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3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4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5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燕明 《生物学通报》1995,30(11):15-17
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现象中最关键的细胞行为。现有的观察资料提示最初的减数分裂可能类似于二倍体细胞转化为单倍体细胞的某种较简单活动(一步减数分裂);原始单细胞前性生物可有单倍体、二倍体、四倍体等类型,以原始减数分裂形式相互转化。在特殊情况下,某些物种的单倍体细胞丧失了增殖能力但具有了与类似细胞融合并恢复增殖的特性,从而形成某些原始配子,并演化出了有性生殖现象;两性的性差异可能主要基于形成有性生殖时两个  相似文献   
22.
金缕梅科:地理分布、化石历史和起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本文利用系统发育与地理分布相结合的方法,探讨金缕梅科各属植物的系统位置和分布式样,并结合化石、古地理及古气候等证据,讨论该科的分布中心,可能的起源时间和地点以及现代分布式样形成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全世界金缕梅科植物共30属144种,间断分布于亚洲西部、东部、东南部,非洲东部、南部,大洋洲的澳大利亚东北部以及中美洲和北美洲的东南部,欧洲和南美洲尚无现代类群分布的记载。它基本上是一个热带和亚热带山地分布的科。通过对该科30个属的系统位置及其分布式样的分析,将金缕梅科属的分布归纳为:A.热带分布类型(18属),包括(1)热带亚洲分布(11属),(2)热带中美洲分布(2属),(3)热带非洲分布(2属),(4)热带大洋洲分布(3属),B.温带分布类型(12属),包括(5)东亚分布(7属),(6)西亚分布(2属),(7)西亚-东亚-北美间断分布(1属),(8)东亚-北美间断分布(1属),(9)北美分布(1属)。东亚区南部到印度支那区北部(即中国长江以南至中南半岛北部地区)是它的现代分布区中心;根据化石证据、原始类型分布和外类群分布分析,提出该科植物起源于劳亚古陆,并曾经有一个很长的白垩纪历史,至少在早白垩纪金缕梅科植物的先驱就已经出现。最后,从地质和气候的变迁等方面探讨了金缕梅科现代分布区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23.
Ⅰ类、Ⅱ类内含子的结构与功能曾庆平(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工程系,广州510641)关键词内含子分类,自我剪接,起源根据内含子剪接机制的不同,可将其分为自我剪接内含子、剪接体介导剪接内含子和酶促剪接内含子3类。第1类的典型代表是四膜虫rRNA前体中的内含子...  相似文献   
24.
25.
木兰科分类系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5,自引:5,他引:90  
  相似文献   
26.
罗汉果品种资源调查研究和利用意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周良才  张碧玉  覃良  李峰   《广西植物》1981,(3):29-33
<正> 罗汉果是我国广西特有珍贵的果品。广西位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广西的永福县、临桂县为世界罗汉果栽培起源中心,由于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引种栽培,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系、品种和类型。进行罗汉果的源资调查研究是开发利用罗汉果资源、选育新品种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深入罗汉果原产地永福和临桂两县实地调查研究,发现原有长潍果、拉江果、冬瓜汉和青皮果四个品种在果型、果色、果毛上形成了有明显差别而分布较广并相对稳定的品种群外,还发现了一些具有某种特性和特殊经济性状的栽培优良品种和野生类型。本文介绍罗汉果主要栽培品种、部分优良单株和野生类型的形态特征,简单的生物学特性,经济特性以及对资源的利用意见。  相似文献   
27.
