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4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41.
利用微卫星遗传标记探讨达氏鳇的多倍体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鱼类是一类多倍体起源的鱼类,种问易于杂交,且由于存在大量微型染色体,其染色体数目和倍性也难于确定.到目前为止包括达氏鳇(Huso dauricus)在内的一些鲟鱼物种基因组大小和染色体倍性仍旧存在争议.本实验采用微卫星遗传标记技术,通过观察9个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数目,发现达氏鳇在大部分位点中显示的倍性大于二倍性,同时利用多倍体分析软件POLYSAT推断了26尾达氏鳇的个体倍性.结果表明,26尾达氏鳇中有20尾显示为六倍体,占总数的76.92%;4尾显示为八倍体,占总数的15.38%;2尾显示为四倍体,占总数的7.79%.因此,我们认为达氏鳇应该为八倍体物种,结果中出现的四倍体和六倍体个体,是由于这些个体在我们选取的微卫星位点中存在部分纯合等位基因,导致了多数个体显示为六倍体.这一结论与近年来支持达氏鳇为进化性八倍体物种的研究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42.
达托霉素是由玫瑰孢链霉菌(Streptomyces roseosporus)生产的一种环脂肽类抗生素, 具有强大的抗革兰氏阳性致病细菌的作用, 是继“抗生素最后一道防线”万古霉素后的新型抗生素。本文主要对达托霉素的结构、作用机制、合成基因簇及合成机制等当前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并且总结了利用组合生物学对达托霉素进行结构改造的策略, 以此来研究结构与活性之间的关系, 并寻找更广谱高效的抗生素。最后, 本文总结了提高达托霉素产量的策略, 为工业上降低达托霉素生产成本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3.
西藏达则错盐湖沉积背景与有机沉积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藏拟溞(Daphniopsis tibetana Sars)为优势浮游动物物种的低盐度盐湖是西藏湖泊的一个重要类型,以达则错为代表,分析了其沉积背景及沉积物组成。结果如下:(1)湖泊敞水区无机沉积以内生化学沉积为主,可代表深水盐湖无机沉积物的自然沉积过程。(2)达则错盐湖浮游植物以蓝藻、硅藻、裸藻、绿藻为主,总生物量11.35 mg/L;浮游动物生物量为4.92 mg/L,其中西藏拟溞占 82.30%;浮游植物残体受盐梯度影响在盐梯度层之上聚集,而浮游动物残体及粪粒(Fecal pellets)因外表有碳酸盐附着可穿过盐梯度层沉积湖底,生物残体与浮游动物代谢产物构成了沉积有机物的物质基础。(3)表层沉积物平均含水量为66.70%,粒径0.004-0.02 mm范围内的颗粒物含量最大,占20.42%,其次为<0.004 mm的粘土,占4.53%。(4)表层沉积物总有机碳(TOC)平均含量为27.99 mg/g(干重),其中颗粒有机碳(POC)约为18.11 mg/g,占TOC的64.70%;在POC中,西藏拟溞粪粒贡献最大,约占POC的60.48%,占TOC的39.06%,占沉积物总量的1.12%,其次为西藏拟溞残体,占POC的38.85%。分析结果表明盐湖因其独特的水化学和生物学特征具有较强的沉积能力,以化学沉积为主的无机沉积及以西藏拟溞粪粒和残肢碎屑为主的有机沉积构成了该类型盐湖颗粒物沉降及沉积的主要过程。  相似文献   
144.
2007年11月~2008年9月,在内蒙古达赉湖地区采用扫描取样法共对404只次蒙原羚Procapra gutturosa成年个体进行了19 385 min (323.1 h) 的昼间行为时间分配观察,将蒙原羚的行为分为采食、站立、移动、卧息、繁殖和其他等6类.结果 表明:蒙原羚晨昏各有一个采食高峰,在12:00前后还会发生1~2次采食小高峰.卧息常发生在采食高峰后,在晨昏所占比例低.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蒙原羚春夏秋冬采食、站立、移动、卧息和其他行为的时间分配均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蒙原羚的行为时间分配有较大弹性,从而适应变化的环境.  相似文献   
145.
目的:比较丙泊酚及咪达唑仑用于全麻后苏醒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躁动的疗效。方法:本研究选取2016年11月至2020年4月全麻术后转入PACU后发生中、重度躁动的患者194例,分为丙泊酚组(P组,n=98)、咪达唑仑组(M组,n=96)。P组静脉注射丙泊酚0.5 mg/kg~1 mg/kg,M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3 mg/kg。必要时重复给药,直至患者Riker镇静和躁动评分在4分及以下。记录两组患者给药次数、药物起效时间、给药前后Riker评分、PACU停留时间、给药前、末次给药后生命体征及处理方法。结果:首次给药后,两组患者躁动均可得到缓解,Rik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48例患者缓解后躁动再次加重,重复给药后38例可渐缓解,另10例仍需制动。M组12例患者躁动缓解后再次加重,重复给药后均可渐缓解。两组患者首次给药后躁动缓解后再次加重的症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ACU停留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P组7例患者重复给药后呼吸抑制予托下颌面罩供氧后可快速缓解,M组重复给药后3例患者呼吸抑制需放置口咽通气道。结论:咪达唑仑用于PACU躁动较丙泊酚不易反复发作,但重复给药后引起的呼吸抑制需被重视。  相似文献   
146.
