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2篇
  免费   127篇
  国内免费   681篇
  213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183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3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931.
【目的】对所筛选的1株耐镉甲基营养芽胞杆菌NTGB29进行了环境抗逆性的研究,及影响菌株吸附镉离子效率的条件优化。【方法】以发酵液活菌数为指标,研究其对不同NaCl浓度、酸碱度、镉离子浓度的耐受情况;进一步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优化影响菌株镉离子吸附效率的发酵条件;以有效镉离子含量为指标,验证菌株在镉污染土壤中的吸附效果。【结果】结果表明,菌株NTGB29对NaCl浓度、酸碱度、Cd~(2+)浓度的最大耐受值分别为10%、pH11.0、50mg/L;菌株在发酵液初始Cd~(2+)浓度10 mg/L、起始pH 6.4、培养温度37°C、NaCl浓度4.2%、装液量50 mL/250 mL、培养时间24 h时,对Cd~(2+)的吸附率达到79.70%;菌株能有效降低镉污染土壤中的有效镉离子含量,吸附率为29.65%。【结论】菌株NTGB29在较高浓度Cd~(2+)浓度、NaCl浓度及强碱环境条件下仍然能够生长,具有良好的环境抗逆性及Cd~(2+)吸附能力,在镉污染土壤调理剂及微生物功能菌剂的研制方面能够提供有价值的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932.
【目的】近年来,多个地区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发生危害加重,对水稻生产造成新的重大威胁。由于水稻二化螟对常规防治药剂产生了抗药性,二化螟盘绒茧蜂Cotesia chilonis(Munakata)作为田间二化螟幼虫的优势寄生蜂,正逐渐引起大家关注。本论文通过研究室内繁殖的二化螟盘绒茧蜂对田间二化螟的防治效果,以探明室内繁殖的二化螟盘绒茧蜂的防控能力;同时研究多种环境友好型农药对田间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并分析比较药剂防治对二化螟盘绒茧蜂寄生控制的影响。【方法】设置2个放蜂密度和7种不同药剂处理,通过全查法系统调查不同处理小区的枯心数、白穗数、枯孕穗数、残留活虫数等变化以分析比较防效。【结果】2个放蜂密度(125头蜂茧和250头蜂茧)处理下都可有效减少二化螟对水稻的为害;但2个放蜂密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同时,放蜂密度高,寄生率就高。药剂实验结果发现溴氰虫酰胺悬浮剂防效最佳,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和苏云金杆菌悬浮剂次之,杀虫双的防效最差。不同剂量的溴氰虫酰胺悬浮剂防治效果也有较大差异。此外,放蜂处理的小区二化螟盘绒茧蜂具有最高的寄生率,但无论那种农药处理都显著降低了二化螟被二化螟盘绒茧蜂寄生的寄生率。【结论】二化螟盘绒茧蜂在田间对水稻二化螟具有一定的防控能力,但放蜂密度和技术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同时,所试验的7种杀虫剂均显著降低了二化螟绒茧蜂的控害效能,与释放二化螟绒茧蜂不兼容。在水稻二化螟药剂防治时不仅要考虑防治效果和使用剂量,还应考虑对天敌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本实验的结果为后续建立以二化螟盘绒茧蜂为中心的二化螟绿色防控体系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933.
多次培养发现猴头菌单、双核菌丝均可形成厚垣孢子。厚垣孢子纺锤形,多端生、中生,大小6~88~10祄,其中单核厚垣孢子略小。试验表明,2~4℃猴头菌厚垣孢子的保藏期达7年以上;缺氧保藏效果好,30~52h萌发,萌发率32%~54%。  相似文献   
934.
荔枝果实采后用钙处理,结果表明,适当地提高果实钙含量,可以抑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降低呼吸作用及乙烯的生成,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本实验以8%钙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35.
以四川优良的中国樱桃栽培和野生种质及欧洲甜樱桃为试材进行杂交,对自交坐果率、杂交亲和性、杂交坐果率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樱桃自交亲和,欧洲甜樱桃自交不亲和;(2)杂交授粉2周后,各杂交组合表现出较高的杂交亲和性,坐果率为57.24~93.03%;5周后,各杂交组合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杂种败育性,远缘杂交尤为明显;(3)在中国樱桃种内杂交中,以野生种质为父本的杂交坐果率极显著高于以栽培品种为父本的杂交坐果率;而远缘杂交中,以‘红灯’为母本,以中国樱桃栽培品种为父本的杂交坐果率显著高于以中国樱桃野生种质为父本的杂交坐果率;(4)受亲本影响,不同的杂交组合坐果率不同,受父本的影响极显著高于受母本的影响。基于上述结果,该研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936.
