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2篇
  6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为研究长链脂肪酸延长酶(Elovls)作用机制,实验根据前期达氏鲟转录组测序获得的unigene序列为基础,得到Elovl4、Elovl5和Elovl7 CDS区序列,并分析了3个基因在各组织及饥饿胁迫下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达氏鲟Elovl4、Elovl5和Elovl7编码区为753、885和846 bp,分别编码250、294和281个氨基酸。达氏鲟Elovl4、Elovl5和Elovl7氨基酸序列与斑点雀鳝Elovls具有较高的同源性;组织分布结果显示,达氏鲟Elovl4在卵巢和眼中表达最高; Elovl5在肌肉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其他各个组织; Elovl7在卵巢中表达最高(P<0.05),鳃、精巢和肌肉中表达较多。在饥饿条件下, Elovl4、Elovl5和Elovl7在肝脏中的表达量均显著下调(P<0.05),肠道中的趋势各有不同;饥饿3d时, Elovl4、Elovl5和Elovl7在胃中的表达量显著降低,随后上调(P<0.05);饥饿7d时,脑和肌肉中Elovl4、Elovl5和Elovl7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随后显著下降(P<0.05)。这说...  相似文献   
62.
鲟分枝杆菌病及其病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92010年间,我国人工养殖的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和杂交鲟(hybrid sturgeon:A. baeri-A. gueldenstaedtii)暴发了细菌性疾病。患病鲟通过组织切片观察,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以及组织样品中病原菌的检测,结果显示从19条患病鲟中分离到49株分枝杆菌。病原菌经过多个保守基因的测序分析和部分生理生化特征的鉴定,共发现有7种分枝杆菌,分别为龟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chelonae)、海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marinum)、戈登氏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gordonae)、偶发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fortuitum)、苏尔加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szulgai)、猪分枝杆菌 (Mycobacterium porcinum)和Mycobacterium arpuense。在诊断过程中发现两种或三种分枝杆菌同时存在于同一样品中,分子生物学的诊断结果表明分枝杆菌复合感染十分常见,而海分枝杆菌是分枝杆菌复合感染中最为常见的分枝杆菌。分离的病原菌对斑马鱼的攻毒试验结果表明在以上7种分枝杆菌中海分枝杆菌的毒力最强。以上结果表明海分枝杆菌是鲟分枝杆菌病的主要致病菌,分枝杆菌复合感染是鲟分枝杆菌病的主要感染形式。研究中史氏鲟和中华鲟的分枝杆菌病,以及在病鱼体内分离的猪分枝杆菌和M. arupense在国内外均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63.
铲鲟微卫星引物对中华鲟的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将21对铲鲟(Scaphirhynchus platorynchus Rafinesque)的微卫星引物在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基因组DNA上进行PCR扩增,14对(约占67%)引物得到了扩增产物,其中有10对(约占48%)表现为多态性,但只有2对(9.5%)引物SPl-100和Spl-168的多态性较高,且带型清晰,可直接作为分子标记应用于相关的研究,此外,对具有特异性扩增,但有Stutter band现象的4对引物的部分可分离PCR产物进行了回收和测序,并对其中的3对引物的序列进行了重新设计,最后得到两对可应用于中华鲟的引物As-100和Spl0-170b,研究结果表明,对相近种的微卫星引物进行优化设计来获得一个物种的微卫星引物是一条简捷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64.
盐度对施氏鲟和西伯利亚鲟稚鱼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比较了盐度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和西伯利亚鲟(A. baerii)稚鱼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施氏鲟稚鱼的96h盐度半致死浓度(LC50)为14.72,西伯利亚鲟为13.08;96h盐度LC50及盐度反应曲线显示,施氏鲟对盐度的耐受力大于西伯利亚鲟;在高盐度(≥14.70)下,2种鲟鱼依次表现出缓慢环游、狂躁环游、活动减弱、身体失衡和活动停止(死亡)等5种行为反应;西伯利亚鲟各行为反应出现的时间均早于施氏鲟,说明西伯利亚鲟对盐度的反应较施氏鲟敏感.  相似文献   
65.
