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2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373篇
  109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Cry1Ab蛋白对稻纵卷叶螟幼虫体内三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采用酶活力测定方法研究转B t基因水稻表达的Cry1Ab蛋白对稻纵卷叶螟幼虫体内3种保护酶(AChE、SOD和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用转B t基因水稻处理稻纵卷叶螟幼虫,饲喂4 h、36 h后,其体内AChE活力分别比对照增加了52.09%、128.51%,并且都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取食转基因水稻叶片4 h后,幼虫体内SOD酶活性比对照提高了91.5%,与对照有显著差异;36 h后活性达到最大值,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取食转基因水稻叶片24 h后,幼虫体内CAT酶活性达到最大值且高于对照,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48 h后酶活性受到显著抑制,与对照差异显著。同时,测定了幼虫体内及其粪便中Cry1Ab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取食转基因水稻叶片12 h后,进入体内的Cry1Ab蛋白随粪便排出,幼虫体内的Cry1Ab蛋白含量一直低于粪便中的含量,且在24 h时两者差异达到最大。由于Cry1Ab蛋白在幼虫体内的积累,扰乱了稻纵卷叶螟幼虫体内AChE、SOD和C AT保护酶的动态平衡,使虫体内自由基的清除遇到障碍,从而对其产生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992.
东北稻区二化螟越冬幼虫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是我国东北地区最重要的水稻害虫。连续 3年在东北稻区的二化螟越冬幼虫调查表明 ,在通河和方正两地 (北纬 46°附近 )出现不完全第 2代 ;在东北稻区 ,二化螟幼虫多以高龄幼虫在稻茎内越冬 ( 1 999~ 2 0 0 1年分别占总数的 44 47% ,5 3 47%和 63 48% )。在盘锦、五常、吉林和龙井 4地区的平均高度分别为 8 0 2 ,1 6 2 5 ,1 8 2 9和 2 0 3 4cm。同时 ,在东北稻区的越冬幼虫的头向多朝上 ( 65 74%~ 76 77% )。  相似文献   
993.
转座子在各类真核生物基因组中都占有很高的比例,它们对宿主基因组特别是关联的基因在结构、功能和进化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本研究选择了水稻基因组中2个被转座子插入的宿主基因,通过PCR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获得了转座子在稻属16个代表物种94份材料中的插入式样。结果表明,这2个转座子在稻属中的分布式样与插入时间不同,基因三DG-&02926349中的转座子在AA-基因组的物种中全部存在,基因LOC-Os02945130中的转座子则插入稻属AA-基因组的部分物种中,与AA-基因组的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相吻合。转座子在宿主基因组中不同的分布与保留式样以及插入后已经固定在不同地理来源的群体中,暗示了它们在物种进化过程中对宿主基因可能存在适应性意义。  相似文献   
994.
995.
多微孔胺基树脂的制备及其对胆红素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一定尺寸的多微孔聚苯乙烯(PS)微球,然后通过Friedel-Crafts反应(用氯乙酰氯替代了有致癌性的氯甲醚)和胺化反应得到新型的胺基树脂,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利用最优化条件制备的胺基树脂,其离子交换容量为4.1587mmol/g。考察了新型树脂对胆红素的吸附性能,其吸附量最大可达30.85mg/g,吸附率可达80%。  相似文献   
996.
Pb、Ni胁迫对大羽藓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Pb、Ni单一及复合胁迫下大羽藓细胞活性氧自由基的累积与清除、光合系统和膜系统的受损情况及其抗氧化酶系统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较低胁迫浓度(Pb<0.1 mmol·L-1,Ni<0.01 mmol·L-1)下,大羽藓叶绿素含量具有应激效应,在较高胁迫浓度(Pb>0.1 mmol·L-1,Ni>0.01 mmol·L-1)下则具有抑制效应;随Pb-Ni复合胁迫浓度的增加,苔藓活性氧自由基和丙二醛的累积量逐渐增大;大羽藓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加,过氧化物酶在清除Pb、Ni胁迫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大羽藓丙二醛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对Pb、Ni胁迫具有浓度依赖性,可以将其作为监测该类重金属污染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997.
