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91篇 |
免费 | 140篇 |
国内免费 | 915篇 |
专业分类
264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51篇 |
2022年 | 60篇 |
2021年 | 63篇 |
2020年 | 87篇 |
2019年 | 63篇 |
2018年 | 60篇 |
2017年 | 67篇 |
2016年 | 80篇 |
2015年 | 81篇 |
2014年 | 117篇 |
2013年 | 113篇 |
2012年 | 111篇 |
2011年 | 126篇 |
2010年 | 99篇 |
2009年 | 110篇 |
2008年 | 223篇 |
2007年 | 93篇 |
2006年 | 96篇 |
2005年 | 113篇 |
2004年 | 100篇 |
2003年 | 76篇 |
2002年 | 66篇 |
2001年 | 67篇 |
2000年 | 55篇 |
1999年 | 54篇 |
1998年 | 38篇 |
1997年 | 49篇 |
1996年 | 43篇 |
1995年 | 39篇 |
1994年 | 38篇 |
1993年 | 28篇 |
1992年 | 29篇 |
1991年 | 35篇 |
1990年 | 22篇 |
1989年 | 27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17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3篇 |
1979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1956年 | 2篇 |
1955年 | 1篇 |
1953年 | 1篇 |
195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 毫秒
71.
花角蚜小蜂对松突圆蚧的控制效能及其稳定作用的评估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从日本冲绳引入的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Coccobius azumati Tachikawa是1989年在惠东 县首批释放定居成功的。经五年系统研究表明,花角蚜小蜂释放一年后,在中心区50m以内最高寄生率达55.8%~64.2%,雌蚧密度由每针束3.14头下降为0.64头;二年后控制松突圆蚧的有效半径增至300m左右,寄生率稳定在20.8%~32.9%,每针束雌蚧密度保持在0.6头左右,二者处于低密度的平衡状态。未放蜂对照区的雌蚧密度则由每针束3.40头上升到4.22头,高出放蜂区5~10倍。此外本报告还对花角蚜小蜂的扩散速度、种间竞争能力和数量稳定水平作了探讨和分析,得出瘦柄花翅蚜小蜂Marietta cdrnesi(Howard)在花角蚜小蜂释放区内的重寄生率仅为3.1%~5.3%,对花角蚜小蜂的控制效能没有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72.
一个食饵种群具有常数收获率和具有第Ⅲ类功能性反应的捕-食系统的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一个食饵种群具有常数收获率的和具有第Ⅲ类功能性反应的捕食系统作了较完整的定性分析,讨论了分界线的相对位置和分界线环的存在性、稳定性,得到了极限环存在性和唯一性的条件. 相似文献
73.
【背景】一些铁还原细菌具有异化铁还原与产氢的能力,该类细菌在环境污染修复的同时能够解决能源问题。【目的】从海洋沉积物中富集获得异化铁还原菌群,明确混合菌群组成、异化铁还原及产氢性质。获得海洋沉积物中异化铁还原混合菌群组成,分析菌群异化铁还原和产氢性质。【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异化铁还原菌群的优势菌组成,在此基础上,分析异化铁还原混合菌群在不同电子供体培养条件下异化铁还原能力和产氢性质。【结果】高通量数据表明,在不溶性氢氧化铁为电子受体和葡萄糖为电子供体厌氧培养条件下,混合菌群的优势菌属主要是梭菌(Clostridium),属于发酵型异化铁还原细菌。混合菌群能够利用电子供体蔗糖、葡萄糖以及丙酮酸钠进行异化铁还原及发酵产氢。葡萄糖为电子供体时,菌群累积产生Fe(Ⅱ)浓度和产氢量最高,分别是59.34±6.73 mg/L和629.70±11.42 mL/L。【结论】异化铁还原混合菌群同时具有异化铁还原和产氢能力,拓宽了发酵型异化铁还原细菌的种质资源,探索异化铁还原细菌在生物能源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74.
