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1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6 毫秒
171.
对于蚯蚓寄生虫的调查研究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并仅限于猪肺线虫的研究,在国外研究得较多,在50年代以后,有关的报道更多,蚯蚓的寄生虫,最为人知的为原生动物中的簇虫类,纤毛虫类和其它的孢子虫。其次是旋毛虫类、扁虫类、线虫类、轮虫类、寡毛类和双翅目昆虫的幼虫等。  相似文献   
172.
蚯蚓纤溶酶原激活剂(e-PA)具有多种底物特异性.对构成其的小亚基的活性中心的研究有利于阐述e-PA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利用胰蛋白酶的特异性抑制剂TLCK(N-α-p-tosyl-L-lysinechloromethylketone)对小亚基进行抑制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TLCK对酶促反应的抑制曲线与可逆抑制曲线相似,但在抑制剂存在下的最大反应速度与抑制剂不存在时的最大反应速度不同.结合小亚基在TLCK存在下的CD光谱变化,证明了小亚基分子表面存在两个活性位点,这两个活性位点对TLCK的敏感性不同,从而造成TLCK抑制行为的异常.推测不同的活性结构对应于不同的底物特异性.  相似文献   
173.
我国幅源辽阔、气候及植被的差异极大,因此蚯蚓的种类及其分布也不尽相同。尽管老前辈陈义及许智芳、钟远辉等先生做了大量的调查工作,记述了170余种及其地理分布。囿于条件对北方、特别是东北地区的工作尚少,该区的蚯蚓种类及其分布还不清楚。笔者在上述先生的指导下,做了调查工作。本文仅报告正蚓科3属4种,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4.
蚯蚓调控土壤微生态缓解连作障碍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艳孟  孙振钧 《生物多样性》2018,26(10):1103-205
连作障碍不仅严重影响作物产量, 而且会导致土壤生物多样性下降、有益微生物减少及病原菌增加等一系列微生态失衡问题。土壤微生态失衡反作用于植物, 导致植物发生更严重的病害、减产等。作为土壤生态系统工程师, 蚯蚓的取食、掘洞和爬行等活动对土壤微生态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既可以改善土壤环境, 又可以强化土壤生物群落功能, 有望为缓解作物的连作障碍问题提供一条新途径。本文总结了土壤微生态与土壤功能维持及蚯蚓调控土壤生物作用的研究进展, 在此基础上, 结合蚯蚓对化感物质降解作用的研究, 分析了蚯蚓通过调控土壤微生态缓解作物连作障碍的微生物作用机制的三条途径: 直接调控微生物群落、通过改变化感物质组成以及通过调控土壤动物区系调控微生物群落。蚯蚓对微生物群落的调控可改善失衡的土壤根际微生态, 有效缓解作物连作障碍。  相似文献   
175.
蒋际宝  邱江平 《生物多样性》2018,26(10):1074-28
截至2017年中国已记录巨蚓科蚯蚓579种(亚种), 优势类群为远盲蚓属(Amynthas)与腔蚓属(Metaphire), 其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值得深入研究。近年来的研究指出联合形态分类与分子系统发育可较好地探讨中国巨蚓科蚯蚓的起源、分化与扩散。本文概述了中国巨蚓科蚯蚓物种的起源、分化时间以及扩散历程, 探讨了受精囊孔、盲肠形状等重要特征的演化, 分析了现行分类系统的缺陷。多项研究表明, 中国巨蚓科主要类群的祖先起源于中南半岛, 于白垩纪末期至新生代初期进入中国, 在新生代得以繁荣发展; 受精囊孔的对数或位置是多起源的, 盲肠形状演化中有祖征重现的现象, 故使用少数形态特征进行类群划分的现行分类系统有待改进。此外, 中国巨蚓科蚯蚓的具体演化机制及影响因素仍不明确。因此, 在未来研究中整合形态特征、分子数据与地理格局、地质历史及环境因子等信息, 定量分析类群演化与古地理、生物与非生物因素间的关系, 将有助于全面厘清中国巨蚓科蚯蚓演化的具体机制。  相似文献   
176.
