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88篇
  免费   776篇
  国内免费   4768篇
  2024年   137篇
  2023年   425篇
  2022年   508篇
  2021年   512篇
  2020年   447篇
  2019年   455篇
  2018年   350篇
  2017年   417篇
  2016年   484篇
  2015年   591篇
  2014年   792篇
  2013年   700篇
  2012年   716篇
  2011年   737篇
  2010年   729篇
  2009年   701篇
  2008年   1224篇
  2007年   584篇
  2006年   546篇
  2005年   606篇
  2004年   468篇
  2003年   491篇
  2002年   602篇
  2001年   423篇
  2000年   449篇
  1999年   332篇
  1998年   222篇
  1997年   221篇
  1996年   228篇
  1995年   207篇
  1994年   202篇
  1993年   151篇
  1992年   154篇
  1991年   142篇
  1990年   116篇
  1989年   105篇
  1988年   66篇
  1987年   36篇
  1986年   33篇
  1985年   42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26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2篇
  1959年   3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61.
徐池  陈剑东  徐莉  胡锋  李辉信 《生态学杂志》2012,31(7):1791-1797
为研究Cu2+对驯化蚯蚓的损伤影响,将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在非致死浓度(100mgCu2+·kg-1)下驯化培养2周,以未驯化的蚯蚓为对照,测定Cu2+对驯化及未驯化蚯蚓的急性毒性,并通过彗星试验(cometassay)观察铜胁迫下(400mg·kg-1)驯化后蚯蚓基因损伤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14d时,Cu2+对驯化蚯蚓和未驯化蚯蚓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321.83~542.45和230.83~342.91mg·kg-1,驯化后蚯蚓的存活率得到显著提高。彗星试验结果表示:蚯蚓体腔细胞的尾长、尾部DNA含量以及尾矩呈非正态分布,在11和14d时,驯化后的蚯蚓基因损伤程度明显比未驯化蚯蚓低。彗星试验是检测Cu2+对蚯蚓活体基因损伤的有效手段,蚯蚓体的DNA损伤可以作为指示重金属污染物影响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962.
封面故事     
<正>电离辐射可以引起多种辐射生物学效应,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微生物的诱变育种。但是,目前人们关于电离辐射对微生物的作用机理及具体过程还认识有限。近年来,光谱技术已经逐步被用于微生物体细胞结构和组分的研究,其中,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因为具有简单、快速、低廉、无损检测等优点,已成为一种强有力的生物分析检测技术,利  相似文献   
963.
2009年1月~2010年12月,对牛背梁自然保护区血雉栖息地选择与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血雉Ithaginis cruentus sinensis David栖息分布于秦岭主脊以南海拔2000~2500 m中山地带、乔木高度较矮(5~10 m)、郁闭度较低(0.3~0.5)、林下灌木稀疏(≤0.2)的针阔混交林中.从地形情况来看,则多活动于山坡的上坡位或梁脊处、坡度相对较为平缓(≤25°)地带的半阴半阳坡.距离水源较远(150 m),对人为干扰的敏感性相对较弱.从对各生态因子的偏好性来看,血雉比较偏好坡度相对较陡(25°~40°)、乔木高度低矮(≤5 m)、郁闭度低(≤0.2)的针叶林,以及盖度在0.3~0.6的竹林、隐蔽性较高(≤5 m)、距离水源较近(50~100 m)的环境,而对其他因子的选择性和偏好性则无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血雉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有3种:干扰因子(依次为坡向、植被类型、坡位、乔木高度与人为干扰距离)、隐蔽因子(灌木盖度、竹林盖度、隐蔽性、坡度、乔木郁闭度和水源距离)和食物因子(灌木盖度).人为活动干扰是影响血雉对栖息地各生态因子选择的最根本的诱因.  相似文献   
964.
陈英  赵晓琴 《蛇志》2012,(4):343-345
目的开发一个简便、易复制的腹内高压动物模型,探讨不同程度腹内压(IAP)及作用时间对动脉血气及多器官功能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腹内高压对机体病理生理的影响奠定基础。方法将6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腹内压(IAP)10mmHg组、20mmHg组和30mmHg组,每组15只。运用氮气气腹法制作大鼠腹内高压(IAP)动物模型,3组气腹组大鼠各按维持气腹时间分为1、2、4h3组,每组5只SD大鼠。结果血气分析结果表明,IAP 20mmHg组作用1、2、4h,PaO2无明显改变,SaO2、血pH显著降低,PaCO2明显增高;可导致明显的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及酸中毒。IAP 30mmHg超过2h可导致动物死亡。结论根据国内外实验研究资料,成功改良制作了腹内高压动物模型,方法简便,容易复制,实验效果稳定可靠,当IAP达到20mmHg时,可以导致明显的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及酸中毒。  相似文献   
965.