为了提高竹炭去除废水中重金属离子能力,采用交联法设计合成新型的磁性壳聚糖改性竹炭复合吸附剂,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对改性竹炭复合吸附剂进行表征,同时开展不同Cu2+初始浓度、吸附剂投加量、吸附时间、pH和温度等因素对Cu2+吸附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效率与Cu2+初始浓度和吸附剂投加量成正效应;吸附平衡时间约8 h;在作用温度范围内,吸附效率随温度升高而上升;pH为7时吸附效果最好。振荡条件吸附效果优于静置处理。该结果为废水重金属深度处理及水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5.
利用红外相机调查浙江省凤阳山兽类和鸟类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11月至2009年11月,2010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间,采用红外相机调查浙江凤阳山–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凤阳山片区的兽类和鸟类多样性。调查期内共布设98个不同相机位点(45个公里网格),累计28 256相机日,共拍摄到8 208张有效独立照片,鉴定为18种野生兽类和38种野生鸟类物种,分别隶属5目12科和7目16科;家畜及家禽共5种。红外相机拍摄率最高的前5种野生动物依次为小麂(Muntiacus reevesi)(拍摄率CR=11.15)、白鹇(Lophura nycthemera)(CR=2.63)、黑麂(M. crinifrons)(CR=1.03)、野猪(Sus scrofa)(CR=0.96)、猕猴(Macaca mulatta)(CR=0.59);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6种;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易危(VN)、近危(TN)的物种分别有2、4、9种。调查中记录到倭花鼠(Tamiops maritimus)、凤头鹰(Accipiter trivirgatus)和丘鹬(Scolopax rusticola)等15个物种为凤阳山保护区新记录种,其中斑尾鹃鸠(Macropygia unchall)为浙江省鸟类新记录物种。此外红外相机还拍摄到大量的人类活动照片,表明当地人类活动较为严重,应加强管理。调查结果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凤阳山保护区兽类和鸟类的本底信息,为后续的保护管理和长期监测提供了数据支持和指导。 相似文献
76.
77.
三株丝状真菌分解樟子松凋落物酶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研究以在樟子松凋落物层中高频出现的3株丝状真菌Alternaria sp.、Penicillium sp.和Pestalotiopsis sp.为供试菌株, 以樟子松新鲜落叶为作用底物, 通过发酵纯培养的方法, 测定了底物有机物质质量损失及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漆酶(Laccase)、锰过氧化物酶(MnP)、羧甲基纤维素酶(CMCase)和滤纸酶(FPA)酶活性变化, 并验证了酶活性与底物降解的关系。结果表明, Alternaria sp. 引起底物总有机物质质量损失最大, 且产生的漆酶、羧甲基纤维素酶和滤纸酶活性都较高; Penicillium sp. 产生的锰过氧化物酶活性最高。3株丝状真菌同属于真菌功能群中的木质纤维素分解者。 相似文献
78.
棕色固氮菌固氮酶FeMo蛋白与过量(5-6个当量)的酸性靛蓝保温30-60分钟后,蛋白中的P-金属原子族全部氧化,然而蛋白中的FeMoCo全都处于还原状态。Na2S2O4使这种部分氧化的FeMo蛋白中的P-ciuster重新不,甲基紫精可加快这种还原,而亚甲蓝等氧化剂则使这种蛋白中的FeMoCo受到氧化,对这种部分氧化的FeMo蛋白分别进行CD还原滴定和测定氧化过程中的EPR/ABS的变化已经得到p-Cluster和FeMoCo的氧化还原当量数目。 相似文献
79.
采用膜片钳内面向外式记录技术,研究急性分离成年大鼠海马CAl区锥体神经元外向整流氯离子通道的氧化还原调控。发现细胞内侧给予氧化剂DTNB(5,5'-dithiobis-2-nitrobenzoic acid),可显著减弱氯通道的活动,IC50值为(28.05±2.42)μmol/L;还原剂DTT(dithiothreitol)对氯通道没有明显影响,但可逆转DTNB引起的抑制效应。说明DTNB不改变通道电导,其引起的通道活动减弱是由氯通道关闭时间延长而开放时间缩短所致。研究还发现,另一对氧化型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具有与DTNB和DTT同样的效应。本研究结果显示,成年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外向整流氯通道可以被细胞内氧化还原剂所调控。 相似文献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