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49篇 |
免费 | 162篇 |
国内免费 | 963篇 |
专业分类
377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7篇 |
2023年 | 176篇 |
2022年 | 218篇 |
2021年 | 216篇 |
2020年 | 151篇 |
2019年 | 159篇 |
2018年 | 151篇 |
2017年 | 130篇 |
2016年 | 100篇 |
2015年 | 104篇 |
2014年 | 157篇 |
2013年 | 109篇 |
2012年 | 135篇 |
2011年 | 89篇 |
2010年 | 114篇 |
2009年 | 95篇 |
2008年 | 144篇 |
2007年 | 110篇 |
2006年 | 116篇 |
2005年 | 148篇 |
2004年 | 111篇 |
2003年 | 88篇 |
2002年 | 81篇 |
2001年 | 66篇 |
2000年 | 68篇 |
1999年 | 65篇 |
1998年 | 36篇 |
1997年 | 43篇 |
1996年 | 49篇 |
1995年 | 58篇 |
1994年 | 76篇 |
1993年 | 72篇 |
1992年 | 42篇 |
1991年 | 41篇 |
1990年 | 32篇 |
1989年 | 37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19篇 |
1986年 | 17篇 |
1985年 | 18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50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7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柯萨奇病毒B组(Coxsackievirus B,CVB)感染细胞时其基因组RNA存在不稳定现象,但产生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将柯萨奇病毒B组3型(CVB3)感染细胞后,利用5′ 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5′ 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5′ RACE)扩增并克隆细胞内CVB3基因组片段,并对每条序列及其5′端的二级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获得的20条CVB3基因组片段,长度为 2 067~5 547 bp,片段断端主要分布于2Apro和2C编码区。RNAfold分析显示,这些片段多数在5′断点端形成二级茎-环结构。本研究显示,CVB在宿主细胞感染时可形成大量不完整基因组RNA片段,这些片段可在5′断点端形成局部双链结构,提示片段不是随机产生,可能是RNA酶剪切产物。此发现有助于理解CVB基因组不稳定的机制。 相似文献
62.
云丘山地区灌木群落优势种数量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68个灌木样方的重要值矩阵和2×2列联表为基础,结合实地调查,应用方差比率法、χ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及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对云丘山地区灌木群落的20个优势种、190个种对的关联性进行了定量研究。方差比率法结果表明,20个优势种总体间关联为显著正相关,云丘山地区的灌木群落处于较稳定的状态;χ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Spearman秩相个关系数结果表明,大部分种对的种间关联未达到显著程度,种间联结较为松散,群落结构及其种类组成将逐渐趋于完善和稳定;根据这20个优势种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和主导生态因素辅助以PCA排序,可将它们划分为两种生态种组。以上结果揭示了该地区主要优势物种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3.
干细胞研究和蛋白质组研究同属于21世纪生命科学的热点领域。将蛋白质组学技术应用于干细胞的研究,能够为了解干细胞提供蛋白质水平的信息,揭示干细胞的增殖、定向分化和迁移的机制,为人们更好地将干细胞技术应用于组织工程、基因治疗及药物开发等领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4.