目的:比较婴幼儿在机械通气镇静时使用右旋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2月至2011年10月入住ICU需要机械通气且镇静时间大于24h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右旋美托咪啶1组(输注剂量为0.25μg.kg-1.h-1,D1组)、2组(输注剂量为0.5μg.kg-1.h-1,D2组)维持镇静,咪达唑仑组(输注剂量为0.05 mg.kg-1.h-1,M组)维持镇静。同时根据病情需要间断给予吗啡镇痛。镇静的疗效评估采用Ramsay镇静评分以及脑电双屏指数(BIS)评价。结果:60例患儿分为3组,每组20例,咪达唑仑组(M组)的输注持续时间(h)为22±8 h,0.25μg(D1组)和0.5μg(D2组)右旋美托咪啶组输注持续时间分别为21±10 h和22±9 h;M组的平均输注速率为0.22±0.05 mg.kg-1.h-1,D1组和D2组平均输注速率分别为0.28±0.07μg.kg-1.h-1和0.21±0.05μg.kg-1.h-1;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M组、D1组、D2组使用吗啡的剂量是分别为36 mg.kg-1.24h-1、29 mg.kg-1.24h-1和20mg.kg-.124h-1。D1组与M组使用吗啡的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2组与M组使用吗啡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儿BIS值和Ramsay评分监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右旋美托咪啶应用于婴幼儿是安全有效的,0.5μg.kg-1.h-1右旋美托咪啶组镇静更加有效,24小时吗啡的使用剂量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47.
通过对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nfrl Nfr杂合二倍体的表型分析证明,nfr基因是隐性突变基因,Nfr-4和Nfr-5突变株对达草灭的抗性是由nfr-1和nfr-2两个不同核基因的隐性突变所导致。psbA基因突变株品系与野生型品系CC-124和nfr基因突变株进行杂交并对其后代进行的四分子分析结果表明:在光养条件下,叶绿体psbA基因突变株品系对达草灭的敏感性是psbA突变等位基因的多效效应;而在混合营养条件下,叶绿体基因组对达草灭抗性性状也产生一定影响。达草灭抗性突变株品系对抗菌素类的交叉抗性性质进行的检测实验结果中发现,Nfr-3对红霉素和链霉素具有一定的交叉抗性,预测,对八氢番茄红素脱饱和酶的抑制剂的抗性性状的决定对叶绿体蛋白质的形成可能起作用。  相似文献   
148.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啶与咪达唑仑用于重症破伤风患者镇静中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间在我院治疗的重症破伤风患者72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啶组与咪达唑仑组,各36例,给予右美托咪啶组静脉泵入右美托咪啶1μg/kg持续时间为10 min,之后以0.3~0.6μg/kg进行维持,咪达唑仑组静脉泵入咪达唑仑0.05 mg/kg,持续时间为1 min,之后以0.02~0.1/kg·h进行维持。监测两组患者用药前及用药12 h后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pO_2)和心率(HR)深用Ramasy评分法评估镇静程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HR、RR、MAP水平明显降低而SpO_2明显上升且右美托咪啶组HR、RR、及SpO_2改善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后4 h、8 h、12 h时Ramasy评分在组间、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6%,低于咪达唑仑组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有助于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减少重症破伤风患者心动过速、心率增快、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9.
目的:研究银杏达莫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纤维蛋白溶煤原活化剂(t-PA)、同型半胱氨酸(Hcy)、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接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银杏达莫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PA、Hcy、MMP-9水平,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脑血流变化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5.55%(43/45)]显著高于对照组[71.11%(32/45)](P0.05),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2.83±0.51)%vs(6.91±1.21)%],Barthel指数大于对照组[(82.10±4.03)%vs(64.86±5.39)%](P0.05),血清t-P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0.59±0.16)IU·mL~(-1) vs(0.52±0.14)IU·mL~(-1)],血清Hcy、MMP-9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10.49±1.97)ng/L vs(15.92±2.01)ng/L、(16.35±1.30)mol/L vs(21.54±2.53)mol/L、(159.07±14.53)pg/mL vs(231.34±16.72)pg/mL](P0.05);观察组MCA、PCA显著大于对照组[(49.40±6.30)cm2 vs(41.36±5.76)cm2、(34.86±4.29)cm2 vs(29.76±4.20)cm2](P0.05)。结论:银杏达莫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Hcy、MMP-9水平,有利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0.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银杏达莫注射液应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间我院骨科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对照组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钙6000IU治疗,皮下注射,2次/d;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银杏达莫注射液20 m L治疗,静脉滴注,1次/d,疗程均为10 d。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髌骨上极上15 cm周径、髌骨下极下15 cm周径及肿胀率,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PT)、D-2聚体(D-D)水平和血液流变学检查指标。结果:治疗期间研究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00%(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髌骨上极上15cm周径、髌骨下极下15 cm周径均轻微增高,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髌骨上极上15 cm肿胀率、髌骨下极下15 cm肿胀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d研究组患者PT、APPT显著高于对照组,D-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0 d研究组PT、APPT显著高于对照组,D-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d、治疗后10 d研究组全血低切、全血高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纤维蛋白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银杏达莫注射液可以降低血液凝固性,改善血液流变学,对预防股骨粗隆间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