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50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tcdA1B1为昆虫病原细菌一发光杆菌Photorhabdus luminescens的杀虫毒素基因。本文测定了转tcdA1B1基因的阴沟肠杆菌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和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4种重要农业害虫的杀虫活性与毒力。在室内条件下,浓度为5.0×108cfu/mL的工程菌悬浮液,采用叶片浸渍法饲喂甜菜夜蛾2龄幼虫、斜纹夜蛾2龄幼虫、黄曲条跳甲成虫、东亚飞蝗2龄若虫,在11d、11d、15d、19d后的致死率分别为80.05%、81.83%、72.31%、39.74%;LT50分别为8.64d,8.38d、11.04d、28.22d。  相似文献   
62.
马缨丹乳油及其混剂对黄曲条跳甲的拒食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试了自制的12.5%马缨丹乳油对黄曲条跳甲成虫拒食活性、持效性及其与7.5%鱼藤酮乳油、1.5%除虫菊水乳剂、0.3%印楝乳油混配的联合活性。该乳油1000倍液处理菜心叶片后48h对黄曲条跳甲成虫具有40%的拒食率,随着浓度升高,拒食活性增强;200、400和600倍液处理120h后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累计拒食率分别达到76%、68%和43%。12.5%马缨丹乳油与7.5%鱼藤酮乳油以5∶5比例混配使用时,增效作用最为明显,拒食中浓度AFC50为5.25μg.ml-1,共毒系数CTC为213;与1.5%除虫菊水乳剂以1∶9比例混配使用时的增效作用次之,共毒系数CTC为149;与0.3%印楝乳油以9∶1、7∶3、5∶5、3∶7和1∶9比例混配使用时,其共毒系数CTC均100,表现为相互拮抗作用。结果表明:12.5%马缨丹乳油对黄曲条跳甲成虫具有强烈的拒食活性,其200倍液和400倍液拒食持效性好,且该乳油可与7.5%鱼藤酮乳油混配使用。  相似文献   
63.
记述中国皿蛛科1新纪录属和1新种:莫蛛属Moebelia Dahl,1886,方胫莫蛛 Moebelia rectangula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 方胫莫蛛,新种Moebelia rectangula sp.nov.(图1~11) 正模♂,河北嶂石岩, 2005-09-12 ,李枢强采;副模8♀♀,12 ♂♂,河北嶂石岩,李枢强等采; 4♀♀,7♂♂,北京门头沟,王倩等采。 新种与产自芬兰的毛笔莫蛛Moebelia penicillata(图12~22)相近,两者主要区别:前者触肢胫节无毛笔状毛簇;前者触肢前侧胫节突方形,后者锥形;前者超盾片突无三角形片状突起;前者外雌器后缘比后者宽;前者纳精囊之间的距离窄于后者。  相似文献   
64.
利用线粒体DNA序列(COI和16S rRNA-tRNALeu(CUN)-NDI)数据对3种豹蛛近缘种间的系统发生关系进行了重建。成对序列比较揭示了这些近缘种间的遗传差异水平远低于其它属,同时指出其种间的亲缘关系较近,分化可能发生于近期。系统发生分析指出:(1)来自同一物种的多个序列均各自形成单系群,其节点都受到了中等强度或较高的自展值(BP≥60% ̄100%)支持;(2)所有数据都支持Pardosa astrigera作为2个物种P.digitaliformis和P.weixica的姊妹群(BP>50%);(3)来自线粒体DNA序列的系统发生分析所得的多个基因树对于P.weixica和P.digitaliformis是否先与P.astrigera形成姊妹群的假设上出现了不同的结论。种间分歧时间估计更新世早期的寒冷气候可能对这些豹蛛的物种演化过程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推测其物种的分化可能源于外围物种形成模式。  相似文献   
65.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DNA条形码对中国蛛缘蝽科(半翅目:缘蝽总科)物种界定的适用性。【方法】对中国蛛缘蝽科13属23种207个样本的线粒体COI基因DNA条形码序列进行扩增,并扩增稻缘蝽属Leptocorisa 3个物种的31条内转录间隔区1(ITS-1)序列作为辅助标记。使用MEGA 11软件计算种间和种内遗传距离(Kimura 2-parameter, K2P);采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 NJ)进行物种聚类分析;利用中介邻接网络算法构建单倍型网络图。【结果】基于线粒体COI DNA条形码序列得出测试的中国蛛缘蝽科所有23个种的种内平均K2P距离在2%以下,种间K2P距离在0.98%~23.98%之间(平均17.50%)。多数物种彼此能够被较好地分开,且支持率较高。其中,中稻缘蝽Leptocorisa chinensis和大稻缘蝽L. oratoria共享部分COI单倍型,造成COI条形码无法区分二者,可通过ITS-1序列在单倍型网络分析中将二者区分。【结论】本研究得出的中国蛛缘蝽科中绝大部分物种的DNA条形码数据分析结果与基于形态特征的分类单元一致。然而,对于其中亲缘关系极近的物种,单靠线粒体数据尤其是COI条形码序列无法进行准确界定,需引入其他DNA序列或其他类型数据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66.