2003年至2007年大肠埃希菌的临床分离及耐药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2003年至2007年大肠埃希菌在临床标本中的分离情况及其耐药趋势,为临床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至2007年间所有标本中大肠埃希菌的分离率、标本和病区的分布构成情况以及对17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结果五年间大肠埃希菌的总分离率变化不明显,但其阳性分离率呈上升趋势,从2003年的5.02%增至2007年的6.26%;其在泌尿生殖道标本(尿液标本和尿道分泌物标本)的分离率最高(50.5%),其次是呼吸道标本(36.66%);病区分布以重症监护室最高(20.7%),其次是普外科(18.3%),所有内科病区(不含ICU)占46.6%;大肠埃希菌对12种抗菌药的耐药率大于50%,仅对其中5种的耐药率每年均低于50%。结论大肠埃希菌的临床总分离率没有明显变化,但阳性分离率有呈上升趋势,其对多数抗菌药物有较高的耐药性,所以感染的治疗应当依据抗菌药物的体外敏感试验。  相似文献   
937.
鱼类的胃排空率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张波  孙耀  唐启升 《生态学报》2001,21(4):665-670
鱼类的胃排空率是研究鱼类能量学的重要参数,近年来国外有关研究结果表明,鱼类的胃排空率除了受鱼体自身生理状况和实验方法的影响以外,还受许多其它因素,如:鱼的种类,鱼体重,温度,食物,摄食频率以及饥饿时间等的影响。这些资料将为我国开展该方面的研究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38.
周亮  李蓉  魏丽惠  许锦贝 《生命科学研究》2009,13(3):189-192,198
检测51名辅助生育患者子宫内膜印迹基因IGF2的杂合性丢失状况和印迹丢失状况,结果显示IGF2基因的杂合率为58.82%,印迹丢失率为41.67%.印迹丢失组与印迹正常组的胚胎种植率分别为0和33133%,两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0%和50.00%.表明IGF2基因的印迹丢失对子宫内膜接受性有重要影响,是胚胎种植失败的重要候选因素.  相似文献   
939.
孕育对褶纹冠蚌滤食率的影响及鳃微结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比了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孕育蚌、未孕雌蚌和雄蚌的滤食率,并运用组织学、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实验蚌的鳃结构进行比较观察,以此探讨鳃结构变化对滤食功能的影响。滤食实验结果表明:孕育事件显著降低了雌蚌的滤食率,而未孕雌蚌与雄蚌的滤食率无显著差异。孕育雌蚌内外鳃均由两鳃小瓣愈合而成,每一鳃小瓣由成排的鳃丝组成,在中介区鳃丝之间通过丝间隔连接,在内部侧区则通过瓣间隔相连。雌蚌内鳃的鳃间隔为外鳃的2~3倍,而雄蚌的内外鳃无差异。孕育雌蚌外鳃在初级水管、瓣间隔等出现明显的变化,并出现了二级水管结构,而内鳃未发现显著变化。扫描电镜显示:在褶纹冠蚌鳃丝表面存在3种类型的纤毛(前纤毛、前侧纤毛和侧纤毛),其形态结构和分布各具特点,长径58~85μm椭圆形的鳃小孔成排相间分布于鳃丝之间,而3组实验蚌的内外鳃丝之间无明显差异。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孕育雌蚌鳃丝表皮细胞表面形成突起,显著增加了表面微绒毛的数量,可能有利于雌蚌在孕育期间由于初级水管转化成育儿囊后对呼吸、滤食等功能的补偿,与其他蚌科物种报道类似。综合实验表明,孕育雌蚌外鳃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初级水管的结构改变和二级水管、鳃丝表面褶皱的出现可能是影响孕育雌蚌滤食功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40.
采用批量实验的方法,研究了菲在渤海湾入海河流与河口沉积物上的吸附-解吸行为,并探讨了沉积物老化培养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变化及其对菲在沉积物上吸附-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 ① 蓟运河沉积物(RS)中TOC、TN和DOC含量均高于北塘口沉积物(ES);RS 和ES中C/N比分别为12.30和12.00,DOC/TOC百分比分别为3.50%和2.70%。② 随着培养时间延长沉积物中DOC含量呈现降低趋势,其中RS中DOC含量比对照(CK)降低了24.21%-99.49%,而ES中DOC含量则比CK降低了18.71%-69.14%。③ 通过Freundlich模型拟合,菲在RS上吸附的N值大于ES,并且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均呈现下降趋势;菲在RS和ES上吸附的KF值分别在185-792,252 530 μg1-n · kg-1 · Ln之间,老化沉积物分别比CK提高了0.50-3.28和0.42-1.00倍。④ 菲在RS和ES上的吸附-解吸均表现出明显的解吸滞后现象,并且随着溶液中菲浓度的增加,滞后系数(HI)呈现降低趋势。当Ce=1μg/L时,菲在RS和ES老化沉积物上的HI分别比CK提高了1.1-8.3和0.7-10.4倍。⑤ 沉积物中DOC含量与KF值之间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N值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沉积物老化过程中DOC含量的变化很可能在菲的吸附-解吸过程中扮演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