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4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34篇
  50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41.
植物群落物种共存机制:负密度制约假说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负密度制约假说主要描述由于资源竞争、有害生物侵害(比如病原微生物、食草动物捕食)等, 同种个体之间发生的相互损害行为; 它主要强调同种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解释自然群落物种共存的机理; 负密度制约机制主要在小尺度上降低群落内同种个体生长率, 同时提高个体死亡率, 从而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空间和资源, 促进物种共存。目前负密度制约假说的检验研究主要侧重密度制约、距离制约、群落补偿效应等三个方面。最近, 研究者又探讨了近缘物种之间由于对相似资源的竞争所产生的负效应, 扩展了负密度制约假说, 进而提出异群保护假说和谱系多样性制约假说。负密度制约假说引起生态学家长久的探讨和关注, 世界范围内大尺度森林动态样地的建立, 又为探索不同尺度上密度制约效应的研究提供了条件。然而目前的研究仍然存在不足, 比如负密度制约假说的检验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区域研究不平衡等。因此, 生态学家们仍然怀疑负密度制约效应调节群落物种共存的重要性, 但是目前的研究还没有发现否定负密度制约假说的充分证据。  相似文献   
42.
青藏高原的食虫类区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青藏高原的食虫类区系,迄今尚无专门的报道。仅在一些专著或区系文章中,对高原的食虫类或多或少的有所涉及。我们根据20来年对青藏高原综合考察的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初步整理了本地区食虫类区系的有关资料,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3.
白珠树属(Gaultheria) 在杜鹃花科(Ericaceae)系统演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其系统位置和演化关系一直备受争议。最近的分子系统学研究认为, 白珠树属已经不再属于传统上的越橘亚科(Vaccinioideae)的綟木族(Andromedeae), 而是与一些相关属组成了白珠树族(Gaultherieae)。对白珠树属产于美洲的类群和相关类群的分子系统学的初步研究则表明, 该属与Diplycosia、Tepuia和Pernettya等属(均为“常绿类群”)关系密切, 可能应将这几个属并入到白珠树属中, 但其属下分类系统关系还需要对产于亚洲的类群进行深入的研究后才能确定。白珠树属与其近缘属的进化历史和生物地理学关系较为复杂, 与杜鹃花科其他大多数属不同, 白珠树属为典型的环太平洋分布。关于白珠树属的起源问题存在两种不同的推测: 一种观点认为该属起源于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其起源于北半球的劳亚古大陆。本文概述了近年来白珠树属的分子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研究进展, 并对该属尚存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4.
陈炎栋  刘聪  陈卓  陈志林  白明 《生物多样性》2022,30(1):22018-176
1"蚁学巨匠"E.O.Wilson E.O.Wilson教授被誉为当代蚂蚁研究的翘楚。他的研究领域涉及蚂蚁的分类、生态和行为等各个方面,并由此衍生出岛屿生物地理学的理论和社会生物学的体系。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当今的昆虫学和生物学其他分支学科均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5.
江西热带性植物的区系地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通过对江西热带性植物区系成分各个分布类型的统计分析,阐述了本省热带性植物具有地理成分复杂,区系联系广泛,以泛热带和热带亚州分布型成分占优势;间断分布多样,残遗植物丰富;热带成分与温带成分交汇过渡,成为许多热带区系成分分布的北界。并初步探讨了江西植物区系地理的分界问题,笔者认为在江西境内,华东区系与华南区系的分界大致位于北纬25°(西)—25°20′(东)一线;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的区系分界约为北纬29°(西)—29°40′(东)一线;中亚热带两个亚热带的区系分界应在北纬27°(西)—27°40′(东)一线。此3条植物区系地理分界线由西向东有向北逐渐斜升的趋势,这是由于受太平洋湿热季风气候的影响所致。同时亦表明,某一地区植物区系的性质和特征主要是受其所处纬度(或海拔高度)的地带性气候因素长期孕育的结果。  相似文献   
46.
青藏高原的隆升与鰋鮡鱼类(鲇形目:鮡科)的隔离分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系统发育和生物地理学分析认为喜马拉雅地区  鱼类的物种分化过程与青 藏高原的隆升有直接的关系,并可用隔离分化假说加以解释. 鱼类的祖先与目前 广布的纹胸 属鱼类和/或 属鱼类相似.在Tethys海封闭、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 的初期,纹胸 属鱼类或经属鱼类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地区.更新世后,随着碰撞的 加深,青藏高原逐步隆起并造就了山区水系的急流环境,  鱼类就是在这种环境因 子的压迫下从类纹胸 属鱼类产生的.目前跨喜马拉雅山分布的原 属就是  鱼类 中最原始的种类.在青藏高原的3次隆升过程中,随着该区域水系的发育,类似原 的 祖先被隔离在不同的河流中,从而导致了该类群物种的分化和生物地理分布格局的形 成.  相似文献   
47.
