘种(包括杂草类型)群体逃逸的频率; (2)确定逃逸后的转基因能否通过遗传渐渗在野生近缘种群体中存留和扩散。杂交-渐渗是进化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科学命题和普遍的自然现象, 杂交-渐渗的进化理论与转基因逃逸及其潜在环境风险的研究和评价有密切的关系。杂交-渐渗过程往往导致物种形成、适应性进化和自然群体的濒危与灭绝, 这是因为在杂交-渐渗过程中, 不同的机制如遗传同化作用、群体湮没效应以及群体的选择性剔除效应等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群体的进化过程。转基因通过杂交-渐渗进入野生群体, 使这一过程更加复杂化。如果转基因能提高群体的适合度, 则更有利于其渐渗速率, 从而在群体中迅速扩散并带来一定的生态后果。杂交-渐渗的进化理论和思想将有益于指导转基因逃逸及其潜在环境风险的研究和评价。  相似文献   
69.
潘莹  郑华  易齐涛  李若男 《生态学报》2021,41(13):5204-5213
生态系统服务簇是多种生态系统服务的组合,是生态系统多功能性中的主导功能表征。识别生态系统服务簇的空间和功能变化及影响因素,可为基于主导功能实施分区管理策略、统筹土地多功能性,进而为整体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提供参考。本研究以大清河流域为例,选取6种生态系统服务(水资源供给服务、粮食供给服务、水源涵养服务、水质净化服务、土壤保持服务、固碳服务),在乡镇尺度上探讨了生态系统服务簇的变化特征,研究了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依据主导的生态系统服务类型,大清流域可以分为3个生态系统服务簇,生态调节服务簇(B1),农产品供给服务簇(B2)和人居环境簇(B3);(2)2000-2015年,生态调节服务簇的空间格局变幅最大,乡镇变化率为19.6%,而农产品供给服务簇和人居环境簇的空间稳定性较强,变化率小于5.0%;生态系统服务簇类型发生转化的区域主要位于服务簇交界处;(3)尽管服务簇在空间上有变化,但生态调节服务簇、农产品供给服务簇和人居环境簇的生态系统服务呈增长趋势,平均增幅高达8.62%;(4)自然本底条件和生态保护政策是驱动生态调节服务簇变化的主要因素,农产品供给和建设用地面积的变化分别是驱动农产品供给服务簇和人居环境簇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该案例研究结果为管理土地多功能属性、整体提升国土空间功能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70.
进化历史和气候条件共同影响中国木本植物花色的分布 本研究以中国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两个问题:(1)不同生活型物种花色组成的差异;(2)生物地理区、进化年龄和气候条件对不同花色地理分布格局的影响。研究使用7673种木本植物的物种分布数据和花色信息(分为白色、红色、黄色、黄绿色、绿色和蓝紫色),并结合属级系统进化树来比较不同生活型(包括灌木、乔木和藤本)物种花色组成的差异,分析不同生物地理区、进化年龄和现代气候对花色地理格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乔木和藤本植物相比,灌木具有更高比例 的由花青素着色的红色花和蓝紫色花物种。中国木本植物的花色地理格局受到区域效应和现代气候(尤其是降水和UVB辐射)的共同影响。倾向于蜂媒传粉的黄色花和蓝紫色花物种和由花青素着色、耐环境胁迫的红色花和蓝紫色花物种比例在中国西北部地区更高。绿色花物种的进化起源更早,但进化时间对花色地理格局的解释力很弱。这些结果说明中国木本植物花色的地理格局受到进化历史和现代环境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