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7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郫县豆瓣发酵过程的微生物多样性及溯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解析郫县豆瓣及其酿造半成品-蚕豆醅与辣椒醅微生物多样性和来源,探究郫县豆瓣酿造过程风味化合物特征。[方法] 采用高通量测序法测定蚕豆醅、辣椒醅与混合醅(蚕豆醅-辣椒醅混合物,发酵成熟形成郫县豆瓣)在酿造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利用高效气相质谱与高效液相色谱高通量检测蚕豆醅及辣椒醅中基础理化指标及挥发性、非挥发性风味化合物浓度;利用多种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混合醅酿造微生物及风味化合物进行溯源。[结果] 微生物方面:44%–59%的混合醅细菌来源于辣椒醅,5%–22%的混合醅细菌来源于蚕豆醅,其他混合醅细菌来源未知。同时,42%–77%的混合醅真菌来源于辣椒醅,2%–18%的混合醅真菌来源于蚕豆醅,其他混合醅真菌来源未知。另外,16个细菌属由辣椒醅特异性贡献;2个细菌属及2个真菌属由蚕豆醅特异性贡献。化合物方面:1-辛烯-3醇(1-octen-3-ol)、苯乙醛(phenylacetaldehyde)、异丁醛(isobutyraldehyde)、苹果酸(malic acid)与糠醛(furfural)仅由蚕豆醅贡献。辣椒素(capsaicin)、3-甲基-1-丁醇(3-methyl-1-butanol)、已醇(hexanol)与异丁醇(isobutanol)仅由辣椒醅贡献。[结论] 郫县豆瓣发酵中大部分微生物来源于辣椒醅,大部分发酵底物(氨基酸及葡萄糖)来源于蚕豆醅。两种发酵半成品均特异性贡献微生物及风味化合物,形成郫县豆瓣的独特风味密码。  相似文献   
12.
高温胁迫对不同热敏型辣椒同工酶及DNA甲基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以耐热型晚熟紫色辣椒‘7036’和热敏型早熟绿色辣椒‘9050’为材料,研究了40℃高温胁迫对其POD同工酶以及DNA甲基化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POD同工酶表达方面,未经高温胁迫的辣椒‘7036’比其它处理多出1条带,而同工酶活性在2种辣椒中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2)随着高温胁迫时间延长,辣椒‘7036’DNA无甲基化和全甲基化比率增加,半甲基化和总甲基化比率降低,而辣椒‘9050’只有高温处理7d(T_7)的甲基化水平变化与之类似,但半甲基化和全甲基化比率的绝对值远低于辣椒‘7036’。(3)高温处理7d的DNA甲基化模式中,辣椒‘7036’去甲基化C型条带比率较高,辣椒‘9050’以超甲基化B型条带为主。实验表明,高温胁迫下紫色辣椒‘7036’的POD同工酶活性恢复,半甲基化水平大幅下降和全甲基化水平快速上升以及去甲基化等变化可能与其耐高温胁迫特性相关。  相似文献   
13.
