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7篇
  免费   331篇
  国内免费   1509篇
  4717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14篇
  2022年   140篇
  2021年   158篇
  2020年   131篇
  2019年   115篇
  2018年   106篇
  2017年   120篇
  2016年   120篇
  2015年   123篇
  2014年   223篇
  2013年   190篇
  2012年   217篇
  2011年   185篇
  2010年   155篇
  2009年   175篇
  2008年   229篇
  2007年   175篇
  2006年   159篇
  2005年   152篇
  2004年   143篇
  2003年   129篇
  2002年   144篇
  2001年   121篇
  2000年   111篇
  1999年   96篇
  1998年   84篇
  1997年   82篇
  1996年   89篇
  1995年   74篇
  1994年   104篇
  1993年   89篇
  1992年   86篇
  1991年   64篇
  1990年   58篇
  1989年   93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41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66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该研究以‘超2-10’水稻和‘上师大5号’巨胚水稻为材料,分析了2种水稻的胚重、胚与糙米质量比、巨胚性状的遗传,克隆和分析了其巨胚基因(GE)序列,并对巨胚基因进行了表达分析。结果显示:(1)‘上师大5号’的胚重、胚与糙米质量比均极显著大于‘超2-10’,且‘超2-10’的胚重接近或大于一些已报道的巨胚水稻;(2)‘上师大5号’巨胚表型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并与韩国巨胚稻‘M-2-565-11-3-B(ge)’属于相同的等位基因突变;(3)‘超2-10’、‘上师大5号’和‘M-2-565-11-3-B(ge)’3种水稻各自具有1个新的GE等位基因,它们的突变位点分别位于启动子、启动子及编码链、编码链;(4)‘上师大5号’启动子及编码链都有突变的GE等位基因(gec),在开花后4~7d的颖果中表达量持续增加,完全不同于只有编码链突变的GE等位基因呈持续下降的表达模式。该研究首次报道了突变在启动子、突变同时发生在启动子及编码链2种新型巨胚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972.
植物病原细菌中超氧阴离子释放及其释放位点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实验发现很多植物病原细菌具有自身释放超氧阴离子的现象 ,其释放规律与菌株的致病性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并且植物病原细菌超氧阴离子的释放是多位点的 ,在细胞膜、细胞壁及无菌滤液中用化学方法及电子自旋共振法 (Electronspinresonance ,ESR)都能够检测到超氧阴离子的释放。无论是自然生理状态下 ,还是SOD酶活性被抑制后 ,都显示各组分中无菌滤液的超氧阴离子浓度最高 ,可能是植物病原细菌超氧阴离子释放的主要位点。  相似文献   
973.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干湿交替现象非常明显.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预测未来科尔沁沙地的土壤干湿交替变化强度将进一步加剧.本研究采用室内原位土柱培养方法,模拟干湿交替对科尔沁沙地小叶杨和樟子松叶凋落物分解速率及养分释放的影响.试验设置3个处理:恒湿处理(CM)、轻度干湿交替处理(DW1,10 d干燥+20 d湿润)和重度干湿交替处理(DW2,20 d干燥+10 d湿润).整个培养试验共处理180 d,其中进行4次干湿交替循环处理,并在干湿交替处理结束后,将各处理置于相同土壤水分条件(60%田间持水量)延时培养60 d.结果表明: 小叶杨和樟子松叶凋落物分解及养分释放对干湿交替的响应一致.在干湿交替期间,DW2处理显著抑制叶凋落物分解及叶凋落物C、木质素和总酚释放;与CM相比,DW2处理叶凋落物质量、C、木质素和总酚残留率分别增加17.4%、23.8%、35.2%和32.7%,而干湿交替对叶凋落物N和P养分释放无显著影响.干湿交替处理结束和延时培养结束时,不同干湿处理叶凋落物分解及养分残留率的变化具有一致性.而延时培养期间DW2处理凋落物分解速率、叶凋落物C和木质素释放加快,表明干湿交替对叶凋落物分解及养分释放具有短期延时效应.  相似文献   
974.