室内蚯蚓养殖技术条件初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蚯蚓,具有可贵的医疗和保健等应用价值,可清热息风、平喘、活血通络等,近年来将其应用于食品、保健及饲料等行业也屡见不鲜[1],应用领域和应用数量具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为此,探讨一种科学、快速、合理的蚯蚓养殖方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推广前景。本文就其在室内养殖蚯蚓的主要技术条件方面进行了探讨。1材料与方法1.1饲料配比采用直径为50mm的圆形塑料盆,每企分别放入500条3月龄蚯蚓,以上、牛粪、玉米面及生活垃圾为主要饲料,按不同的配比进行饲喂,其它条件均等,观察3个月的生长活动情况。1.2温度、湿度和水份的影响1.2.1…  相似文献   
177.
蚯蚓-菌根在植物修复镉污染土壤中的作用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成杰民  俞协治  黄铭洪 《生态学报》2005,25(6):1256-1263
以灰化土(Aquods)为供试土壤,分别加入4个浓度的Cd2 (0,5,10,20mg/kg)模拟土壤污染,设置每钵接种8条蚯蚓(Pheretimasp.)、接种菌根(InoculumEndorize-Mix2)和同时接种蚯蚓和菌根的处理,以不加蚯蚓和菌根为对照,并种植黑麦草(Loliummultiflorum),研究蚯蚓菌根相互作用对Cd污染土壤中黑麦草生长及土壤中Cd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根浸染率不受添加Cd浓度的影响,平均浸染率为22%,加入蚯蚓能使菌根的侵染率提高9%。在Cd污染土壤上,引进蚯蚓显著增加了黑麦草地上部的生物量,接种菌根对黑麦草地上部分产量没有明显影响,同时接种蚯蚓和菌根与只接种蚯蚓相比没有显著差异。蚯蚓活动显著提高了土壤中CaCl2-Cd的含量,而菌根只在低浓度Cd处理上增加了土壤中CaCl2-Cd含量,二者对H2O-Cd、DTPA-Cd均无显著影响,蚯蚓和菌根对增加土壤有效态Cd含量不存在协同作用。蚯蚓活动促进了黑麦草对Cd的吸收,但吸收的Cd积累于黑麦草根部。接种菌根不仅能促进黑麦草对Cd的吸收,而且还能促进Cd从植物的根部向地上部分转移,由于接种蚯蚓可以提高菌根的浸染率,所以二者具有促进Cd向地上部转移的协同作用。这对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8.
易现峰  郑跃进  杨月琴 《生态学报》2007,27(7):2832-2836
对10个不同耕地生境中蚯蚓(Lumbricus terrestris)的稳定性碳同位素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豫西洛阳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轮作模式和耕作历史。结果表明,耕地表层土壤(0~30cm)中蚯蚓的δ13C介于-18.3‰和-25.6‰之间,变化幅度较大。经稳定性同位素质量平衡模式计算,10个生境中蚯蚓取食C3作物的比例在40.1%和99.4%之间波动,蚯蚓的取食生态受到土地上C3/C4作物轮作模式的影响。C4作物轮作频率与蚯蚓稳定性碳同位素比值之间呈正相关。土壤动物的稳定性碳同位素比值可较客观地反映出耕作制度和轮作模式。  相似文献   
179.
研究了蚯蚓在染毒2,7d和14d时,兽药阿苯哒唑(100~600mg/kg)对蚯蚓体及其不同部位的酸性磷酸酶(AP)、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腺三磷酶(Ca2 -ATPase)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阿苯哒唑对蚯蚓3种酶的活性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对AP和GST活性的影响比对Ca2 -ATPase的大。该药对AP和GST活性的抑制作用均随染毒时间的延长而加强,染毒浓度和时间表现出显著的互作效应。另外,AP活性也显著受到染毒浓度与蚯蚓部位的互作影响,影响最大的部位是蚯蚓前部;该药对Ca2 -ATPase活性的影响相对较小,浓度、时间和部位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180.
将蚯蚓从不同位置切断,得到有头无尾、无头无尾、无头有尾3种类型的体段,在常温(15~18℃)常压下培养,观察其再生、成活率和成活时间,结果表明:7~13天切割的伤口愈合,然后开始再生;蚯蚓的切断位置不同,其再生能力、成活率、成活时间不同,有头无尾的体段最强,无头无尾的体段次之,无头有尾的体段最弱;各处理组中,所剩体段越长,再生能力越强,成活率越高,存活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