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8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为筛鉴高效低毒的蓟马防治药剂,将20%烯啶虫胺AS等五种杀虫剂对芒果和豆角田蓟马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通过虫口减退率和校正防效两个指标对试验进行结果分析.结果表明,20%烯啶虫胺AS对茶黄蓟马Scirtothrips dorsalis Hood和花蓟马Frankliniella intonsa Trvbom两种蓟马的防效均较为突出,其中以1 mL/L的20%烯啶虫胺AS效果最好,药后第5 d对茶黄蓟马和花蓟马的防控效果还分别维持在84.18%、77.36%,持效期较长,其次0.5%印楝素EC+N-go对两种蓟马也有较好的防效5%啶虫脒EC+N-go对茶黄蓟马的防效优于花蓟马,而20%啶虫脒*20%丁硫克百威WDG对花蓟马的防效优于茶黄蓟马各药剂对两种作物较安全.  相似文献   
92.
温度对西花蓟马生长发育、 繁殖和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Pergande)是一种入侵我国的重要害虫, 温度是决定蓟马能否建立稳定种群的最基本因素。为明确温度对西花蓟马种群增长的影响, 本研究在室内观察了西花蓟马在15℃, 20℃, 25℃, 30℃和35℃温度条件下的生长发育、 存活与繁殖能力, 并计算各温度条件下的种群增长参数。结果表明: 在35℃条件下, 西花蓟马不能完成发育, 其他温度条件下西花蓟马从卵孵化至蛹羽化成成虫, 以20℃条件下的存活率最高, 为62.8%。西花蓟马发育速率随温度升高明显加快, 在15℃下, 完成发育需要近30 d; 而在30℃下, 西花蓟马完成发育仅需10 d 左右。西花蓟马成虫寿命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缩短, 在15℃下, 平均寿命为36 d, 最长寿命达60 d; 在30℃下, 西花蓟马的平均寿命为10 d。西花蓟马在 15℃, 20℃和25℃条件下的平均繁殖力差异不显著, 分别为37.70, 32.56, 37.80头1龄若虫/雌, 但显著高于30℃条件下的平均繁殖力(9.36头1龄若虫/雌)。西花蓟马的种群增长参数净生殖率(R0)、 内禀增长率(rm), 在25℃时达最高值, 分别为20.10和0.178 d-1, 而在15℃下分别仅为18.67和0.096 d-1。据此得出, 20~25℃是最适宜西花蓟马生长发育和繁殖温度范围,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西花蓟马种群增长。西花蓟马的发育起点温度为7.4℃, 充分完成发育所需的有效积温为208.0日·度。不考虑其他阻碍生长发育因素的情况下, 华南、 华中、 华北和东北地区的年发生代数分别为24~26, 16~18, 13~14和1~4代, 西南地区昆明与丽江分别为13~15和8~10代。  相似文献   
93.
【目的】为探明短时高温热激后西花蓟马 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Pergande)生殖力和卵巢发育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1龄、2龄若虫,预蛹,蛹和1日龄成虫,采用不同高温(41和45℃)短时(2 h)处理,观察卵巢发育及卵黄蛋白相对含量的变化。【结果】高温热激主要抑制了西花蓟马生殖器官和胚胎的正常发育,导致卵巢管数量减少,卵巢管和胚胎发育畸形;电泳结合不同的染色方法证明西花蓟马的卵黄蛋白为一种磷酸化、糖基化的脂蛋白,由3个亚基组成,分子量分别为116,70和47 kDa。除热激蛹期外,热激其他龄期的若虫对其当代成虫卵黄蛋白合成都起到抑制作用,且45℃热激1龄或2龄若虫后,其对卵黄蛋白相对含量的影响持续到了F1代。【结论】温度对雌虫生殖力的影响是由于其对生殖器官发育和卵黄蛋白合成的影响引起的。本研究为西花蓟马的卵黄蛋白和卵黄发生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4.
为明确蓟马锉吸胁迫对垂叶榕Ficus benjamina Linn.叶片的表面超微结构及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以蓟马危害垂叶榕不同等级叶片为对象,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其表面超微结构变化, 通过氨基酸自动分析仪等检测了氨基酸及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 垂叶榕叶片受蓟马锉吸为害后, 表面超微结构发生明显改变, 蜡质层破裂, 表皮细胞损伤, 气孔功能渐失, 影响叶片功能与整体观感。蓟马锉吸胁迫因子对垂叶榕叶片蛋白质含量产生了极显著影响(P<0.01), 各危害等级处理叶片两两间蛋白质含量的差异性不同。与0级叶片相比, 锉吸叶片中蛋白质含量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其中, 1级叶片中下降最快, 随后蛋白质含量下降明显变缓, 甚至在危害最重的4级叶片中, 蛋白质含量出现了小幅提高。氨基酸中有蓟马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 EAA)9种和非必需氨基酸(non-essential amino acid, NEAA)8种。在同一危害等级叶片中, 17种氨基酸的含量存在明显差异, 可划分为3个层级, 但它们含量排序相对稳定; 在不同危害等级叶片中, 各种氨基酸的含量随叶片危害等级的提高而变化, 两者紧密关联。TAA(总氨基酸total amino acids), EAA和NEAA含量均随蓟马危害等级的提高而呈现不同幅度的下降, 2级和3级叶片中的降幅明显; 17种氨基酸的含量则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大部分随危害叶片等级的提高而下降, 2级叶片中降幅最大, Arg, Lys和Met 3种EAA与Asp, Cys, Ser和Tyr 4种NEAA则不同, 在某些等级叶片中出现一定幅度的提高。本研究可为定量描述蓟马对垂叶榕叶片功能效益损失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
记述中国跗雄管蓟马属1新种,即钝鬃跗雄管蓟马Hoplandrothrips trucatoapicus sp. nov.,新种与H.bidens近似,并与其进行了比较.模式标本保存于包头市园林科技研究所(BLRI).  相似文献   
96.