包云轩  黄璐  郭铭淇  朱凤  杨荣明 《生态学报》2023,43(13):5466-5479
为了准确监测和客观评估稻纵卷叶螟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危害,利用ASD Field Spec3地物波谱仪和SPAD-502叶绿素仪分别采集控制大田试验(2015年和2019年)和自然大田试验(2020年)在各生育期(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期、成熟期)水稻的冠层高光谱数据和SPAD值,调查采集样点的虫量和水稻卷叶率,对比分析两种试验中稻纵卷叶螟的虫害发生特征、水稻冠层光谱特征和水稻生理生态参数特征,建立基于高光谱参数的水稻受稻纵卷叶螟危害的生理生态参数估算模型。结果表明,(1)两种试验的水稻SPAD值和冠层的红边至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率均随着稻纵卷叶螟虫害程度的加重而降低,而可见光波段的反射率则相反;(2)自然大田试验的SPAD值和红光至近红外波段的冠层反射率在水稻生长发育前期要显著低于控制大田试验,而到了后期则反而要略高于控制大田试验;(3)综合分析筛选出自然大田试验和控制大田试验中的多个虫害特征参数和植被指数分别构建出了SPAD的单因子和多因子估算模型,各模型均达到了较好的估算效果,在单因子模型中EVI的二项式函数模拟效果最好,而多因子线性回归估测模型的模拟效果优于所有的单因子模型;(4)通过2021年对这些模型的应用检验发现:这些模型中基于虫量、卷叶率、OSAVI、EVI和DVI的单因子估算模型的SPAD估算值与实测值拟合度很高,其Rv2均超过了0.8,达到了比较理想的估算效果,这为稻纵卷叶螟危害下的水稻SPAD值估测提供了一种精度较高且可行的估算方法。  相似文献   
998.
【背景】植物种子是植物内生菌筛选的重要原料,从中能够分离得到具有巨大应用价值的内生菌株。【目的】为发掘优良的种子内生细菌资源,对分离自东乡野生稻种子的内生细菌Fse32进行鉴定并研究其抗病原真菌和促生活性。【方法】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和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菌种鉴定,采用拮抗试验检测抑制病原真菌的活性,通过促生能力测定试验、水稻种子萌发及盆栽试验评价该菌株的促生效果。【结果】内生细菌Fse32鉴定为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命名为Burkholderia gladioli Fse32。拮抗试验结果显示,菌株Fse32对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solani)、核盘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大豆核盘菌(Sclerotinialibertiana)、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和辣椒疫霉病菌(Phytophthoracapsici)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acid,IAA)产率为17.95mg/L,能产铁载体,其A/Ar比值为0....  相似文献   
999.
1000.
曹志平  胡诚  叶钟年  吴文良 《生态学报》2006,26(5):1486-1493
为研究华北高产农田生态系统中化肥、有机肥和秸秆还田等培肥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在山东省桓台县冬小麦套种夏玉米的种植模式下设置了田间试验。田间试验设10个处理,依序为:①全还(小麦秸秆 玉米秸秆还田),②麦还(小麦秸秆还田),③全还 化肥1(小麦秸秆 玉米秸秆还田 600kgN/(hm2·a)),④麦还 化肥1(小麦秸秆还田 600kgN/(hm2·a)),⑤全还 化肥2(小麦秸秆 玉米秸秆还田 480kgN/*hm2·a)),⑥麦还 化肥2(小麦秸秆还田 480kgN/(hm2·a)),⑦全还 化肥3(小麦秸秆 玉米秸秆还田 720kgN/(hm2·a)),⑧麦还 化肥3(小麦秸秆还田 720kgN/(hm2·a)),⑨全还 化肥1 有机肥(小麦秸秆 玉米秸秆还田 600kgN/(hm2·a) 有机肥)和⑩化肥1(600kgN/(hm2·a))。1998年4月至1998年11月田间取样测定了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试验结果表明:在高投入的高肥力农业生态系统中,单施化肥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下降,化肥抑制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但是由于有机物的投入,这种抑制作用会减弱。化肥和秸秆还田配合施用时,增量和减量化肥对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不明显,秸秆还田配合施用化肥能够明显减弱化肥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有机肥对微生物生物量的促进作用是很明显的。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季节变化较大,但从全年平均值来看全还处理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大于麦还处理。试验中不同处理间微生物量碳有下列趋势:化肥1<麦还 化肥1<麦还 化肥2<全还 化肥2<麦还 化肥3<全还 化肥1<全还 化肥3<麦还<全还<全还 化肥1 有机肥。因此,在高投入集约化的高肥力农田生态系统中,提倡秸秆还田和多施有机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