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9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215篇
  69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8篇
  195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郑谦  东英穗 《生理学报》1989,41(6):543-554
用大鼠脑干脑片,给三叉神经中脑核79个神经元作了细胞内记录,测算了20个神经元膜的电学特性:静息电位-60.3±5.6mV;输入阻抗为10.5±5.4MΩ;时间常数1.3±0.5ms。电刺激可诱发动作电位,测算32个神经元的有关参数:阈电位-50—-55mV;波幅69.5±6.1mV;超射11.9±3.6mV;波宽0.8±0.2ms。TTX(0.3μmol/L)或无钠使之消失。通以长时程矩形波电流可引起200—250Hz的2—15个重复放电,但在通电停止前终止,TEA或4-AP可延长放电。膜电位-60—-55mV时在动作电位之后可看到阈下电位波动,它不受TTX的影响,无钙时消失,TEA或4-AP使波幅增大。静息电位去极化可使45个神经元中的40个发生外向整流作用,并被TEA,4-AP或无钙抑制,超极化则发生内向整流作用,Cs或无钠抑制之。灌流液中加入各种钾通道阻断药时神经元的稳态I-V曲线发生相应变化,提示I_(DR),l_A,I_(K(Ca))及I_Q可能都与静息时的膜电导有关。  相似文献   
22.
对拟干酪乳杆菌发酵产乳酸的过程进行研究,通过改变不同的通气量(不通气、0.1vvm、0.2 vvm、0.5 vvm)确定0.1vvm的通气量最有利于产生乳酸;再通过优化通气策略,在发酵0~15 h不通空气,15~50 h通0.1 vvm空气使得乳酸的产量比全程通0.1 vvm空气又提高了11.7%,同时乳酸产率也提高了16.2%。最后通过对胞内NAD~+、NADH、乳酸脱氢酶和NADH氧化酶活性、以及发酵过程氧化还原电位(Oxidation-reduction potential,ORP)变化进行分析,阐述了通气影响乳酸发酵过程的机理。  相似文献   
23.
昆虫神经生物学研究技术:触角电位图记录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触角电位图记录是昆虫神经生物学中用于昆虫嗅觉、信息素生物测定研究的重要技术之一。该技术具有敏感性、选择性高及操作简单易行等优点。该文以荷兰Syntech公司的产品为例详细介绍了此技术原理、装置、操作及应用  相似文献   
24.
《昆虫学报》2012,(5):498
触角结合蛋白(antennal binding proteins,ABPs)是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s,OBPs)的一个亚类,在昆虫嗅觉中可能起作用,但其功能相关研究甚少。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张婷和董双林等通过转录  相似文献   
25.
为筛选出适宜配制横坑切梢小蠹(Tomicus minor Hartig)引诱剂的有效化合物,测定了横坑切梢小蠹雌、雄成虫对寄主云南松主要挥发性化合物的触角电位(EAG)和行为反应。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在10 g·L-1浓度刺激下所测试的9种植物挥发物都能引起横坑切梢小蠹雌、雄虫触角的EAG反应,且触角对不同挥发物的EAG反应差异显著(P0.05),其中雌、雄虫对(+)-α-蒎烯、(+)-柠檬烯、(+)-3-蒈烯、β-蒎烯和异松油烯的EAG反应较强;在剂量反应试验中,雌、雄虫的EAG反应都随着(+)-α-蒎烯、(+)-柠檬烯、(+)-3-蒈烯和β-蒎烯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浓度增加到10 g·L-1时,EAG反应最强;而雌、雄虫对异松油烯的EAG反应在1 g·L-1最强;除(+)-柠檬烯没有明显的定向作用外,(+)-α-蒎烯、β-蒎烯、(+)-3-蒈烯和异松油烯对横坑切梢小蠹均表现出了明显的引诱作用;行为反应多重比较表明,(+)-α-蒎烯在10 g·L-1浓度下对雌雄虫的引诱作用最大。该研究结果可为开发横坑切梢小蠹林间引诱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6.
豆野螟成虫行为学特征及性信息素产生与释放节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豆野螟Maruca vitrata (Fabricius)是一种严重的泛热带豆类蔬菜害虫。本文在(29±1)℃、相对湿度75%~80%、光周期14L∶10D条件下研究了豆野螟成虫的羽化、交尾行为以及雌蛾性信息素的释放节律。结果表明:其羽化行为全天可见,在雌蛾中,86%于暗期羽化; 在雄蛾中,73%于暗期羽化。雌雄蛾羽化行为在暗期第4、5和8 h差异达到显著 (t>4; P<0.05)。交尾活动发生在暗期19:00到5:00之间,交尾持续时间最短约为20 min,最长约为90 min,3日龄进入暗期第5 h具有最高的交尾率。1、6和7日龄成虫具有单个交尾高峰,2到5日龄成虫具有两个交尾高峰。同一日龄成虫交尾在暗期前半段平均花费的时间要明显高于在后半段花费的时间。低龄和高龄的成虫用于交尾的时间明显高于中龄的性成熟成虫。成虫的开始交尾时间随着日龄的增加逐渐前移。雄蛾对进入暗期后第5 h和第9 h处女雌蛾的性腺提取物和空气收集性信息素的触角电位反应最强,对 3日龄处女雌蛾的性腺提取物和空气收集性信息素的触角电位反应最强。处女雌蛾田间诱蛾试验表明:23:00-01:00为诱蛾高峰期,3日龄处女雌蛾的诱蛾效果最好。该蛾的羽化、交尾及性信息素产生与释放均存在节律上的一致性。雌蛾的性信息素释放的时间较长,见于整个暗期,然而交尾行为发生时间较短,主要发生于两个交尾高峰之间。  相似文献   
27.
