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9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23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561.
用DNA指纹图技术分析Wistar大鼠的遗传距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JL-02多位点探针和Southern杂交对Wistar大鼠基因组进行了DNA指纹分析,并对国内最具有典型的6个地区9个Wistar大鼠群体内和群体间进行了DNA指纹分析比较。结果表明,DNA指纹图较好地反映了封闭群动物的遗传本质,具有良好的多态性。同一群体不同个体间Wistar大鼠遗传距离主要为0.2~0.6,将不同群体的Wistar大鼠DNA指纹图带进行分析表明,所有群体间的DNA指纹图的遗传距离在0.2~0.7。 Abstract:DNA fingerprinting of Wistar rat were studied with JL-02 Mulilocus probe and Southern hybridization,and comparing with different individuals of nine groups Wistar rat from six national classical area and different groups.It was indicated that DNA fingerprinting could reflect genetic material of outbred strain rat,and were more polymorphic.The genetic distances of Wistar rat were distributed for 0.2~0.6 among different individuals within same groups,and the genetic distances of Wistar rat were distributed for 0.2~0.7 among different groups.  相似文献   
562.
在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有种群数量约200头的全身被毛为金色的野牦牛。为探究该种金丝野牦牛与普通野牦牛(Bos grunniens mutus)和家牦牛(Bos grunniens)的遗传差异,本研究通过分析金丝野牦牛线粒体DNA中的细胞色素b(Cyt b)和D-loop区基因序列差异,初步探讨了金丝野牦牛遗传分类地位。结果表明:金丝野牦牛的这两个基因片段的序列结构特征、长度、核苷酸组成与其他牦牛相似;金丝野牦牛与普通野牦牛的遗传距离最小,在系统树中,它们聚集为一支,说明金丝野牦牛与普通野牦牛亲缘关系最近;但金丝野牦牛与普通野牦牛的遗传距离较普通野牦牛个体间平均遗传距离大,加上毛色等形态区别,我们认为金丝野牦牛为野牦牛的一个亚种或者重要保护单元。但由于样本数量有限,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563.
三江平原草甸湿地土壤呼吸和枯落物分解的CO2释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静态箱-碱液吸收法研究了三江平原草甸湿地土壤呼吸和枯落物分解的CO2释放速率,讨论了影响CO2释放的环境因素,估算了枯落物分解的CO2释放对于总释放的贡献.结果表明,生长季,小叶章沼泽化草甸和小叶章湿草甸各部分CO2释放均具有明显的时间变化特征,温度和水分是重要制约因素.两类草甸湿地的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为4.33g·m-2·d-1和6.15g·m-2·d-1,枯落物分解的CO2平均释放速率分别为1.76g·m-2·d-1和3.10g·m-2·d-1,枯落物分解的CO2释放占总释放量的31%和35%,说明在碳素由地上植物碳库转移到地下土壤碳库的过程中,湿地枯落物是一个不可忽略的碳损失源.  相似文献   
564.
鱼池生态系统中影响浮游细菌生长制约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从溶解有机质及营养盐对细菌生长、细菌利用和矿化营养物质的影响,细菌捕食者和水温对细菌生长的影响等方面就鱼池生态系内影响细菌生长的主要制约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向池水中添加P明显促进了细菌的生长和对C、N素的吸收,而添加C和N对细菌数量增长和营养物质吸收的作用不明显,但添加N明显增强了细菌对有机N的矿化能力,表明原池水中C、N供应充足,而无机磷限制了细菌的生长和对营养物质的利用;捕食组的细菌生长速率最低,比对照组减少6.26%-15.4%,且增长结束后细菌数量下降较其它组显著;池塘水体的原有细菌丰度,试验培养中细菌增长数量和生长速率在温度较高的季节也较高,温度升高促进了细菌生长,减弱捕食对细菌生长的负作用。  相似文献   
565.
566.
马芳  王顺忠  冯金朝  桑卫国 《生态学报》2018,38(16):5717-5725
东灵山暖温带落叶阔叶次生林,是保存较完整的落叶阔叶次生林,其物种组成、群落结构是次生林演替过程的重要体现,也是下一步演替发生的基础。为了更好地研究其演替动态、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以东灵山20hm~2样地为固定监测平台,分析了暖温带落叶阔叶次生林的活立木、枯立木物种组成、径级结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样地中DBH≥1 cm的活立木共有103702株,植株密度为5185.1株/hm~2;枯立木共有4543株,植株密度为204.9/hm~2二者均包括了分枝和萌枝的个体数。样地内DBH≥1 cm的活立木共有58种,分属于33属18科,DBH≥1 cm的枯立木共有33种,分属于23属15科。(2)活立木与枯立木整体分布随径级增大,均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小径级个体多度在分布中优势显著。(3)活立木空间分布随径级增大,聚集强度减小,10 cm≤DBH20 cm、DBH≥40 cm此趋势明显,而20 cm≤DBH40 cm在0—50 m的尺度范围内,规则、随机、聚集分布均出现。枯立木的空间格局,DBH5 cm,DBH≥40 cm,尺度接近30 m时,随机分布;5 cm≤DBH40 cm,0—50m尺度范围内,聚集分布。空间分布格局显示了径级大小在空间分布上互补,不同径级的个体占据了样地内不同的生态位。(4)不同径级活立木与枯立木关联性分析表明,小径级小尺度,关联显著,大径级大尺度空间关联性逐渐减弱。枯立木的产生,是活立木受密度制约调控、演替地位及演替阶段、生境异质性等因素调控的结果,影响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67.