内蒙古宝格达乌拉晚中新世副竹鼠化石(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1996-2007年间在内蒙古阿巴嘎旗晚中新世宝格达乌拉组采集的副竹鼠化石。材料包括下颌骨1件、牙齿14枚和肢骨4件,分别采自该组的2个地点。根据标本较大的尺寸、形态特征,以及颊齿的釉质曲线高度,宝格达乌拉材料被归入三趾马层副竹鼠Pararhizomys hipparionum Teilhard de Chardin Young,1931。Pararhizomys是一类具高冠、脊形和冠面构造简单颊齿的啮齿动物。该属目前发现的化石地点少,材料也不多,主要集中于中国北方和蒙古高原周缘,其地史分布为晚中新世早期至上新世中期。与鼢鼠类(siphneids)和鼠平类(arvicolids)一样,Pararhizomys属的颊齿有由低冠到高冠发展的趋势,具体表现为牙齿侧面釉质曲线(dentine tract)由平直、远离内外两侧谷底到起伏、接近甚至超过内外两侧谷底。为方便比较,本文为釉质曲线的高度设立"H"指数,即从每侧最深谷的谷底和釉质曲线的最高处取平行于冠面的平行线,此两平行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为"H"。H值越大,表明齿冠越低,反之则齿冠越高。尽管目前发现的副竹鼠标本不多,但似乎可以看到从早期到晚期,其颊齿的个体有从小变大,釉质曲线高度H值逐渐减小,即齿冠逐渐增高的趋势。由于Pararhizomys的牙齿形态多少与竹鼠类的低冠竹鼠Brachyrhizomys和竹鼠属Rhizo-mys及拟速掘鼠属Tachyoryctoides有相似之处,故常被与Brachyrhizomys和Rhizomys一起归入竹鼠科(Rhizom yidae),但该属的牙齿不具中脊和下中脊,褶沟少,一般为2-3个,与上述三属有明显的不同。本文对下门齿所作的切片观察也表明,Pararhizomys的釉质层结构与Brachyrhizomys,Rhizomys和Tachyoryctoides者相差甚远,其内层(PI)明显增厚,釉柱和釉柱间质(IPM)的排列方式存在明显差别。颊齿的冠高、冠面形态,以及下门齿的釉质层结构,似乎都表明了Pararhizomys属不大可能归入竹鼠科或速掘鼠科(Tachyorictoididae)。而下门齿釉质层切片显示了Brachyrhizomys与Rhizomys有着高度相似的釉质结构,进一步证明了两者有较接近的亲缘关系。地理分布上,Pararhizomys与Tachyoryctoides属只发现于古北区,伴生的哺乳动物显示了其可能适应偏冷、干旱的草原环境,而Brachyrhizomys和Rhizomys主要局限于东洋区,共生的哺乳动物多能适应温暖、湿润的树林环境。 相似文献
65.
山东新汶煤田太原组小有孔虫动物群及石炭-二叠系界线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山东新汶煤田太原组小有孔虫动物群的系统研究,共鉴定出小有孔虫化石24属66种,根据小有孔虫在太原组中的垂向分布和含量的变化,自下而上分为3个小有孔虫组合:1.Brad yina samarica- Palaeotextularia angusta elongata组合,2.Nodosaria sinensis- Tetrataxis组合,3.Geinitzina postacarbonica组合。通过与邻区及华北部分地区的对比,本区太原组小有孔虫动物群的地质时代应归属于早二叠世,其层位大致相当于华北各地太原组(ting)类的Pseudoschwagerina带。 相似文献
66.
脉络丛(choroid plexus,CP)位于血液与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之间,不仅是CSF的重要来源,而且是构成血液-脑脊液屏障(blood-cerebrospinal fluid barrier,BCB)的组织基础.CP参与脑组织中一些血源性多肽的输送以及自身多肽合成的生理过程,在维持脑微环境动态平衡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分别运用MALDI-TOF/TOF和LC-MS/MS液质联用系统分析了成年SD大鼠血液-脑脊液屏障(即脉络丛组织)中的多肽组.共鉴定到163个多肽(P0.001),这些多肽为69种蛋白质的降解肽段,其中ATP合酶(ATP synthase),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血红蛋白(hemoglobin),NADH-辅酶Q氧化还原酶(NADH-ubiquinone oxidoreductase),β珠蛋白(beta-globin)这5种蛋白质的肽段数占总肽段数的50%以上,并且部分多肽序列相似度高,类似其前体蛋白的逐步降解片段,而这些前体蛋白质的分子量多数在10kD至20kD之间.上述研究结果为SD大鼠脉络丛组织的生理功能研究及组织多肽组学的研究方法提供了有价值的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67.
