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6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20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3 毫秒
71.
【目的】明确不同碳、氮源对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生长的影响,确定适合该菌株生长的碳、氮源;通过研究球孢白僵菌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的致病力,评价球孢白僵菌防治烟粉虱的潜力。【方法】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碳、氮源,研究其对球孢白僵菌生长速率和产孢量的影响,用浸叶法研究不同孢子浓度(1×10~4、1×10~5、1×10~6、1×10~7、1×10~8个/mL)的球孢白僵菌对烟粉虱的致病力并利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对数据进行拟合,分析该模型的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结果】蔗糖作为碳源、酵母作为氮源时球孢白僵菌的生长速率快和产孢量高;利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对测定的数据进行拟合分析得出,随着接种天数的增加,球孢白僵菌的LC_(50)、LC_(90)逐渐降低,剂量效应增强;随着孢子浓度的增加,LT50逐渐降低,时间效应增强。【结论】球孢白僵菌的合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酵母。该菌株对烟粉虱有较强致病力,1×10~8个/mL的孢子浓度可作为防治烟粉虱的理想浓度,本试验为球孢白僵菌对烟粉虱的生物防治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72.
地鼠保护力试验检测流行性出血热疫苗的效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应用金黄地鼠作动物模型测定国内外四种流行性出血热灭活疫苗的保护率,并测定相应的中和抗体进行比较,发现四种疫苗对动物的保护率均较明显优于其中和抗体水平。说明保护力试验能较全面反映EHF疫苗的效力和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73.
【目的】研究表明,细胞色素P450(CYP)在死体营养型真菌的毒素合成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预测可能与病原菌致病相关。论文对苹果树腐烂病菌(Valsa mali)毒素合成基因簇中的1个上调表达的CYP基因Vmcyp5进行生物学功能研究,明确CYP基因对病原菌致病力影响,为细胞色素P450基因家族对苹果树腐烂病菌致病机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Double-joint PCR和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技术获得具有G418抗性的突变体,并对突变体进行PCR检测及Southern blotting验证得到单拷贝敲除突变体。将目的基因片段重新导入敲除突变体,筛选获得互补突变体。最终对野生型菌株及敲除突变体、互补突变体进行菌落、产孢及致病力观察,利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并利用q RT-PCR技术分析突变体黑色素基因簇的表达水平。【结果】通过基因敲除技术获得1个Vmcyp5基因的敲除突变体。与野生型菌株相比,Vmcyp5基因的敲除突变体菌落呈白色,产孢量减少51.3%。q RT-PCR分析发现敲除突变体黑色素基因簇基因表达量降低。重要的是,敲除突变体致病力较野生型菌株降低24.5%。互补突变体菌落颜色、产孢及致病力近似恢复至野生型菌株水平。【结论】Vmcyp5基因与病原菌黑色素合成、子实体的产生和致病力相关。  相似文献   
74.
梁鑫 《生理学报》2016,(1):87-97
机械力是生物体生命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物理刺激,高等生物对机械力的感受是听觉、触觉、压觉以及平衡觉等重要生理过程的生物学基础。生物体中的感受器细胞对机械力信号的转导是上述感受的关键,这一信号转导过程可将细胞外机械力刺激转换为细胞的电信号或者化学信号。"门控-弹簧"模型("Gating-Spring"model)在细胞水平定量地描述了机械力信号转导的原理,但是其分子基础(包括机械力信号转导通路的分子组分,结构基础以及力学原理)依然有待探索。近年来,人们以果蝇为模式生物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本文对"门控-弹簧"理论进行了概述,并对在果蝇系统中取得的研究进展以及有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综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75.
绿原酸提高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LdNPV)的致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CA)对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Lymantria dispar necleopolyhydrovirus(Ld NPV)致病力的影响,为舞毒蛾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食料给毒法进行生物测定,测定舞毒蛾2龄幼虫对单独Ld NPV及添加绿原酸的Ld NPV(CA+Ld NPV)的剂量及致死时间响应。【结果】CA+Ld NPV与单独Ld NPV对舞毒蛾2龄幼虫的剂量及时间响应间有显著差异,二者对舞毒蛾2龄幼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161.8 OBs/μL(95%的置信区间为105.6~235.3 OBs/μL)和264.4 OBs/μL(95%的置信区间为178.6~384.0 OBs/μL),前者对舞毒蛾的致病力较后者强。CA+Ld NPV对舞毒蛾2龄幼虫的致死中时间(LT_(50))较Ld NPV的短,当Ld NPV浓度为590 OBs/μL,CA+Ld NPV及Ld NPV对舞毒蛾2龄幼虫的LT_(50)分别为9.9 d和12.3 d;当Ld NPV浓度为5 900 OBs/μL时,则LT_(50)分别为6.9 d和8.0 d。绿原酸降低了Ld NPV对舞毒蛾幼虫的致死中浓度,缩短了致死中时间。【结论】绿原酸可提高Ld NPV对舞毒蛾2龄幼虫的致病力,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6.