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是海南岛的主要害鼠之一,海南岛是我国南方海上的重要交通口岸,但关于海南岛褐家鼠的种群遗传多样性以及和邻近地区褐家鼠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情况还缺乏了解。本研究测序分析了来自海南岛、广东、越南等地91只褐家鼠的细胞色素b基因,分析了不同种群中的Cyt b单倍型,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F_(st)),构建了全世界60个褐家鼠的Cyt b单倍型之间的系统进化关系。结果发现,海南岛琼中/澄迈和崖城的褐家鼠种群没有共享的Cyt b单倍型,种群间出现了明显的遗传分化(F_(st)=0.453),但这两个群体分别与广东和菲律宾/越南的褐家鼠分享共同的单倍型,表明海南岛褐家鼠与广东和菲律宾/越南褐家鼠近代存在着基因交流。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多数海南岛和广东褐家鼠的Cyt b单倍型来自共同的单倍型组CⅢ和CⅦ,说明海南岛和广东省的褐家鼠可能由一个或多个共同的祖先种群扩散而来。由于褐家鼠喜欢与人伴生,褐家鼠很可能随着黎族人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大约3 000年前)或更早以前,从广西、广东沿海地区迁移至海南。  相似文献   
48.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生态保护关键区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完善长白山地区保护区体系、减少生物多样性破坏、保护阔叶红松林,对长白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周边6个林业局、64个林场进行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基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地理学方法(GAP),选择41种植物作为重点保护物种,以采伐区、农田、居民点、公路数等因子作为干扰因素,并利用GIS空间分析研究了长白山地区指示植物数量和干扰强度的分布.结果表明:不同林场指示物种分布不均匀,以泉阳县胜利、冷沟子林场为中心形成西北坡和南坡2个保护植物富集分布区域,宝马、衡山、冷沟子和黑河林场有单个重要物种分布;各林场干扰强度不同,露水河林业局和白河林业局北部整体受干扰程度较大.通过各项指标综合分析,确定出长白山北坡的泉阳-露水河南部-白河北部和长白山南坡的长白县东部2个生态保护关键区带.  相似文献   
49.
运用支序分析方法和Hennig86软件探讨了柄眼目瓦娄蜗牛科瓦娄蜗牛属中国种类的系统发育关系。中国瓦娄蜗牛属种类现已知16种,主要分布于中国北部,也分布在亚洲北部和西部,欧洲大部以及北美东南部。选择Acan-thinual属的代表种A.aculeata作为外群。系统分析所用特征为瓦娄蜗牛届的19个形态学特征。运用命令mh^*;和bb^*;对原始数据集进行运算,并进行逐步加权处理,结果共得到步长=102,CI值=61,RI值=83的同等简约树一株。选择该树作为支序分析的首选支序图。支序分析的结果初步将中国瓦娄蜗牛属的16个种分为两群:西部瓦娄蜗牛群和东部瓦娄蜗牛群。运用扩散-隔离分析方法对该属的动物地理学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认为瓦娄蜗牛居中国种类现有分布格局的形成可能是在中新世以前主要由该属的祖先在其起源地内蒙古一带逐步向现有分布地扩散的结果。  相似文献   
50.
重楼属植物的细胞地理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重楼属Paris有19种,分布于欧亚大陆。根据对本属所有种的染色体研究,重楼属染色体基数为5,核型的基本结构有两种形式:热带核型K2n=2x=10=6m十4t和温带核型K2n=2x=10=6m+4st或 6m+2st十2t。 热带核型的种(13种)分布在亚洲大陆的热带和亚热带;温带核型的种(6种)则出现在欧亚大陆的温带地域。重楼属的多倍体种的核型属温带核型,为本属的边陲种。四倍体种四叶重楼Paris quadrifolia分布在本属分布区的西端(欧洲);日本重楼P.japonica是八倍体种,局限在属分布区的东端(日本)。全部热带核型的种都是二倍体种。其中海南重楼P.dunniana等较原始种类都集中在华南和中南半岛北部。作者认为,亚洲大陆北纬18°至北回归线的热带地域是重楼属的起源地,云贵高原至邛崃山地域拥有14种重楼和9种核型结构式(全属有13种核型结构式),是重楼属的多样化中心,即现代分布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