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8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23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毛竹的无性系与立竹密度和叶龄结构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睿维.  MJA 《植物生态学报》1997,21(6):545-550
毛竹为单轴型散生竹,属典型的无怀系植物,原产我国亚热带地区,由于其个体高大,生长迅速,产量高、材质好、分布广、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经济竹种。本文应用无性生长生理整合的理论,从种群统计学的角度,探讨了毛竹林立竹密度与叶龄结构对其无性系生长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毛竹叶的生活期为两年,1龄新叶的光合能力比2龄老高,每样地的出笋数,活笋数与带1的龄新叶的立竹数呈正相关,而与带2龄第的立竹数相  相似文献   
62.
亚热带中山地区草芦无性系种群的密度制约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亚热带中山立地条件下草芦无性种群密度制约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时期草芦无性系种的平均蘖重,平均蘖叶重和平均蘖茎重均随着密度的增加呈函数下降。  相似文献   
63.
【目的】苹小吉丁Agrilus mali是一种严重危害苹果树的钻蛀性害虫。本研究旨在明确苹小吉丁的飞行扩散能力及对其飞行能力产生影响的关键因子。【方法】以SUN-FL型智能飞行磨系统对苹小吉丁不同日龄雌雄成虫的飞行能力进行了测定,同时评价了取食和交配情况对其飞行能力的影响。【结果】苹小吉丁飞行能力均随日龄的增加先增强后逐渐降低,初羽化的成虫飞行能力最低,11日龄成虫的飞行能力最强。雌成虫飞行能力强于雄成虫。在24 h内雌雄成虫的最长飞行距离分别为0.4165和0.3559 km;最长飞行时间分别为0.4582和0.4873 h;最大飞行速度分别为2.4639和1.8561 km/h。取食的3日龄雌成虫的平均飞行距离和平均飞行时间分别为0.047 km和0.048 h,雄成虫的分别为0.044 km和0.042 h;而未取食的雌成虫平均飞行距离和平均飞行时间仅分别为0.016 km和0.013 h,雄成虫的仅分别为0.013 km和0.012 h。交配对飞行能力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已交配雌成虫的飞行能力要强于未交配雌成虫的,而已交配雄成虫的飞行能力却低于未交配雄成虫的。【结论】日龄对苹小吉丁成虫的飞行能力影响作用显著。取食显著提高苹小吉丁雌雄成虫的飞行能力,交配显著提高雌成虫飞行能力。  相似文献   
64.
介绍进化博弈理论及进化稳定对策的原理及其在进化生物学的应用:简要述评动物进化稳定对策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5.
马建岗  路兴中 《遗传》1992,14(3):37-39
应用Nei氏标准遗传距离推算畜禽在若干年前的分化时间与考古学的研究结果及人们的一般认 识极不相同,本文从密码子的平均替换率、电泳所测的基因位点数目、人为因素对畜禽交配制度所施加 的影响以及基因的随机漂移等方面对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6.
客家人的红细胞血型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父母双方上溯三代均为客家人的广东梅县200名 (其中男89人,女111人) 健康学生进行了红细胞血型ABO,MNSs,Rh,Kidd,Duffy,Diego,Xg,Lewis及P等系统的分布调查。结果显示,客家人的基因频率S=0.0250,NS=0,pl=0.0917和Fyb=0.0300,都是汉族人群中最低的。其它基因频率为r=0.6632,p=0.1863,q=0.1505;m=0.5250,n=0.4750,MS=0.0250,Ms=0.5000,Ns=0.4750,s=0.9750;C=0.6575,D=1.0000,E=0.1515,CDe=0.6226,cDE=0.1200,cDe=0.2189,CDE=0.0389;JKa=0.4642,JKb=0.4881,JK=0.0477;Fya=0.9700;Dia=0.0202,Dib=0.9798;Xga=0.3633,Xg=0.6367;P2=0.9083。发现了国内第二例Jk(a-b-)表型,未发现MNS型,NS型,NSs型,CCDEE型,CcDEE型,Fy(a-)型和Rho(-)型。Le(a+b-)型29人,Le(a+b+)型2人,Le(a-b+)型67人,Le(a-b-)型102人。客家人与国内19个群体的遗传距离计算结果表明,与客家人遗传距离最近的是福建汉族、湖南苗族、贵州汉族及广西侗族,其次为河南汉族、黑龙江汉族、陕西汉族,福建畲族及上海汉族,而与云南白族、辽宁满族、甘肃汉族、广西瑶族、广西壮族、内蒙汉族及四川彝族的遗传距离较远。与客家人遗传距离最远的是湖南土家族、海南苗族及海南黎族。  相似文献   
67.