六种鲟鱼消化酶活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测定了两个生长阶段 6种鲟鱼幼鱼胃、肠道和肝脏中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幼鲟消化酶活性在两个生长阶段变化不明显。 6种鲟鱼不同消化器官蛋白酶活性以肠道为最高 ,肝脏为最低 ,肝脏中的蛋白酶活性明显低于胃、肠道 (P <0 0 1)。不同消化器官脂肪酶活性 ,以肠道为最高 ,且肠道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胃、肝脏 (P <0 0 1) ,胃中的脂肪酶活性与肝脏中的脂肪酶活性差异不明显 (P >0 0 5 )。不同消化器官淀粉酶活性 ,以肠道为最高 ,且明显高于胃、肝脏 (P <0 0 1)。幼鲟在第一阶段 ,肝脏中没有淀粉酶活性 ,其活性出现在第二阶段 ,且在此生长阶段 ,肝脏中的淀粉酶活性达到胃中的水平 (P >0 0 5 )。对 6种鲟鱼而言 ,除个别存在较大差异外 ,3种消化酶活性大体上都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6.
尽管古老的鲟形目鱼类的分类及系统演化一直是中外学者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但迄今仍有诸多谜团未解。其中,关于亚洲远东地区和北美地区的中吻鲟(Acipenser medirostris)的分类地位争论已久。长江水系的达式鲟(A.dabryanus)和中华鲟(A.sinensis)及其它鲟属(Acipenser)鱼类之间的亲缘关系近年来也有异议。为了给上述争议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作者测定了线粒体DNA(mtDNA)控制区 (D-loop) 的核苷酸序列,并进行了分子系统学和遗传差异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⑴UPGMA,NJ和MP分子系统学分析方法以及遗传差异分析都支持了亚洲远东地区中吻鲟和北美中吻鲟为一个有效种的观点;⑵同样研究方法并结合相关群体遗传资料表明,长江达式鲟与中华鲟关系最近,提出了达式鲟为中华鲟的一陆封类群的假说。最后,作者认为本文提出的观点和假说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  相似文献   
67.
金帆  邓建农 《化石》2004,(2):22-26
我国古代的先哲们很早就意识到沧海桑田的变迁,并把化石作为沧桑巨变的见证。晋代的道教祖师葛洪(公元2 84—36 4)在《神仙传·麻姑传》中,记载了麻姑与五方平的对话:“自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唐代的大书法家颜真卿(公元70 9—785年)在《麻姑仙坛记》中,根据他在今江西省南城县麻姑山顶一座古坛附近发现的化石推论:“高山中犹有螺蚌壳,或以为桑田所变”。北宋时期杰出的科学家沈括(公元10 31—10 95 )在他的传世之作《梦溪笔谈》中,更为科学地依据化石推断了河北太行山的海陆变迁与华北大平原的成因:“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  相似文献   
68.
鲟源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X1的分离鉴定与药敏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患细菌性败血症的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的体内分离到一株致病菌株X1,其对西伯利亚鲟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5.62×105CFU/mL,具有较强毒力;菌株X1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菌体大小为1.0μm~1.2μm×2.1μm~2.4 μm,周生侧鞭毛,在兔血琼脂平板上能形成明显的β-溶血圈,经ATB细菌鉴定仪鉴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菌株X1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登录号:EU669667);其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菌株X1与嗜水气单胞菌ATCC35654(登录号:X74676.1)的亲缘关系最近,其同源性为99%.此外,菌株X1对先锋必、左氟沙星等2种药物高度敏感,对妥布霉素、氟哌酸、舒普深、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复达欣、万古霉素、新霉素、多粘菌素B,洛美沙星等10种药物中度敏感.  相似文献   
69.
实验旨在研究饲料中不同类型和水平的硒源对杂交鲟(Acipenser baerii♂×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生长、抗氧化能力及组织硒含量的影响。不同类型的硒源为亚硒酸钠、酵母硒和富硒螺旋藻,添加水平为0、0.4和1.2 mg/kg,制作对照饲料(C)、亚硒酸钠添加饲料(S1和S2)、酵母硒添加饲料(Y1和Y2)和富硒螺旋藻添加饲料(P1和P2)。使用实验饲料饲喂初始体重为(7.82±0.12) g的杂交鲟幼鱼,养殖62d。结果表明,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对杂交鲟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无显著影响(P>0.05)。高水平亚硒酸钠显著提高了全鱼和肝脏硒含量(P<0.05),但对肌肉和脊椎骨硒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高水平酵母硒和富硒藻螺旋添加组杂交鲟幼鱼的全鱼、肝脏、肌肉及脊椎骨硒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酵母硒添加组的血浆总蛋白(TP)和总胆固醇(TC)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高水平硒添加组杂交鲟幼鱼的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低水平硒添加组(P<0.05)。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