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3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3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昆虫生态地理学与入侵危险性害虫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昆虫的起源、地质变动、气候、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昆虫的分布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昆虫生态地理学是从种的生态学来阐明昆虫地理分布的规律性的科学,它是害虫检疫的重要基础,在入侵危险性害虫种的鉴定、适生性分析和控制策略特别是生物防治策略的制定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2.
柏木属的核型及细胞地理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柏木属Cupressus的绿干柏C. arizonica,C. bakeri ssp.mathewsii、岷江柏木C. chengiana、干香柏C. duclouxiana、柏木C.funebris、加利福尼亚柏木C. goveniana、墨西哥柏木C.lusitanica、大果柏木C. macrocarpa、C. pygmaea和C.sargentii等10个种的核型作了分析,其中除绿干柏、岷江柏木和大果柏木外,其他7个种的核型为首次报道。它们的核型公式均为K(2n)=22=22m,皆属Stebbins的1A类型。作者比较了柏木属13个代表种的核型,并结合地理分布、化石、古地理、古气候等资料,认为地中海地区的地中海柏木C.sempervirens可能最原始,分布于东亚-中国的种类居中,北美洲的较进化,墨西哥、危地马拉的墨西哥柏木可能最进化。柏木属可能在侏罗纪或更早时代起源于地中海地区后在中新世或上新世由东亚经白令地区迁移至北美,加利福尼亚州、新墨西哥州、墨西哥及危地马拉等现代分布区是该属的现代分布中心及分化中心。  相似文献   
103.
木兰科植物地理学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木兰科植物共7属的195种,间断分布于亚洲和美洲的热带至温带地区,在地史时期,木兰科植物几乎遍布整个北半球,其在欧洲和格陵兰等地的绝灭,可能是由于气温下降和第四纪冰川的破坏所致,中国南部和西南部及其邻近地区具有丰富的木兰科属种代表,众多的特有类群和该科最原始的成员,以及反映木兰科系统发育不同阶段的类型,是木兰科植物的现代分布中心,分化中心和保存中心,也可能是其起源中心,木兰科植物可能在侏罗纪就已起  相似文献   
104.
石甜  莫忠妹  吴敏  赵财 《植物研究》2022,42(4):574-583
对我国14个地区的药食同源植物薤白(Allium macrostemon)的叶绿体基因片段(psbA-trnH、rps16和trnL-F)与核基因片段(ITS)进行测序分析,揭示薤白的遗传变异分布式样、单倍型地理分布格局,并推断其在第四纪冰期的避难所。结果表明:薤白叶绿体基因(cpDNA)遗传多样性低于核基因(nrDNA)遗传多样性(cpDNA:HT=0.868;nrDNA:HT=0.890)。cpDNA和nrDNA的分子变异分析(AMOVA)结果显示:薤白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居群间(cpDNA:92.84%;nrDNA:98.40%),存在遗传分化(cpDNA:Nst=0.918,Gst=0.866,Fst=0.928;nrDNA:Nst=0.984,Gst=0.855,Fst=0.984),且Nst均大于Gst,表明该物种具有明显的谱系地理结构。在薤白居群中,共检测到11个叶绿体单倍型和14个nrDNA基因型;单倍型网络图及地理分布图表明,叶绿体单倍型H3、核DNA基因型H1频率最高,位于网络结构图的中心位置,可能为古老单倍型。此外,冰期避难所假说认为遗传多样性高、拥有古老单倍型和较多特有单倍型的区域可能是该物种的冰期避难所,因此推测薤白在第四纪冰期时可能在大盘山、天水和通化地区存在多个冰期避难所。这些分析可为类似草本植物的进化提供参考,丰富对东亚草本植物分子系统与生物地理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5.
谱系地理学研究旨在探究历史上发生的影响目前遗传谱系系统发育和空间分布格局关系的生态与进化过程。叶绿体DNA具有单亲遗传、低突变率、单倍体等特征, 其分子标记不同程度地保留着植物长期进化的历史遗传痕迹, 有助于深度解析谱系地理变异的形成机制。本文探讨了上述特征是怎样影响分子标记的选择、扩大或缩小群体遗传结构分化、延长或缩短空间基因溯祖时间、促进或阻碍种间基因渐渗及谱系分选(复系、并系和单系形成)进程, 重点阐述了这些影响过程的理论基础, 并结合实际例子阐述谱系地理研究进展。由于位点间在突变率、选择强度及它们与漂变互作等方面存在异质性, 今后一个研究重点就是基于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分析谱系地理变化格局, 包括分析DNA位点间的基因渐渗或基因流动程度差异分布及沿着叶绿体DNA序列上谱系分选差异分布。  相似文献   
106.
