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4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426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59年   4篇
  1956年   4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西藏羊湖地区及近1.4万年以来孢粉植物群及古气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西藏羊湖地区ZK1和卡拉苏代牙剖面(IP16)的孢粉分析和总有机碳(TOC)、元素含量分析等,建立了羊湖地区近1.4万年以来的孢粉组合带、重建当时的植被类型及古气候演变序列。结果显示:该时期经历了5次植被类型的更替,即草原型→疏林草原型→草原型→疏林草原型→草原型,与之相对应的气候经历了5次波动(2个半旋回),即11220a.B.P.左右的第一气候旋回:由干旱→半干旱半湿润转化;8970a.B.P.左右的第二气候旋回,同样由干旱→半干旱半湿润转化,然后进入半个气候旋回,即干旱气候期,推测今后有可能进入半干旱半湿润气候期。  相似文献   
922.
报道了中国兰科盆距兰属一新记录种: 刚毛盆距兰(Gastrochilus setosus Aver. & Vuong),并提供彩色照片及详细特征描述。该种形态上与红松盆距兰(G. raraensis Fukuuama)近似,但前者植株小,唇瓣具短刚毛,距为圆筒状等特征极易与红松盆距兰区分开。该种原仅分布于越南,现首次在中国西藏发现其分布。凭证标本保存于西藏农牧学院标本馆。  相似文献   
923.
李孟凯  普布顿珠  邢震  李惠玲  章漳  王伟 《广西植物》2022,42(10):1780-1785
东喜马拉雅地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区域,西藏为其重要组成单元,明确该地区本底植物资源及地理分布对区域植物区系研究有着重要意义。该文报道了笔者在西藏考察中发现的西藏兰科(Orchidaceae)植物5个新记录属,即美柱兰属(Callostylis Blume)、异型兰属(Chiloschista Lindl.)、蛇舌兰属(Diploprora Hook. f.)、带叶兰属(Taeniophyllum Blume)和宽距兰属(Yoania Maxim.)。对应的5个新记录种,即美柱兰(Callostylis rigida Bl.)、异型兰(Chiloschista yunnanensis Schlechter)、蛇舌兰 [Diploprora championii(Lindl.)Hook. f.]、毛莛带叶兰(Taeniophyllum retrospiculatum King & Pantl.)和印度宽距兰(Yoania prainii King & Pantl.)。该文还附有新记录属、种的形态描述和特征图片。该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植物区系资料,拓宽了西藏兰科植物的记录,并对西藏及毗邻地区兰科植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24.
文章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江湖阻隔典型湖泊-保安湖的食物网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保安湖中鱼类消费者的主要营养级范围为2.1—3.3, 在调查到的16种鱼类中, 顶级肉食性鱼类种类很少, 杂食性鱼类的种类最多。保安湖食物网主要由两条营养传递途径构成, 即由POM、浮游植物为主要食物源的浮游牧食链与沉积物为主要食物源的底栖食物链。POM、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是保安湖水域食物网中鱼类的主要食物来源, 其次是沉积物中的碎屑和水生植物等。此外, 从基于理论食性数据的食物网与BIMM模型预测的食物网结构可以看出, 从POM、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到杂食性鱼类的浮游牧食链在整个食物网中具有主导性, 而从水生植物、沉积物和底栖动物到杂食性鱼类的底栖食物链相对重要性较低。  相似文献   
925.
<正>2007年9月—2014年8月,作者采用固定样点法对湖南省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鱼类资源进行监测,在长江一级支流——澧水上游的渫水纸棚河段(110°33'25.1″E,30°00'50.0″N,海拔516 m)采集到裂腹鱼标本5尾,根据《中国鱼类系统检索》和《中国动物志(硬骨鱼纲鲤形目下卷)》鉴定为灰裂腹鱼Schizothorax griseus。经查阅相关文献,为湖南省新纪录。测量标本5尾,全长204~231 mm,体长162~186 mm;体长为体高的4.2~4.7倍,为头长的4.3~4.4倍,为尾柄长的  相似文献   
926.