该实验以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致病性菌株NJ01和‘苏椒5号’辣椒幼苗为研究对象,通过肉桂醛对辣椒疫霉菌的体外抑菌作用、室内侵染效果以及对辣椒幼苗防卫反应的调控作用,揭示肉桂醛对增强辣椒疫霉病抗性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肉桂醛对实验所用致病性菌株NJ01的抑制中浓度(EC50)值为0.81mmol/L;肉桂醛处理可导致NJ01菌丝严重皱缩、畸形、断裂;PI染色显示NJ01菌丝出现明显的细胞死亡现象。(2)单独NJ01菌株接种的辣椒植株表现出明显病症(茎基部变黑褐色、干枯萎缩,植株倒伏,叶片脱落,生物量下降);而肉桂醛处理2h后接种NJ01菌株的辣椒植株长势良好,无明显病症,鲜重和叶绿素含量显著上升至对照水平。(3)与单独接种NJ01菌株处理相比,肉桂醛处理2h后接种NJ01菌株的辣椒植株体内抗氧化酶(CAT、SOD、POD)活性显著上升,抗氧化物质(GSH和ASA)含量显著增加。研究认为,肉桂醛可能通过抑制辣椒疫霉菌的生长及其对辣椒植株的侵染能力,同时调控辣椒植株防卫反应,进而提高辣椒对疫病抗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评价SSR分子标记在辣椒(Capsicum annuum L.)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DUS)测试中的应用潜力,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和毛细管电泳技术,对辣椒SSR引物进行筛选,采用入选的30对核心引物,构建130份不同来源品种的指纹图谱。30对引物共检测到等位基因163个,每对引物等位基因变幅为2~15,平均等位基因数为5.43,多态信息量(PIC)的变异范围为0.17~0.76,平均为0.43。聚类分析表明,该套引物可以将所有参试品种区分开来,遗传基础相近的品种优先聚在一起。130个品种的遗传距离为0.01~0.91。有20对品种遗传距离小于0.10,其中3对品种有1个位点的差异,采用差异位点数判断品种特异性更适合目前辣椒品种现状。采用10对引物对品种0313963-4进行了一致性检测,综合一致性比率R值为96.5%,低于DUS测试中对表型性状一致性的要求。因此SSR标记直接用于辣椒DUS判定还需进一步研究,但是可用于近似品种筛选。  相似文献   
15.
辣椒子叶为外植体,比较不同浓度BA和IAA激素组合对辣椒再生芽诱导的差异,利用筛选出的高效芽诱导培养基为基础,研究了赤霉素、芽诱导时间、培养基有机成分、不同激素组合和品种等因素对辣椒不定芽伸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辣椒子叶再生能力不同,BA3.0mg·L-1+IAA0.5mg·L-1的激素配比对不定芽诱导频率最高;不定芽的伸长百分率随着GA3浓度的增加而增加,GA3的适合浓度为1.0~2.0mg·L-1;不定芽诱导时间对不定芽的伸长有一定的影响,诱导21d的不定芽,其伸长频率明显高于诱导14d的不定芽;B5有机成分在辣椒不定芽的伸长中效果优于MS有机成分;激素组合对不定芽伸长有一定的影响,Zeatin+GA3激素组合对伸长效果最好,BA+IAA+GA3伸长效果较好,BA+PAA(苯乙酸,phenylaceticacid)+GA3伸长效果次之;不同品种辣椒不定芽的伸长能力有一定差异,楚风和苏椒五号再生芽伸长能力最佳。与IAA和NAA相比,IBA对再生芽生根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为加快抗疫病加工型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恢复系的创制,该试验以单生、长果自交系481 4 10为母本,以抗疫病的恢复系939 1和1021(1) 1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采用花药培养技术将抗疫病恢复系的Rf基因和抗疫病基因导入单生、长果自交系中,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olecular 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 MAS)技术鉴定DH系(Double Haploid line)的Rf基因以及抗病性,进一步用室内苗期抗性鉴定的方法验证MAS筛选的含Rf DH系对疫病的抗性。结果表明:(1)花药培养的供体亲本(481 4 10×939 1)F1诱导出22个胚状体,成苗后经倍性鉴定获得11个花培DH系;而由供体亲本[481 4 10×1021(1) 1]F1获得 9个DH系。(2)分子标记CRF SCAR对花培DH系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验证结果表明,来自供体(481 4 10×939 1)F1的DH系中有7个可扩增出870 bp的特异条带,占63.6%;而供体[481 4 10×1021(1) 1]F1获得的DH系中则有8个能扩增出870 bp的特异条带,占88.9%。(3)分子标记FQ01/RQ01对DH系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筛选结果发现,来自供体(481 4 10×939 1)F1的DH系有5个能扩增出717 bp的特异条带,占45.5%;而来自供体[481 4 10×1021(1) 1]F1的DH系有4个可扩增出717 bp的特异条带,占44.4%。