炭疽病是油茶的主要病害,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果生刺盘孢是油茶炭疽病优势致病菌。本研究旨在探讨果生刺盘孢中组蛋白乙酰化转移酶Rtt109的生物学功能,为油茶炭疽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构建基因敲除载体,根据同源重组原理,敲除目标基因CfRTT109,进一步筛选获得突变体ΔCfrtt109;构建CfRTT109基因回补质粒,转化至突变体ΔCfrtt109,通过荧光筛选回补菌株。生物学表型测定结果显示:相比于野生型,突变体ΔCfrtt109生长速率下降了51.23%,分生孢子的形成率下降了71.89%;在含有5.0mmol/L内质网胁迫剂二硫苏糖醇的PDA培养基中,突变体ΔCfrtt109的生长抑制率为50.75%,显著高于野生型和回补菌株;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与野生型和回补菌株相比,内质网相关的基因HAC1、SCJ1与PDI1基因在突变体中显著上调表达;在含有DNA损伤试剂甲基磺酸甲酯的PDA培养基中,突变体ΔCfrtt109停止生长;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甲基磺酸甲酯胁迫下,突变体ΔCfrtt109中的DNA损伤修复基因RHM52、RHM54与REV1表达量上调幅度显著低于野生型;致病力测...  相似文献   
77.
小麦幼胚组织培养力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星明  于飞 《遗传》1991,13(6):34-37
在整个小麦幼胚培养周期内,愈伤组织的诱导、生长、根芽原基的形成和幼苗再生等各个阶段都受遗传机制所控制。多数研究表明,小麦幼胚培养力是受少数主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同时也存在一些修饰基因,并且许多控制幼胚培养力的基因位于染色体B上,而且第2,4,6部分同源染色体群对幼胚培养力的影响较大。小麦幼胚培养力也与细胞质因子有关,特定的核质组合与培养条件的互作对幼胚培养力有密切的关系。多数研究者注意到,小麦幼胚培养力可能与小麦Rht和D3等矮源基因(dwarfinggene)有关,并认为这类基因可能通过植物激素代谢及渗透势变化等调控小麦幼胚培养力。  相似文献   
78.
乌饭树叶色素提取工艺及色素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研究了乌饭树叶色素的提取工艺以及乌饭树叶色素的特性。确立以50%的乙醇溶液作溶剂;提取时间2小时,总提取时间以不超过6小时为宜;提取温度以50℃为最佳提取条件。本文还对乌饭树叶色素的紫外吸收光谱、pH和热对其稳定性的影响以及该色素对蛋白质、毛发、淀粉、白醋、色拉油的着色能力也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79.
通过研究改性壳聚糖与细胞的相互作用评价其生物相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细胞生物学的方法, 研究了四种不同的细胞在经过改性的壳聚糖(CHITOSAN) 膜上的生长,测定了细胞相对黏附力、细胞初始黏附率, 并利用FDA 实验测定了细胞活力,从而从多个方面评价了这几种不同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实验结果表明,与明胶交联的壳聚糖膜明显比其它两种膜有利于细胞的黏附和生长,为进一步对材料进行筛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0.
姚权  李司政  王成玉  李河 《菌物学报》2023,(11):2257-2268
果生刺盘孢是油茶炭疽病的主要致病菌。研究果生刺盘孢RNA结合蛋白基因CfNOP12的生物学功能,阐述果生刺盘孢致病的分子机制,为油茶炭疽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根据同源重组原理,在果生刺盘孢中敲除目标基因CfNOP12,PCR验证获得正确的突变体ΔCfnop12;进一步构建PYF11::CfNOP12回补质粒,导入突变体原生质体中,筛选成功互补菌株ΔCfnop12-C。对这些菌株进行生物学表型测定,发现突变体ΔCfnop12营养生长速率显著下降,分生孢子的产量及附着胞形成率显著降低;在含有细胞壁胁迫剂的PDA培养基上,突变体ΔCfnop12的抑制率相较于野生型和回补菌株显著升高,在低温条件下,突变体的生长速率表现出明显下降;野生型和回补菌株几丁质聚集在菌丝顶端,突变体ΔCfnop12尖端几丁质分布不正常;相比于野生型和回补菌株,突变体致病力显著降低。综上所述,潜在RNA结合蛋白基因CfNOP12参与调控了果生刺盘孢生长发育、低温胁迫响应和致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