依据《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鲽形目》,本研究近年在中国大陆从东海至南海海域采集到14尾样品,前期鉴定为鲆科(Bothidae)鳒鲆属(Psettina)的丝指鳒鲆(P. filimana Li &Wang, 1982),但同时发现这些样品也具有土佐鳒鲆(P. tosana Amaoka, 1963)的主要特征。因此,有必要明确这些样品种名以及丝指鳒鲆和土佐鳒鲆之间的关系。为了准确的鉴定这些样品,本研究采用和模式标本形态特征比较分析以及COI分子条形码K2P遗传距离比较的方法进行鉴定。首先将采集样品的29个形态特征分别与21或25个丝指鳒鲆或土佐鳒鲆模式标本特征进行了比较,然后比较了两个模式标本的18个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所有土佐鳒鲆原始描述的可数和可量特征均与丝指鳒鲆模式标本及本研究样品的形态特征为重叠或包含关系,描述性状为一致;同时本研究以胸鳍条长度不同这一李思忠(1987)区别两种类的特征为依据,分别选取了胸鳍条突出成丝状2尾和不显著突出成丝状3尾共5尾代表样品进行COI条形码分析,获得的这些序列的K2P遗传距离为0.000 0 ~ 0.004 7,并将这些序列与GenBank上已有的土佐鳒鲆序列进行了比对,K2P遗传距离为0.002 3 ~ 0.007 0。基于Hebert等(2003)提出的种间遗传距离通常大于0.02的物种鉴定标准,本研究的分子结果显示,前期鉴定为丝指鳒鲆的本研究样品与土佐鳒鲆不存在种间差异。因此,基于形态特征和COI分子条形码结果均支持本研究样品与丝指鳒鲆和土佐鳒鲆为同一物种,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规》中的优先权原则,丝指鳒鲆应为土佐鳒鲆的次同物异名。土佐鳒鲆为首次在中国大陆发现,故为新记录种。同时,根据本研究11尾样品的形态特征数据并整合前人研究结果对土佐鳒鲆的形态特征进行了再描述。  相似文献   
975.
棉铃虫与棉花生长发育耦合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棉铃虫取食模型、种群动态模型及棉花生长发育模型为基础,通过对棉田生态系统中一些关键环节的分析,进一步发展出田间棉铃虫的管理系统。这个系统较好地反映出了国内外到目前为止在棉铃虫管理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强调了在棉花生长发育过程中超补偿机制的实现,以及人工去早蕾与2代棉铃虫取食对棉花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本系统可以反映第2、3代棉铃虫不同卵量水平下,及不同人工去早蕾水平下棉花生长发育的动态过程。通过不同卵量水平时各去蕾量对产量的影响,以及不同用药时间的最终产量效果的比较,可以找出最佳的去蕾量以及合理的用药时间。  相似文献   
976.
目的: 探索脂氧素对急性肝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n=6):正常对照组:皮下注射橄榄油,剂量1.8 ml/kg。模型组:皮下注射40%四氯化碳(CCL4)油剂(橄榄油为溶剂),剂量3 ml/kg。BML-111治疗组:皮下注射Lipoxin受体激动剂BML-111,剂量1 mg/kg,30 min后处理同模型组。BOC-2阻断剂组:皮下注射Lipoxin受体阻断剂BOC-2,剂量50 μg/kg,30 min后处理同BML-111组。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判断肝损伤情况。血清学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活性;试剂盒法检测大鼠肝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ELISA法测定血清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血管紧张素II(AngII)、血管紧张素1-7(Ang-(1-7))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中Ang II、Ang-(1-7)的蛋白含量。结果: 治疗组较模型组和阻断剂组的肝损伤程度减轻;BML-111降低CCL4损伤的大鼠血清中ACE、AngII的含量(P<0.01)及升高血清中ACE2、Ang-(1-7)的含量(P<0.01)。BML-111增加肝组织中Ang-(1-7)含量,降低CCL4损伤的大鼠组织中AngII含量。结论: 结果表明脂氧素受体激动剂BML-111对大鼠急性肝损伤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可能与调节AngII和Ang-(1-7)有关。  相似文献   
977.