中条山东段森林乔木树种分布的环境梯度分析与种组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CCA排序和TWINSPAN分类,探讨了中条山东段森林植被中乔木树种分布与环境梯度的关系,并根据树种在排序图上的相对位置,同时参考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种组划分。结果表明,海拔梯度是影响乔木树种分布的最重要的环境因子,土壤肥力和土壤湿度指数也具有较大的作用。72个树种(含变种)归纳划分为6个种组,即低海拔暖湿型、中低海拔暖燥型、中低海拔温润型、中海拔湿沃型、中高海拔燥瘠型和高海拔冷湿型。每个种组内的树种在生态习性特别是在分布特征上显示出较大的相似性,介绍了各种组分布的生境特征。TWINSPAN分类结果与种组划分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68.
组织因子是一种位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是外源性凝血过程的关键启动因子,近年来其在肿瘤细胞迁移等其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已逐渐被揭示.构建了融合有His标签的小鼠组织因子胞外区段重组蛋白基因,利用昆虫杆状病毒蛋白表达系统成功表达并得到大量可溶性重组小鼠组织因子.利用血浆凝集实验和鼠尾流血时间实验对此重组小鼠组织因子进行的活性检测表明,此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可以引起血浆凝血或缩短鼠尾流血时间.同时,利用此重组蛋白为抗原,制备了小鼠组织因子的小鼠源功能阻断性单克隆抗体,在血浆凝集实验中证明其对小鼠组织因子的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利用此阻断性单抗,成功地在小鼠深静脉血栓模型中减轻了血栓形成,证明组织因子在深静脉血栓的病程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这也是组织因子阻断性单抗在此类动物模型中的首次成功应用.通过此项工作,成功地建立了大量制备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重组小鼠组织因子蛋白的方法,并进而得到了小鼠组织因子功能阻断性单抗,为利用各种小鼠动物模型对组织因子在各项生命活动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9.
文峪河上游河岸林群落类型及其生态适应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以文峪河上游河岸林为研究对象,采用TWINSPAN法对研究地区河岸林进行群落分类,对各群落类型特征进行分析.在提出河岸林群落生态功能适应性指标的基础上,对研究地区河岸林群落进行生态功能适应性分组.通过研究,文峪河上游河岸林可划分为阔叶混交林、华北落叶松阔叶混交林、云杉落叶松混交林、云杉阔叶混交林、阔针混交林、油松阔叶混交林、青杨林、沙棘灌丛和柳树灌丛等9个群落类型,但群落类型之间的分异性总体表现不高,且表现出突出的多样性特征;群落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物种组成复杂,草本层多为一些耐干扰种和耐水湿种,总体上越远离河岸,高地群落中的物种比例越高,表现出高地森林与河流之间生态过渡带的典型特点和河岸带生态环境的高度异质性;根据本文构建的群落的生态功能适应性指标,研究地区9个河岸林群落类型可以划分为强入侵性功能组、中等入侵性功能组、弱入侵性功能组和高逃避性功能组等4个生态适应性功能组,不同生态适应性功能组的群落中,乔木层和灌木层的主要物种具有明显不同的生态对策,而草本层物种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70.
三系和二系籼粳交杂种F1农艺性状遗传表现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6个籼型三系不育系(A)和3个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S)分别与7个粳型广亲和系(W)的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对两类不同配组模式(即AW和SW)的杂种优势的表现、农艺性状遗传特点及参试亲本基因效应值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多数性状上,AW比SW型具有更强的群体平均优势和群体超亲优势;而两者农艺性状遗传方差分量除主穗总粒数等外,在抽穗期、着粒密度和剑叶长的遗传分量则较为一致;参试亲本的加性效应预测值,是D汕A具有降低株高的效应,红突A、W6llls和浙南1号A具有明显地缩短生育期的效应,红突A、D汕A和协青早A有显著地增加每株穗数的效应,而02428、T984和轮回422则有增加主穗总粒数的效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