通过对木聚糖酶高产菌株EIM-30基于形态学和18S rDNA序列的系统发育进化分析,鉴定为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在单因子实验确定EIM-30产木聚糖酶的最适碳源和氮源的基础上,通过Plackett-Burman实验对影响其产酶的相关因素进行评估并筛选出3个显著效应因子,然后应用最陡爬坡实验和响应面分析确定最适产酶培养基配方为:酵母浸膏1.50%,蛋白胨1.00%,NaCl 0.50%,PPG-2000 0.10%,MgSO4 1.20%,CaCl2 0.18%,(NH4)2 SO4 0.45%,甘油4.18%,乳糖3.05%,K2HPO41.59%.优化后Trichoderma reesei EIM-30的液体发酵产木聚糖酶的活力可达9.857×105 U/mL,较优化前提高1.98倍.  相似文献   
966.
随着土壤侵蚀问题的日益突出,水土流失治理逐渐成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通过在试验小流域实施治理措施并评价其效益是水土流失治理的传统范式,但这种范式存在试验周期长、可重复性差、资金和人工技术投入大、推广性差等局限性,已不能适应当前水土流失治理的需要.近年来兴起的基于流域过程模拟的情景分析方法在定量模拟流域过程对地理变量响应的基础上,通过评价不同治理措施的环境、生态和经济效益,探索能够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该方法能够在无需大范围工程实施和实地观测的情况下对各种治理措施的效益进行评价,花费少,灵活性强,在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决策制定中具有较大优势.本文详细阐述以情景分析方式作为水土流失治理新范式的基本思路,通过实例分析,演示新范式在治理流域水土流失中的应用,并展望新范式在流域治理中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67.
《工业微生物》2012,(1):F0004-F0004
上海市工业微生物研究所检测中心位于漕河泾高新技术开发区,是专门从事食品、发酵制品、食品添加剂等样品的物理、化学和微生物分析检测技术服务,以及轻纺、日化、建材、橡胶等产品微生物防霉抗菌性能测试技术服务的检测机构。  相似文献   
968.
陈晓霞  李永芳  蔡广  黎红萍  肖旋 《蛇志》2012,(4):416-417
晕厥(syncope)是临床常见症状,可由许多原因引起。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way,CNP)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标准化护理方法。我院2011年6月~2012年5月对33例不明原因引起晕厥的老年患者进行倾斜试验,试验前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制定针对老年人合理的整体护理计划,加强了健康宣教,有效地指导了护士正确掌握操作  相似文献   
969.
《生物磁学》2012,(9):I0004-I0004
2011年12月12日,NatureBiotechnology杂志公布了50个遗传变异数据库构建结果。这篇题为“Resequencing50accessionsofcultivatedandwildriceyieldsmarkersforidentifyingagronomlcallyimportantgenes”的文章主要由大陆学者主导完成,包括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植物研究所等在内的国内研究机构,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一道首次对栽培稻和野生稻基因组进行了大规模的遗传变异分析,这为科学家深入挖掘水稻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及促进水稻分子育种改良等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970.
从已经建立的易错PCR初级突变文库中筛选得到的16个兼具耐酸、高温稳定、高酶活力的克隆出发,将其作为DNA shuffling的亲本基因,利用DNA shuffling技术,结合易化筛选和96微孔板通量筛选的方法获得耐酸、高温稳定的克隆。并且,对筛选出来的耐酸高温稳定的突变子进行测序分析和同源建模,比较分析β-甘露聚糖酶突变基因序列的生物学信息。经过两轮DNAshuffling,最终筛选得到一个耐酸高温稳定突变体1108,其在90℃时酶活力还能维持在70%;在pH 3.0时酶活力维持在70%;在高温80℃和pH 4.0的条件下,酶活力是野生型的10倍;常规条件下(pH 6.0,40℃),酶活力是野生型酶的5倍。序列比对发现耐酸、高温稳定突变体1108有三个碱基发生了改变(T289A、A535T、T1085C),导致相应的氨基酸发生了改变(Ser97Thr、Val362Ala、Ile179Leu)。根据同源建模结果和氨基酸性质研究发现,突变位点位于催化中心附近,推测第97位的突变与酶的耐酸性和活性有关,第179位和第362位的突变与酶的高温稳定性有关。实验结果为进一步了解β-甘露聚糖酶MAN47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提供有用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