2019年2和3月,在西藏自治区墨脱县记录到8种鸟类的新分布,分别是冠鱼狗(Megaceryle lugubris)、黄冠啄木鸟(Picus chlorolophus)、白腹凤鹛(Erpornis zantholeuca)、棕腹 鹛(Pteruthius rufiventer)、小盘尾(Dicrurus remifer)、冕雀(Melanochlora sultanea)、丽?(Sitta formosa)、丽星鹩鹛(Elachura formosa)。  相似文献   
927.
本研究利用28SrDNAC1-D2区序列分析采自鲤科鱼类中6亚科宿主和寄生在花鲈、梅花鲈上的共17种指环虫的系统发育关系。同时,通过比较宿主鲤科鱼类与指环虫的系统发育树,检验指环虫与其宿主是否存在协同进化关系。结果表明:17种指环虫形成5个进化支(Clade),其中寄生在团头鲂(亚科)和鲢、鳙(鲢亚科)上的6种指环虫聚为一支(Clade1),而它们的宿主鱼类在系统发育分析中也表现为近缘关系;寄生在鲮鱼(野鲮亚科)上的D.quanfami(Clade5)位于系统树最基部,鲫鱼和鲤鱼(鲤亚科)的寄生指环虫处在系统树的次基部位置,而鲤亚科与野鲮亚科组成的姐妹群在宿主系统树上同样处在基部位置,寄生虫和宿主在进化上较为原始的地位得到了很好地相互印证。因而,本研究首次利用分子系统学手段分析指环虫属远缘物种间的系统关系,揭示了指环虫属与宿主鱼类之间存在协同进化关系。另外,本研究首次发现,野鲮亚科鱼类也可能是指环虫类的早期宿主,这与先前认为鲤亚科鱼类为指环虫类的祖先宿主的推测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28.
拟家鼠(Rattus pyctoris)由Hodgson在1845年命名,其模式产地为尼泊尔。该种的分类地位和是否在中国有分布都存在较大争议。近来有研究认为拟家鼠不分布于我国。2020年,在西藏吉隆县和札达县进行野外调查时采集到7号标本,皮毛、头骨和牙齿的形态特征与尼泊尔的拟家鼠相似,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支持这些标本为单系(PP=1.0),与模式产地样品Cyt b基因的K2?P遗传距离为0~2.8%,确认这些标本为拟家鼠。这是第一次在我国境内采集到拟家鼠标本,丰富和完善了这个物种的生物地理资料。  相似文献   
929.
西藏班戈县门当乡长给的5个牙形刺样品,发现Ancyrodella lobata,Icriodus alternatus helmsi,Palmatolepis sp.,Polygnathus costatus,Polygnathus varcus等牙形刺,可以确定查果罗玛组的时代为中—晚泥盆世。  相似文献   
930.
该文在对中国西藏色季拉山苔藓植物野外采集和鉴定的基础上,报道了西藏合叶苔属新资料。结果表明:合叶苔属植物共有13种,其中西藏新记录种2种,即厚边合叶苔(Scapania carinthiaca J.B. Jack)和东亚合叶苔(S. orientalis Steph. ex K. Müller);此外,还有色季拉山新记录种9种,分别为多胞合叶苔(S. apiculata Spruce)、刺边合叶苔(S. ciliata Sande Lac.)、短合叶苔[S. curta (Mart) Dumort.]、长尖合叶苔[S. glaucocephala (Taylor) Austin]、林地合叶苔[S. nemorea (L.) Grolle]、尼泊尔合叶苔(S. nepalensis Nees)、小合叶苔(S. parvifolia Warnst.)、弯瓣合叶苔(S. parvitexta Steph.)、粗疣合叶苔(S. verrucosa Heeg.)。同时,还对其中厚边合叶苔、东亚合叶苔和长尖合叶苔的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进行了描述,并提供了主要形态特征的照片。凭证标本存放于中国农业大学标本室(BAU)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