福建省自然保护区生态网络的构建与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保护区对维护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造成自然保护区不断被蚕食和破坏,保护区日益破碎,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构建生态网络能够有效连接破碎生境,为物种保护提供空间保障.本文基于ArcGIS软件平台,在确定源地斑块和景观阻力面的基础上,采用最小耗费距离模型构建福建省自然保护区潜在生态网络,并基于连通性指数和重力模型对构建网络前后的连通性和廊道重要性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最后提出生态网络优化的措施和对策.结果表明: 林地、草地、湿地是研究区潜在廊道的重要景观构成类型;面积大的生境斑块在网络中的重要性较高;构建网络后,景观整体连通性指数和可能连通性指数显著提高;不同斑块间的相互作用强度差异很大,但相互作用力大的斑块间的廊道在生态网络中的重要性程度较高.本研究结果可为福建省自然保护和规划提供科学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568.
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的齿小蠹属昆虫DNA条形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齿小蠹属(鞘翅目: 小蠹科)昆虫是植物检疫中经常截获的类群, 为探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的特定区段作为DNA条形码快速准确鉴定齿小蠹种类的可行性, 以齿小蠹属昆虫为研究对象, 测定分析了线粒体COⅠ基因462 bp碱基序列。序列分析结果显示: 变异位点为259个, 保守位点203个, 简约信息位点181个, 自裔位点78个。所有位点中, A, G, C和T碱基平均含量分别为30.7%, 16.5%, 17.0%和35.8%。A+T含量较高, 为66.5%, 明显高于G+C含量, 表现明显的A+T碱基偏嗜, 且A与T含量相当, 符合昆虫线粒体基因碱基组成的基本特征。转换与颠换结果显示: 该段序列未达到饱和, 可以得到准确的进化分析。利用Kimura 2-parameter模型分析遗传距离得到, 同物种间的遗传距离介于0.002~0.007之间, 不同种间的遗传距离介于0.056~0.431间, 平均遗传距离为0.199, 说明该段序列能够区分不同物种。基于COⅠ基因序列构建的邻接法系统发育树(NJ树)显示, 同一物种聚为同一小支, 且分支自展值均为100%; 近缘种能聚集在一起, 且置信度很高(≥97%)。结果表明应用基于COⅠ基因片段的DNA条形码进行齿小蠹属昆虫分类鉴定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569.
物种多度–分布关系是生物多样性科学的关键问题之一,但目前对其解释尚未有统一的观点,生态幅假说和集合种群动态理论是其中两个有代表性的假说。作者以松嫩平原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甸的代表性群落羊草–杂类草群落斑块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07年和2008年调查了其植物生长型组成和斑块距离,来检验上述两个假说对物种多度–分布关系的解释能力。作者提出以生长型适应指数(growth-form adaption index,GAI)作为生态幅的衡量指标,以最小斑块距离来反映植物的扩散和定居过程。结果表明:在生境尺度上,物种的多度和分布成显著正相关,且多度–分布关系在年际间相对稳定。物种的多度和分布均与植物生长型密切相关,分布广、多度高的物种以根茎型、直立型或分枝型为主,分布窄、多度低的物种以莲座型或刷状根型为主。GAI与物种的多度和分布均成显著线性正相关,少数物种的分布广,多数物种的分布窄,直接支持了生态幅假说。最近斑块距离与物种的多度和分布均成显著幂函数负相关,而群落相似性与斑块距离无显著相关性,因此本结果并未直接支持集合种群动态理论,但扩散过程可能是影响羊草草甸植物群落种多度–分布关系的重要潜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70.
研究表明,第一内含子可能参与基因转录调控.利用统计方法提取人管家基因上游至第一内含子序列中潜在的组合转录调控模体,分析模体间的距离、区域分布等特征,探讨内含子参与基因转录调控的可能性及其参与方式.在管家基因中共获得960对潜在转录调控模体对,其中57%与实验已知的具有转录相互作用的因子对吻合,共涉及12组因子对.分析发现,绝大多数模体对(80%)偏向于上游区域及"上游-内含子"区域,进一步支持了内含子参与基因转录调控的假设,并据此推测内含子与上游序列之间具有转录协同作用,模体在基因转录起始位点(TSS)附近较为集中,模体对的两个模体之间距离较近,60%左右距离在200 bp以内,特别地,65%的模体对特征距离在100 bp以内,短距离间隔有利于转录因子间的协同作用.这些结果将有助于对人基因转录调控机制及内含子功能的深入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