脂肪酸不仅是细菌细胞膜组分,还是许多生物活性物质的合成原料。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 UFA)具有更低的相变温度,是细菌调节细胞膜流动性的重要分子,因此UFA合成途径是重要的抗菌药物筛选靶点。细菌可利用厌氧途径合成UFA,其中模式生物大肠杆菌利用经典的FabA-FabB途径合成UFA,但不同细菌中UFA合成的厌氧途径具有多样性,相关催化酶类也不尽相同;细菌还可以利用需氧途径合成UFA,利用脂肪酸脱饱和酶直接将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 SFA)转化为不饱和脂肪酸,而不同脱饱和酶会生成不同结构的UFA,在逆境耐受、致病力等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细菌还可以利用单加氧酶,将脂肪酸合成途径中癸酰酰基载体蛋白(acyl carrier protein, ACP)转化为顺-3-癸烯酰ACP,并最终合成UFA。细菌脂肪酸合成相关的其他酶类在UFA合成或不同种类UFA调节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系统地总结了细菌UFA合成途径与相关酶类的多样性研究进展,旨在为进一步了解细菌UFA合成机制,并以此为靶点开发抗菌药物等方面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78.
大鼠甘氨肽酰化单氧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原位杂交及PCR方法,从大鼠脑cDNA库中,筛选到3个大鼠甘氨肽酰化单氧酶(rPAM)基因片段。经DNA全序列分析表明,它们跨越rPAM-2全部编码区。通过点突变、PCR重组技术等,分别拼接出此双功能酶的rPHM(氧化酶)、rPAL(裂解酶)及其rPAM全酶基因,并构建了多种大肠杆菌表达质粒。经温敏诱导。高效表达了rPAM-N260片段,并制各获得阳性抗血清,可用于免疫检测天然或重组的PAM。而SDS-PAGE和Westernblot分析结果显示,rPHM和rPAM在大肠杆菌中均获得了表达,其中rPHM表达量占全菌总蛋白的10%以上。进一步研究还发现,通过采用低温和加二价铜离子诱导表达,可提高rPHM产物的可溶性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979.
缺氧再给氧对心肌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再灌注损伤是一个很复杂的病理生理现象。大量证据表明再灌注损伤或细胞死亡与细胞内的钙超载有关。再灌注损伤发生与否和轻重程度 ,多认为与缺血时间的长短有关。根据我们的研究 ,所谓再灌注损伤取决于缺血时间的问题。只是在一定缺血时限内有效 ,超过这个时限就不存在再灌注损伤的问题。每种动物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都有一个由可逆向不可逆转变的时间点 ,当缺血损伤达到不可逆的程度时 ,就无所谓再灌注损伤了。本文以成年大鼠体外分离的心肌细胞氧反常模型 ,动态、定量地观察了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变化 ,探讨了大鼠心肌细胞氧反常变化的…  相似文献   
980.
乙肝核心抗原(HBcAg)蛋白基因(C基因)在酿酒酵母中表达,表达产物经过分离和Sepharose CL-4B柱子的初步纯化.产物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为一分子量约21.5kDa的多肽.再经蔗糖密度梯度超离心和CsCl等密度梯度超离心等过程而被纯化.分管收集的超离心纯化产物经ELISA抗原活性检测和密度分析,可知ELISA反应强度较高的收集管中的颗粒密度主要分布在1.27g/mL和1.40 g/mL两个峰值处.将rHBcAg抗原活性最高的收集管合并,再经TEM观察,发现酵母表达的rHBcAg蛋白(核心蛋白)能自主装配成大小不同的两种核心颗粒,大颗粒直径约为30.1±2.4 nm,小颗粒直径约为21.5±3.3 nm.这表明,酿酒酵母表达的rHBcAg颗粒具有大小不同的二态性,其生物学意义还未明了,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