寄生蜂是蜘蛛的主要天敌类群之一,但寄生于漏斗蛛的寄生蜂种类较少,且缺乏相关寄生蜂的详细研究报道。我们研究了皱胸尖裂姬蜂(Oxyrrhexis rugosus)对机敏异漏斗蛛(Allagelena difficilis)的拟寄生,旨在揭示蜘蛛寄生蜂的拟寄生行为及其发育特征。显微镜下观察了12头机敏异漏斗蛛头胸部背面的皱胸尖裂姬蜂卵,并以均值法统计了皱胸尖裂姬蜂各发育阶段的历期,进一步观察了皱胸尖裂姬蜂寄生机敏异漏斗蛛后对寄主的影响。交配后的雌性皱胸尖裂姬蜂经过寻找、降落、蛰刺蛛体后伺机将卵产在机敏异漏斗蛛的头胸部背面后部;孵化后的皱胸尖裂姬蜂幼虫头部形成一个特殊摄食导管,通过摄食导管获取蛛体的营养;幼虫随着龄期增长,体色由浅变深,历期约10 d;幼虫老熟后在蛛网的漏斗状管道内结茧化蛹,蛹期约为12 d;成体雌、雄蜂寿命约为11 d,皱胸尖裂姬蜂的平均生活史周期约为33 d。皱胸尖裂姬蜂寄生后对寄主蜘蛛的行为和生活状态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随着幼虫龄期增长被寄生机敏异漏斗蛛不再进食、蜕皮,活动减少,蛛体逐渐萎缩,直至老熟幼虫离开蛛体时,蜘蛛死亡。该研究不仅增加了漏斗蛛寄生性天敌的已知种类,而且初步了解了以漏斗蛛为寄主的姬蜂的产卵行为、后代的发育特征以及对寄主蜘蛛的影响,这将为研究蜘蛛寄生蜂及其与寄主蜘蛛之间的化学通讯和协同进化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7.
记述了采自云南的巴韦蛛属Bavia Simon,18771新种,中美巴韦蛛Bavia sinoamerica sp.nov.,并提供了详细的文字描述,鉴别特征图和地理分布数据。模式标本保存在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相似文献   
68.
记述采自中国河北省小五台山、宁夏同族自治区六盘山的蛛蜂科 Pompilidae 2亚科(Pepsinae,Pompilinae)、5 属(Agenioideus,Arachnospila,Cryptocheilus,Evagetes,Priocnemis)、10中国新记录种.研究标本分别保存在河北大学和云南农业大学昆虫...  相似文献   
69.
屈蕾蕾、彭贤锦、尹长民2010年记述的中国豹蛛1新种一双齿豹蛛Pardosa bidentata Qu.Peng&Yin,2010(Oriental Insect 44: 388, figs.1, 7)经Norman I.Platnick博士确认为Pardosa bidentata Franganillo,1936(Estudios de“Belen.”1936:76,fig.35)的异物同名。现将屈蕾蕾、彭贤锦、尹长民2010年命名的双齿豹蛛Pardesa bidentata Qu,Peng&Yin,2010重新命名为拟柴氏豹蛛,新名Pardosa pseudochapini Peng,nom.nov。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