报道了广西菊科斑鸠菊族的1个新记录属——凋缨菊属,描述了凋缨菊的分类学特征,给出了详细的图解,绘制了整个凋缨菊属的分布图。这一发现表明了我国桂西南热带地区与滇南以及中南半岛在植物区系上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07.
南方红豆杉谱系地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南方红豆杉18个居群499个个体叶绿体基因组的trnL-F片段进行RFLP分析,共检测到6个叶绿体DNA单倍型,其中除台湾居群外的17个居群都包含有单倍型H1和H2;黄山及临安居群除单倍型H1、H2外,还分别各有1个特有单倍型。谱系关系分析显示,单倍型H1、H2为较古老的祖先单倍型。AMOVA分析显示,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较低(26.39%)。嵌套分支分析(NCA)显示,单倍型分布与地理分布存在轻度的地理相关性,南方红豆杉现在的遗传结构可能源于居群的片段化效应,台湾居群可能是由于曾经的居群片段化而隔离或长距离扩散所致;在第四纪冰期,中国东、南部地区可能存在2个以上南方红豆杉的避难所。  相似文献   
108.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王立松高级工程师撰著的《中国云南地衣》,2012年6月已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该书30万字,12开本,定价420.00元,书号ISBN978—7—5478—1230—3。  相似文献   
109.
本文旨在研究Tbx18+肾脏间质祖细胞分化为输尿管平滑肌细胞的命运及转录因子Tbx18在小鼠输尿管平滑肌发育形成中起到的作用.实验建立Tbx18:Cre/R26REYFP和Tbx18:Cre/R26RLacZ两种谱系示踪系统和Tbx18:Cre/Cre 敲除模型.该示踪模型通过cre重组酶的表达能有效地示踪Tbx18+肾脏间质祖细胞在泌尿系统的发育命运.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和X-gal染色,同时发现Tbx18+肾脏间质祖细胞可分化为输尿管平滑肌细胞,但不分化为输尿管移行上皮细胞.在Tbx18:Cre/Cre基因突变模型中,泌尿系统出现明显的肾积水和输尿管积水,肾盏、肾盂扩张,输尿管明显缩短和扩张.实验结果揭示,Tbx18+ 肾脏间质祖细胞可以分化为输尿管平滑肌细胞,且转录因子Tbx18在哺乳动物输尿管平滑肌的发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0.
世界野生虎(Pantheratigris)传统上被划分为8个亚种,其中3个亚种已于20世纪灭绝,而剩余种群的生存仍然受到偷猎、栖息地丧失和片断化的威胁。作为唯一栖息着4个现存虎亚种的国家,中国在世界虎的保护事业中负有重要责任,然而其野生和圈养虎的分类地位却仍然不确定。最近一项研究(Luoetal,2004)从所有现存野生虎分布地区(包括中国)采集了134份“基准样品”(即原产野外或有确定地域起源的个体生物样品),对虎的系统地理学、种群结构以及遗传起源进行了全面分析。所用的分子标记包括四千碱基对的线粒体DNA、30个核基因组微卫星位点,以及MHC-DRB基因。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虎的整体遗传多态性较低,但是种群分化程度很高,它们被划分为6个,而不是5个现存亚种(1)西伯利亚虎(P.t.altaica);(2)苏门答腊虎(P.t.sumatrae);(3)孟加拉虎(P.t.tigris);(4)华南虎(P.t.amoyensis);(5)印支虎(P.t.corbetti);(6)新定义的亚种马来虎,暂命名为P.t.Jacksoni。由于所研究样本量有限,目前暂定的华南虎亚种还需进一步确定。现有华南虎圈养种群包括遗传关系相距较远的两支一支与印支虎(P.t.corbetti)无异;而另一支则与其他种群均相距甚远,可能代表了真正的华南虎(P.t.amoyensis)。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中国动物园中圈养虎的遗传起源调查亟待进行,以确认该圈养种群整体的遗传独特性或者非独特性。换言之,这将是确认华南虎是否仍然存在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