我国鲶科鱼类的总述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总述包括3个属(鲶属、缺鳍鲶属和叉尾鲶属),共计12个种。其中1个种是新种,命名为兰州鲶(Silurus lanzhouensis,sp.nov.),采于黄河水系;另1个是南方大口鲶新亚种(Silurus soldatovi meridionalis,subsp.nov.),生活在长江及长江以南大的江河中。两种成体均具有2对口须。通过鲶属大多数种的头骨的比较,发现鲶属有3个类型,主要是以上筛骨的形状来区别。在这3个类型中各有2对和3对口须的种,因此作者认为以口须的多少作为属的特征是不够的,本文仍按以往有些学者的观点,将4须鲶属作为鲶属的异名。在我国各处最普通的种是鲶鱼,但时常在若干水系中也出现具4根口须的很相近似的种,互相混淆。鲶鱼必须依据什么特征来识别,是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作者根据各方面的记述,提出无论雌雄其胸鳍刺外缘均具有显著的锯齿,才是鲶鱼的主要特征。我们曾函询瑞典的两个博物馆,据回信:“看来,保藏在瑞典的林奈的鲶鱼模式标本已经遗失了。”因而作者指定把我国黑龙江水系所产的10尾鲶鱼标本作为新的模式标本,存放于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类标本室。本文还讨论了鲶科鱼类的起源与地理分布问题。  相似文献   
28.
中国鲤亚科鱼类的分类、分布、起源及演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报道中国鲤亚科鱼类5属23种,内有1新种——尖鳍鲤Cyprinus acutidorsalis sp.nov.,该种的主要鉴别特征为:(1)背鳍前部呈三角形突出,后缘具一很深的缺刻;(2)腹鳍起点前于背鳍;(3)尾鳍下叶不呈桔红色。中国鲤亚科鱼类区系,远较其他国家丰富,地方种有乌原鲤Procypris merus、岩原鲤P.rabaudt、尖鳍鲤、龙州鲤Cyprinus longzhouensis、短鳍鲤C.micristius,抚仙鲤C.fuxianensis、异龙鲤C.yilongensis、大眼鲤C.megalophthalmus、厚唇鲤C.crassilabris、杞麓鲤C.chilia、春鲤C.longipectoralis、大头鲤C.pellegrini、洱海鲤C.barbatus、云南鲤C.yunnancnsis、大理鲤C.daliensis和翘嘴鲤C.ilishaestomus,共16种。云南高原鲤亚科种类特多,仅见于云南的中国地方种多达12种。在云南各湖泊,鲤属鱼类种的分化十分明显,尤其在洱海,所产6种除杞麓鲤外,均为该湖所特有,同域种如此之多,殊属罕见,大概洱海一带即为鲤亚科鱼类的分布中心。云南高原特有种如此丰富,可能与云南地形地貌几经变迁,并具备着使该亚科鱼类区系得以繁荣和分化的良好生态条件密切有关。本文还对鲤亚科鱼类的起源和演化,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29.
本文分析并测定了从15个位于黄土高原北部的遗址中浮选的炭化植物遗存的年代及数量,讨论了该地区新石器-青铜时代农业结构的变化、发展及自适应。研究表明,该地区粟的占比随着遗址年代的推移呈现出上升趋势,证明了先民的农业技术随时间变化而发展;受季风降水特征影响,东南部灌丛草原区粟的占比随时间变化上升趋势明显,西北部干草原区则变化较弱,证明环境的差异也造成了农业模式的不同;在干旱气候条件限制下,自中全新世以来黄土高原北部地区的主要作物始终为粟和黍,粟作农业奠定了黄土高原乃至中国北方的文明基础。  相似文献   
30.
对杜鹃属(Rhododendron L.)植物起源、中国分布、适应性、灌丛群落结构特征和演替特征等问题进行了综述,并对杜鹃属植物的深入研究和合理利用进行展望。中国西南地区以及喜马拉雅至缅甸北部地区为杜鹃属植物的起源中心,贵州百里杜鹃林是全球最大野生杜鹃资源库。杜鹃属植物的适应性与所在区系的同质性、海拔相似度、进化程度、关键功能性状等密切相关,基于进化-形态功能特征的比较为选育适应性优良的杜鹃品种提供了参考。杜鹃灌丛群落具有特殊性,表现出复杂的多层次垂直结构、镶嵌式水平结构和明显的年龄结构特征。依据群落具备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大且种群间的生态位相似性比例较小来判定杜鹃灌丛群落已演替至顶级的观点仍有待考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