辛星  马子龙  覃伟权 《昆虫学报》2010,53(6):626-633
对寄生蜂交配行为的了解将有助于发展对其行为调控的技术,提高寄生蜂对害虫控制的效能。为探讨椰心叶甲啮小蜂Tetrastichus brontispae Ferrière的复眼和触角在交配中的作用,用水溶性黑色素和液体石蜡分别涂抹该蜂复眼和触角后观察其交配行为,并利用扫描电镜(SEM)观察其复眼和触角的超微结构,分析雌、雄蜂触角感器的分布与数量差异。结果表明:椰心叶甲啮小蜂雄蜂的复眼在交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雌蜂复眼作用不显著。在椰心叶甲啮小蜂求偶识别和接受过程中,雄蜂触角柄节部位起主要作用,其次是棒节部位,再次是鞭节的索亚节部位,而雌蜂触角鞭节索亚节部位起主要作用,然后是棒节部位,最后是柄节部位。扫描电镜观察表明椰心叶甲啮小蜂触角上共有8种感器,其中毛形感器和板形感器是主要感器,雌、雄蜂触角有明显的性二型现象,表现为触角大小不同及触角感器类型、大小、数量、分布不同。  相似文献   
28.
中红侧沟茧蜂对烟草挥发物的触角电生理及行为反应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董文霞  胡保文  张钟宁  韩宝瑜 《生态学报》2004,24(10):2252-2256
中红侧沟茧峰 Microplitis mediator是棉铃虫 H elicoverpa armigera的主要内寄生蜂 ,是优良的蜂种 ,在生物防治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迄今 ,有关中红侧沟茧蜂的化学生态的研究甚少。利用触角电位技术 ,测定了中红侧沟茧蜂对烟草叶片粗提物和烟草中 10种挥发物的触角电生理反应 ,并测定了中红侧沟茧蜂的触角电位反应随日龄的变化。以嗅觉仪测定了中红侧沟茧蜂对烟草粗提物、烟草中 4种挥发物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中红侧沟茧蜂利用烟草释放的气味向烟草定向 ,进而找到其寄主——棉铃虫 ,也佐证了烟草同样是棉铃虫的重要寄主植物的论点。雌蜂对脂肪族化合物反应最强 ,对芳香族化合物和糠醛 (杂环化合物 )的反应居中 ,对萜类化合物反应较弱或者不反应。表明烟草挥发性物质在中红侧沟茧蜂寻找寄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挥发物各组分的作用存在着差异。雌性中红侧沟茧蜂对顺 - 3-己烯醇的触角电位反应随日龄的增加而变化。 1日龄的雌蜂的反应较弱 ,2日龄、3日龄的雌蜂反应较强 ,4日龄、5日龄的雌蜂的反应又减弱。这与该蜂产卵习性相符 :羽化当天的雌蜂产卵较少 ,羽化 2~ 3d之后的雌蜂产卵量较大  相似文献   
29.
蝇蛹俑小蜂、丽蝇蛹集金小蜂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张桂筠  肖蔼祥 《昆虫学报》1992,35(2):154-159
本文利用扫描电镜首次对蝇蛹俑小蜂(Spalangia endius)触角及其感器进行了研究.共观察到七类感器:触觉毛类感器、板状感器、薄壁化学感受器、锥形乳头状感器、鬃形感器、短刺形感器和棒状感器.同时在丽蝇蛹集金小蜂(Nasonia Vitripennis)触角上观察到七种感器.比较研究发现,在两种小蜂间.同种小蜂异性间.感器的种类、数量、排列及分布均有差异,并对此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0.
An invasive new biotype of the tomato/potato psyllid (Bactericera [Paratrioza] cockerelli [Sulc.]) (Homoptera: Psyllidae) recently has caused losses exceeding 50% on fresh market tomatoes in western North America. Despite these extensive losses, little is known regarding the threshold levels at which populations must be suppressed in order to prevent economic losses.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were therefore designed using combinations of two common tomato cultivars (QualiT 21 and Yellow Pear), five pest-densities (0, 20, 30, 40 and 50 nymphs/plant), and three feeding-duration (5 days, 10 days, and lifetime) treatments to test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pest density, feeding period, and cumulative psyllid-days to establish economic threshold levels for psyllids. The cultivars differed considerably in their response to the toxin injected by the psyllid nymphs. ‘Yellow Pear' plants could recover from feeding by up to 40 nymphs for as long as 10 d, whereas ‘QualiT 21' plants were irreparably damaged by densities of 20 nymphs feeding for only 5 days. On ‘Yellow Pear', all plant measurements such as the number of yellow leaves and plant height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correlated with cumulative psyUid-days than with either pest density or feeding duration. On ‘QualiT 21 ', all plant measurements other than the number of yellow leaflets and leaves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correlated with pest density than with feeding duration or cumulative psyUid-days, and pest density was a better predictor of psyUid damage. Potential reasons for the variable responses between cultivar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psyllid sampling and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