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6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39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香菇空间诱变突变体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香菇Cr04菌株经空间诱变后从中筛选出了农艺性状明显改善的突变菌株Cr04DZ。本研究用RAPD和AFLP技术对Cr04DZ与其地面对照菌株Cr04进行了DNA指纹分析,找出了它们之间的DNA多态性,从而从分子水平上证实了香菇经空间诱变后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此外,还比较了AFLP与RAPD检测香菇DNA多态性的效率,优化了对食用菌进行RAPD与AFLP分析的反应条件。通过对Cr04DZ及其对照株Cr04的RAPD及AFLP分析,筛选出了突变体的3个RAPD及29个AFLP多态性产物,已完成了3个AFLP产物的克隆。  相似文献   
992.
粉被虫草N~6-(2-羟乙基)腺苷高产菌株的原生质体诱变育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粉被虫草(CordycepspruinosaPetch)无性型─-粉被马利娅霉(MariannaeaPruinosaLiang)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前期研究基础上,报道了通过原生质体诱变培育高产N6-(2-羟乙基)腺苷菌株的研究结果。粉被马利娅霉Cp-14单孢子株经15W紫外灯照射后,获得一高产突变株MpM-135。经多代移植后,此突变株比出发菌株Cp-14的N6-(2-羟乙基)腺苷含量提高了14.8%。实验还表明,粉被虫草无性型菌丝提取物对枯草杆菌(Bacillussubtilis)抗紫外辐射效果与菌丝所含N6-(2-羟乙基)腺苷含量有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3.
以化学农药氯唑灵诱变天然同宗配合恶疫霉Phytophthora cactorum (Leber &Cohn) Schrot. 的5个野生型菌株,从其中4个菌株获得了异宗配合变异株。氯唑灵的有效诱变浓度为10~40μg/ml,以20μg/ml处理4~8周效果最好。所获得的异宗配合变异株在12℃、黑暗条件下保存,2个月内有40%左右的菌株保持异宗配合特性,7个月后仍有少数变异株保持异宗配合特性。异宗配合变异株的交配型在单游动孢子后代中发生分离,出现了A1、A2、A1,A2、A1.A2,A05种交配型的菌株。上述各交配型在单游动孢子后代中均持续分离,在其单孢后代中检测到3~5种交配型的个体。上述结果提示疫霉属卵菌性别的产生是由同宗配合演化为异宗配合并可能同时分化产生不同的变配型,从遗传学角度阐明了自然条件下和实验室条件下疫霉菌交配型互变现象的可能机理。  相似文献   
994.
以携带pUB110质粒的枯草芽孢杆菌BR151菌株为出发菌株,利用亚硝基胍作诱变剂,直接在LB平板上进行诱变。从2949个菌落中筛选出一个转化频率低于出发菌株2~3个数量级的突变株,并对其营养缺陷型、UV的敏感性及Km抗性和质粒进行了检测,确证其转化能力降低为自然感受态缺陷而非营养缺陷型的改变或重组缺陷所致。 Abstract Natural competence-deficient mutant of Bacillus subtilis BR151, which carries plasmid pUB110, was obtained by nitrosoguanidine mutagenesis on solid medium. From 2949 clones, a mutant, the transformation frequency of which is 102~103 time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was obtained and tested for the changes of trophic type, resistance to Km, plasmid and sensitivity to UV. The results indicate the reduction of transformation frequency is due to competence-deficient mutation.  相似文献   
995.
微波诱变结合化学诱变选育酸性蛋白酶高产菌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酸性蛋白酶是酶制剂工业比较重要的酶种,广泛应用于饲料、食品、皮革、医药和酿造工业中[1~4],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本研究以宇佐美曲霉(Aspergilususami)白色突变株B1为出发菌株,通过微波诱变和亚硝基胍、硫酸锂复合诱变剂点试平板法诱变,选...  相似文献   
996.
维生素C的生产目前国内广泛采用由产酸菌(Gluconobacter oxydans)与伴生菌(Bacillus megaterium)组成的2980菌系,在2980中G.oxydans单独生长传代困难,其生长和产酸需要B.megaterium参与。以Bacillus subtilis Ki-2-132(pUB110)作为伴生菌与原2980的G.oxydans组合,获得稳定产酸的新菌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适合我国混菌发酵产酸菌外源基因(Kanr)转移的筛选模型。同时报道了以携带有自杀性载体P1::Tn5的大肠杆菌E.coli W3110为供体菌对G.oxydans进行Tn5诱变的条件和结果。  相似文献   
997.