灵芝栽培品种常出现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的现象,依赖于灵芝的形态学特征鉴定物种的传统分类方法不足以鉴定物种的种间和种内差异。为开发简便而准确的分子水平灵芝属物种鉴定方法,以常用于种属鉴定的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微管蛋白基因(β-tubulin)片段、大亚基核糖体DNA(LSU)片段和基因编码RNA聚合酶Ⅱ第二大亚基(RPB2)片段4个DNA条形码,对灵芝属10个物种的44份菌株进行PCR扩增和测序,比较4个条形码的扩增成功率和变异率,根据种内、种间遗传距离差异分析筛选特异性的DNA条形码间隔(DBG),并利用单独及联合条形码构建系统发育树验证筛选的DBG鉴定灵芝属物种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β-tubulin和LSU片段的PCR扩增成功率均达100%,ITS和RPB2片段分别为95.35%和90.91%;对比ITS和LSU片段,β-tubulin和RPB2片段的种内最大遗传距离分别小于各自的种间最小遗传距离,存在明显的DBG,有利于准确对物种进行种间鉴定;利用ITS、β-tubulin和RPB2片段分别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均能使灵芝属10个物种的所有个体聚为1个单系分支,而LSU片段不...  相似文献   
68.
王静  闫巧玲 《生态学杂志》2017,28(5):1716-1726
干扰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并影响森林的更新和演替.动物传播种子是种子更新的必经阶段,其对森林干扰的响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测未来的森林群落组成和结构变化,对于明确森林演替方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论述了森林干扰对动物传播种子有效性(包括动物传播种子的数量和质量)影响研究的生态学意义,全面揭示了自然干扰(火干扰、林窗干扰等)和人为干扰(生境破碎化、狩猎、采伐等)对动物传播种子数量、传播距离以及传播后幼苗更新影响的研究进展,指出干扰通过影响动物种群动态,进而造成动物传播种子数量发生了改变,动物传播种子的距离对干扰的响应基本表现出轻微负相关;干扰对传播后幼苗更新的影响结果因干扰类型的不同而复杂多变,干扰迹地环境因子的变化也影响着传播后的种子萌发和幼苗更新.干扰对动物传播种子有效性影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火干扰迹地恢复过程、增益性的干扰(如抚育、间伐、林窗)等对种子传播有效性影响研究的匮乏,以及忽略了温带森林内的干扰对动物传播种子的影响等.今后,应开展干扰对种子传播有效性的长期研究;对于干扰多发地带的森林,应高度重视增益性干扰影响动物传播植物种子的研究.  相似文献   
69.
以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Cyt b)为分子标记,结合系统发育分析(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和遗传距离统计(JC遗传距离模型)等方法,分析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田鼠类动物的物种组成和地理分布特征。从16个样点共采集到189个田鼠样品,成功获得所有个体的Cyt b全序列,长度为1 143 bp,共检测到248个变异位点和65个单倍型。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最大似然树和贝叶斯树的结构基本一致,将65个单倍型分为三组(G1-G3),分别与已知的柴达木根田鼠(Microtus limnophilus)、青海松田鼠(Neodon fuscus)和高原松田鼠(N. irene)聚为单系群,支持率都为100%。遗传距离统计显示,G1、G2、G3组内两两单倍型之间的遗传距离范围分别为0.09%~3.04%、0.09%~0.70%、0.18%~1.95%;同时,G1与柴达木根田鼠参考序列之间、G2与青海松田鼠参考序列之间、G3与高原松田鼠参考序列之间遗传距离范围分别为0.61%-2.49%、0.53%-0.97%、1.77%-2.22%。结合系统发育和遗传距离分析结果,本研究中采集到的田鼠个体可以鉴定为3个物种:柴达木根田鼠(n = 135)、青海松田鼠(n = 30)和高原松田鼠(n = 24)。其中,柴达木根田鼠分布最广(10个地点),青海松田鼠(4个地点)和高原松田鼠(3个地点)的分布区则相对狭小;3种动物在分布区上重叠度很小,仅河南县同时发现有柴达木根田鼠和青海松田鼠分布。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东部地区至少有3种田鼠分布,种间遗传界限清晰,空间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研究结果为了解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田鼠类动物的物种分布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同时,为这一地区的田鼠类动物的分子鉴定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0.
人为干扰对黑腹滨鹬觅食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2003年11月至2004年3月,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和人为干扰实验法,于浙江省乐清湾滩涂进行人类活动对黑腹滨鹬(Calidrisalpina)觅食行为影响的研究。取样观察结果表明,在每天沿海堤可观察黑腹滨鹬持续觅食的1h里,96.6%的黑腹滨鹬在35m或更小的距离上通过奔跑或惊飞对人类的活动作出反应;黑腹滨鹬花费90%(人类较多的盐盆滩涂为85%,较少的乐成滩涂为94%)的时间觅食,10%的时间用于避免人类的干扰;人数、人类活动类型对觅食时间具有显著影响,人数、人离黑腹滨鹬的距离、人类活动类型对黑腹滨鹬移动的距离、移动的次数以及黑腹滨鹬对人类靠近的反应均具有显著效应。人为干扰最小接近距离实验结果表明,黑腹滨鹬对人类反应的距离在3~30m;干扰人数为1人时的最小接近距离显著大于2人;人类行走和奔跑的两种活动类型对黑腹滨鹬的最小接近距离没有显著影响。本研究验证了滨鸟觅食区内的人为活动严重影响黑腹滨鹬觅食行为的假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