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5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7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灰色局势决策在林下间作作物组合优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前言混农林业是遵循生态学原理,按照人们的经营目的,将组成系统的各单元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协调系统的总体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系统的综合效益而建立的复合系统。近年来,尤其在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急增,粮食短缺,环境恶化,滥伐森林,耕地锐减,水土流失,农、林业争地矛盾突出。为了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光能利用率,农、林业科学工作者总结了传统的混农林  相似文献   
52.
幼龄桔园间作牧草的土壤生态效应及其对桔树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相似文献   
53.
54.
为了充分利用米槁林下空间,从化感效应的角度研究人工米槁林下土壤水浸提液对绿壳砂生长状况的影响,探索米槁与绿壳砂建立间作经营系统的可能性。以绿壳砂为受体,米槁根际土壤与林间土壤水浸提液为供试液,设置6个浓度0、0.5、1、5、10、50 mg/mL的水浸提液处理绿壳砂,对绿壳砂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以此探讨米槁根际土壤与林间土壤水浸提液对绿壳砂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米槁两种土壤水浸提液对绿壳砂种子的萌发大体上呈现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浓度效应,但随着浓度的变化,差异不显著;米槁林间土壤水浸提液对绿壳砂幼苗的总生物量及苗高都表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呈先增加后缓慢减小的趋势,根际土壤水浸提液则在高浓度时表现出抑制作用。从化感效应综合指数看出,2种水浸提液对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游离脯氨酸(Pro)含量、土壤脲酶(S-UE)活性表现为抑制作用,其余都为促进作用,且林间土壤的促进效果强于根际土壤。应用GC-MS从米槁根际土壤与林间土壤中分别鉴定出18种化合物,虽含有酚酸和烷烃类等化感物质,但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绿壳砂种子萌发、幼苗生长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在米槁林土水浸提液处理下表现出更强的适应性。因此,在米槁林下套种绿壳砂时采取幼苗移栽法,构建米槁-绿壳砂林药间作经营体系具有一定可行性。  相似文献   
55.
枣粮间作生态系统土壤氮空间分布特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基于枣粮间作复合生态系统内部异质性,通过在不同位置采样测定,探讨了枣粮间作系统内土壤氮素空间分布特性.结果表明:(1)枣粮间作生态系统中,在小麦收获期和玉米收获期两个时期,土壤全氮和硝态氮含量均存在明显的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空间变异性.而土壤铵态氮含量极低且没有明显的空间变异;(2)与全氮相比,枣粮间作系统中硝态氮空间变异性更强,且随着时间变化其空间分布特性有明显变化;(3)氮素施用量对土壤全氮和硝态氮空间变异有正向作用,而植株对氮的吸收利用可以降低土壤氮素分布空间差异程度.各因子对土壤全氮空间变异影响强弱顺序为氮吸收量>氮素施用量>土壤含水量;对土壤硝态氮空间变异影响强弱顺序为氮素施用量>土壤全氮含量>氮素吸收量>土壤含水量.  相似文献   
56.
小麦间作豌豆对麦长管蚜及其主要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探索麦田物种多样性对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的生态调控效应,于2007年10月至2008年7月在河北省廊坊市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系统调查了豌豆与小麦分别以2∶2,2∶4,2∶6和2∶8比例行间作(分别记作2-2间作、2-4间作、2-6间作和2-8间作)种植模式下麦长管蚜种群数量的时序动态, 同时分析了麦田主要天敌种群数量的时序动态、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麦长管蚜发生高峰期,小麦与豌豆间作麦长管蚜无翅蚜的百株蚜量(平方根转换)极显著低于单作田(P<0.01),其中小麦单作(77.38)>2-2间作(68.62)>2-4间作(68.51)>2-8间作(65.19)>2-6间作(64.94)。尽管不同种植模式下,麦长管蚜主要天敌的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间作处理的优势天敌瓢虫类和蚜茧蜂类均有较高的种群密度,天敌群落的丰富度明显提高,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增加,但均匀度下降。总之,小麦间作豌豆不仅有效降低了麦长管蚜的种群数量,同时也增加了天敌控制害虫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57.
间作对植株生长及养分吸收和根际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线辣椒和玉米间作对其植株生长、矿质养分吸收、根际环境以及铁载体分泌的影响,以探索间作促进铁、磷等养分吸收利用的可能生理机制.结果表明:(1)与单作相比,间作线辣椒地上部干重降低23.0%,根系干重增加44.2%,玉米地上部和根系的干重分别增加8.7%和22.9%;间作线辣椒根冠比和根系活力分别显著提高86.4%和29.8%;间作线辣椒、玉米叶绿素含量分别显著提高12.6%和7.8%.(2)与单作相比,间作线辣椒的铁、锌、锰含量分别增加1.50倍、1.39倍和1.34%,而间作玉米则无显著变化;间作线辣椒和玉米的钙含量都显著低于相应单作,氮含量没有显著变化,但磷、钾含量显著增加.(3)间作线辣椒和玉米的根际土、非根际土的酸性磷酸酶活性及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都显著高于相应单作,而其根际土和非根际土的pH值无显著变化;间作玉米根系的铁载体分泌比单作减少32.8%,间作线辣椒根系的铁还原酶活性是单作的1.10倍.研究发现,线辣椒/玉米间作能通过影响根际生物学特征和化学过程提高植株的铁、锌、磷和钾养分水平,缓解养分胁迫,是一种很有推广价值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58.
玉米,小麦与花间作改善花生铁营养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左元梅  李晓林 《生态学报》1998,18(5):489-495
采用土培盆栽方法模拟研究了玉米/花生、小麦/花生间作对花生铁营养状况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禾本科作物与花生间作对花生的铁营养显著影响;当花生与玉米或小麦分别间作时,花生新叶叶色正常,而花生单作则表现出严重的缺铁花化现象,间作花生新叶活性铁、叶绿素含量明显高单作,途中瞳作花生各部位铁含量和吸收量明显高于单作,间作灶促进了铁向花生地上部的转移;在单作花生表现缺铁症状14d的时间范围内,其根系质  相似文献   
59.
绿肥与粮,油作物间套混种的共生习性及再生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兴国  吕福海 《生态学杂志》1994,13(5):26-30,79
绿肥与粮、油作物间套混种的共生习性及再生机制的研究包兴国,吕福海,桑同山,刘生战(甘肃省农科院土肥所,兰州730070)Co-GrowthHabitandRatooningMechanismofGreenManureCropsInter-orMixe...  相似文献   
60.
小麦-大豆间作中小麦对大豆磷吸收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李隆  李晓林  张福锁 《生态学报》2000,20(4):629-633
采用塑料膜,20μm尼龙网分司以及不分隔两种俄根系的盆栽装置研究了小麦,大豆间作种间磷吸收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两种作物根系用尼龙网分隔后,即种间磷竞争作用基本消除后,小麦对大豆磷吸收具有明显的促进和,表现为大豆生物学产量明显提高,是塑料膜分隔的2.5倍,是无分隔4.6倍,尼龙网分隔,大豆分隔,大豆的根系活力高于塑料膜分隔45.2%,达显著水平,此外,尼龙网分隔形成小麦根面,大豆的根系呈偏向小麦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