(4)MAS技术初步筛选到7个携带Rf的抗疫病DH系,分别命名为‘渝辣选3 2/3 3/3 5/7 1/7 5/7 6/7 9’;苗期抗性鉴定结果显示,7个DH系中5个DH系抗疫病,2个中抗疫病;农艺性状调查和测交实验表明,‘渝辣选3 2’和‘渝辣选7 1’是单生朝天椒、果实较长,味辣,均为CMS恢复系。该研究创制的2个DH系为利用辣椒CMS三系配套选育抗病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以安全性和简易性为前提的庭园害虫防治成为休闲生活不可或缺的技术。本文以花椒Zanthoxylum bungeamtm、八角茴香lUicium veturn、辣椒Capsicum frutescens等日用品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种类、浓度和作用时间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这一重要庭园害虫的拒食、触杀及产卵忌避效果。拒食试验表明,供试3种植物对小菜蛾有显著拒食作用,拒食率从大到小依次为八角茴香(0.94)、花椒(0.86)、辣椒(0.76);拒食率随处理时问长短变化的差异不显著,但随提取液浓度的升高而升高。触杀试验表明,供试3种植物对小菜蛾有显著触杀作用,24h内死亡率从大到小依次为花椒(45.6%)、八角茴香(35.6%)、辣椒(23.3%),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的1.1%;触杀死亡率随虫龄的增加而降低。产卵忌避试验表明,3种植物对小菜蛾成虫产卵忌避作用由大到小依次为辣椒、八角茴香、花椒。综合本研究所得结果来看,八角茴香对小菜蛾的控制效果最好。所选材料容易获得,对小菜蛾忌避作用明显,在庭园小菜蛾防治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木薯渣复合基质在辣椒穴盘育苗上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综合利用木薯渣废弃资源,本研究以木薯渣作为基本原料,辅以不同比例的蔗渣、菌糠等,配制成9个配方的木薯渣复合基质,并进行理化性状分析和辣椒穴盘育苗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复合基质的容重、pH、C/N、电导率和大小孔隙比均在优良无土栽培基质要求的范围内;其中,复合基质配方2(67%木薯渣+5%蔗渣)、配方7(62%木薯渣+10%菌糠)和配方9(42%木薯渣+30%菌糠)对辣椒穴盘育苗的效果最好,所对应的辣椒苗的株高、地上部鲜重和根鲜重均比其它基质配方高,辣椒苗根部结团效果亦较好。因此,利用木薯渣可以合成复合基质用于辣椒的无土栽培穴盘育苗,该研究结果将为木薯渣废弃资源的再利用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离体筛选抗枯萎病辣椒新种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个辣椒(Capsicum annuum L.)自交系子叶诱导产生的愈伤组织为材料,辣椒枯萎菌粗毒素为选择剂,筛选抗枯萎病辣椒新种质.结果表明,枯萎菌粗毒素对辣椒子叶愈伤组织诱导、生长及不定芽分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随着粗毒素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在枯萎菌粗毒素质量浓度为0.60 g·L-1条件下,筛选、鉴定并获得了抗枯萎病辣椒体细胞变异无性系,且成功再生抗性植株.从而证明,离体筛选抗枯萎病辣椒新种质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筛选辣椒(Capsicum annuum L.)根腐病防病促生细菌并明确其防病促生效应。【方法】采集健康辣椒根围土壤样品,以辣椒根腐病病原真菌茄镰孢(Fusarium solani)和尖镰孢(Fusarium oxysporum)为指示菌,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生防细菌,采用选择性培养基筛选溶无机磷、溶有机磷、固氮菌和解钾菌等促生菌,钼锑抗比色法测定溶磷量,凯氏定氮法测定固氮量,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解钾量。对特性良好组合的菌株进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并制作菌剂,最后采用盆栽法测定菌剂防病促生效果。【结果】共筛选得到323株特性良好的功能菌株,拮抗菌78株,溶有机磷菌87株,溶无机磷菌107株,固氮菌128株,解钾菌123株,部分菌株同时具有多个功能特性。互作组合得到6个特性良好的菌株组合,包括8株功能菌株,鉴定发现XP271和XP181为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XP125为特基拉芽胞杆菌(Bacillus tequilensis),XP236为耐盐芽胞杆菌(Bacillus halotolerans),XP79为巨大芽胞杆菌(Bacillus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