野大豆种群转座子和转录因子的多样性和分子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机理一直是进化生物学和生态学长期争论的核心课题。根据适应逆境的生态学和分子生理的最新进展,设想逆境诱导转座子的转座,影响转录因子的表达,随即改变一系列抗性基因的表达水平,抗性种群快速适应形成;由此可能建立一个统一的进化理论。从黄河入海口野生大豆(Glycine soja)盐渍种群植株DNA扩增到一段干旱应答元件结合蛋白基因(DREB)序列,称为GsDREB1。克隆了一个全长的类Gypsy逆转录转座子整合酶基因序列,称为GsINT。种群内各植株该序列有多个拷贝,植株间存在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根据所得的这两个序列,设计并合成包括GsINT 5'上游保守序列的Gs-1等若干引物,试图检测野大豆基因组中GsDREB1的5'上游是否存在逆转录转座子整合酶序列。将GsDREB1标记为探针,Southern杂交表明用Gs-1为正向引物GmDR1为逆向引物所扩增的产物既是多拷贝而又与GsDREB1高度同源。这一对引物扩增和部分测序的结果暗示逆转录转座子有的插入DREB的5'上游,种群内外植株间显现两基因间隔长度的多样性。据此提出抗性种群形成即适应进化分子机理的下列假说。正常种群主要由非抗性普通植株组成。当环境发生变化处于逆境条件时,种群内植株转座频率大大增加。转座子非定向地插入基因组。多数突变中性,不影响表型。少数插入到转录因子的5'上游或其编码区,可促进或阻抑其表达,由此引发转录因子所控制的抗性基因网络表达的增加或减少,抗性相应增加或降低。总的结果是在短时间内就能积累包括高抗性植株在内的有各种抗性水平的个体;对逆境敏感的个体不断地被自然选择所淘汰,但逆境不断诱导其产生,少数植株有可能利用逆境减弱的较短时间完成发育得以生存下来。此假说可以解释逆境条件下的植物种群为什么能快速形成而有更高的遗传多样性;又为什么抗性种群在高抗性植株产生的同时有时存在敏感植株。逆境促进的转座改变转录因子基因表达可能是植物生理和形态快速进化的一般分子机理。  相似文献   
998.
采用微波结合链霉素抗性筛选法选育放线菌素D的高产菌株。通过考察链霉素对Streptomyces rubiginosohelvolus FIM-N31菌株孢子生长情况的影响确定链霉素致死浓度,出发菌株FIM-N31的孢子经微波辐照处理后,涂布在含链霉素致死浓度(50 μg/mL)的培养基平板上培养,获得了大量的链霉素抗性基因突变株。摇瓶发酵筛选突变株,结果获得一株遗传性状稳定的放线菌素D高产菌Str186,其产放线菌素D的能力比出发菌株提高了8倍以上。  相似文献   
999.
利用返回式卫星“实践八号”搭载3份玉米自交系08-641、RP125和18-599, 从SP4代中选出多个诱变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杂交组合, 在四川和云南两个环境条件下进行种植鉴定。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 3份玉米自交系经空间诱变后各性状的配合力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同组诱变系材料在四川和云南两种环境条件下的配合力表现存在较大差异, 且表现配合力差异的性状不同。诱变系C03的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和单株产量4个性状一般配合力(General combining ability, GCA)在该组试验中的正向效应值均表现为最大, 且显著高于基础材料08-641, 可能具有较大育种潜势; 诱变系C01和C04部分产量构成性状的GCA显著高于对照, 但单株产量GCA表现不明显, 需在育种中加以改良利用; 诱变系C06、R18和S22所配杂交组合在产量及产量构成性状上的特殊配合力(Specific combining ability, SCA)表现较优, 这些结果为玉米杂交种的选育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是我国松材线虫病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的主要媒介昆虫。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松褐天牛病原微生物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本研究通过航天搭载诱变及室内筛选, 获得球孢白僵菌高毒力诱变菌株。【方法】将经神舟八号飞船航天搭载诱变后的孢子稀释液涂布在PDA平板上培养,获得单菌落菌株,进而筛选获得高毒力诱变菌株。观察所获9个航天诱变菌株的菌落形态、菌落生长速度、产孢量、孢子萌发率及抗高温胁迫能力等生物学特性, 在此基础上筛选出生物学性状优良的菌株B159, B252和B305, 并进一步对松褐天牛4龄幼虫进行生物测定。再通过撒菌粉和注射菌液方法, 检验B252和B305对松木段内松褐天牛幼虫的杀虫效果。【结果】球孢白僵菌航天诱变菌株的生物学特性与野生型菌株cfcc81357存在分化。9个航天诱变菌株的菌落形态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6个菌落生长速率出现负向变异,仅诱变菌株B159, B252和B305能产生分生孢子。航天诱变菌株B252和B305在浓度为1.0×107 cfu/mL时对松褐天牛4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均为100%, 半致死中时(LT50)分别为8.08和8.56 d, 明显优于野生型菌株, 显示出对松褐天牛的极强毒力。使用撒菌粉和孢子液体注射方法, 诱变菌株B252和B305对松木段内松褐天牛幼虫死亡率比野生型菌株高。【结论】诱变菌株B252和B305可能是优良菌株, 对生物防治松褐天牛方面有潜在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