为探讨外源茉莉酸诱导的菜豆叶片抗性及对西花蓟马体内酶活性的影响,在室内对菜豆植株分别喷施1、0.1、0.01和0.001 mmol·L-1 4个浓度的茉莉酸,以健康植株为对照,分别于处理后1、5和10 d测定菜豆叶片营养物质及次生物质的含量.另在同样处理叶片上分别接西花蓟马2龄若虫,分析其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不同浓度茉莉酸处理1 d后,菜豆叶片的蛋白质含量和健康植株没有明显差异,但在5和10 d时显著低于健康植株;菜豆叶片游离氨基酸含量在茉莉酸处理1 d后显著高于健康植株,之后逐渐降低;茉莉酸处理下菜豆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低于健康植株,并随着茉莉酸浓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进一步下降;叶绿素含量在处理1 d后显著降低,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逐渐升高.叶片单宁、黄酮和总酚的含量在不同浓度茉莉酸和处理时间下均显著高于对照.蓟马取食导致菜豆叶片生化物质含量的变化与外源茉莉酸诱导的相似.西花蓟马取食茉莉酸处理的菜豆植株24 h后,体内保护酶系(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和解毒酶系(谷胱甘肽S-转移酶、羧酸酯酶、乙酰胆碱酯酶)均明显高于健康植株,但茉莉酸浓度与处理时间对其影响程度不同.取食虫害菜豆叶片后西花蓟马体内酶活性的变化与取食外源茉莉酸诱导的叶片相似.说明外源茉莉酸处理可诱导菜豆植株的抗性,西花蓟马取食处理后的菜豆叶片可产生明显的反防御来适应寄主植物的变化.  相似文献   
97.
为探索同化产物分配利用与苜蓿耐蓟马的关系,本试验以扦插的抗蓟马苜蓿无性系R-1和感蓟马苜蓿无性系 I-1为材料,研究不同虫口牛角花齿蓟马为害对苜蓿的抗性、根、茎和叶生长特性及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虫口压力的增大,R-1和I-1苜蓿的受害指数升高;在相同虫口压力下,R-1苜蓿的受害指数显著低于I-1.受蓟马为害后,R-1和I-1苜蓿株高降低、叶面积减少、茎秆变细、节间长变短、节间数增加,根颈和主根直径加粗、侧根增多.在低虫口密度下,随虫口压力增大,R-1和I-1苜蓿地上部生物量增加,根冠比下降,分配到茎的生物量比例升高;在高虫口密度下,地上部生物量随虫口压力增大而减少,根冠比增加,分配到根系的生物量比例升高;R-1根冠比和茎生物量比例随虫口压力变化曲线的拐点均为每枝条5头,I-1根冠比和茎生物量比例随虫口压力变化曲线的拐点均为每枝条3头.在低虫口压力下,R-1苜蓿茎和叶中的可溶性糖含量随虫口压力增加而升高;在高虫口压力下,茎和叶中的可溶性糖含量随虫口压力增加而下降;根中可溶性糖含量随虫口压力增加持续下降.I-1根、茎和叶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均随虫口压力增加持续下降.牛角花齿蓟马为害后,R-1根、茎和叶的农艺性状及抗性比I-1好,对同化产物的分配利用率高.  相似文献   
98.
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圆果大赤螨对桑树害虫朱砂叶螨、桑蓟马和桑粉虱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圆果大赤螨对3种猎物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功能反应模型,经χ2检验,理论值与观测值差异不显著。捕食功能反应参数表明圆果大赤螨对桑蓟马、朱砂叶螨和桑粉虱捕食量差异显著,其最大日捕食量理论值分别为:416.67、222.22、97.09头。圆果大赤螨对猎物的搜寻效应均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呈线性下降,且取食桑蓟马的搜寻效应明显高于朱砂叶螨和桑粉虱。HollingⅢ型功能反应新模型拟合得出,1头圆果大赤螨对桑蓟马、朱砂叶螨、桑粉虱的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77.54头、70.49头和27.27头。研究表明,圆果大赤螨对桑树害虫捕食能力依次为桑蓟马朱砂叶螨桑粉虱,且对3种害虫均具有较强捕食能力,是桑园害虫的重要天敌资源。  相似文献   
99.
为明确植物的诱导抗性对西花蓟马体内酶活性的影响,通过西花蓟马取食、机械损伤、外源茉莉酸和水杨酸甲酯诱导处理菜豆植株,研究西花蓟马2龄若虫取食不同处理菜豆植株后,其体内多功能氧化酶(MFO)、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乙酰胆碱酯酶(TChE)的变化。结果表明,西花蓟马2龄若虫取食不同处理的菜豆后,体内多功能氧化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变化相同,均是在24 h和36 h显著低于取食健康植株的。除取食茉莉酸处理的西花蓟马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在24 h受到显著抑制外,西花蓟马若虫取食水杨酸甲酯、蓟马危害后体内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均高于对照,取食机械损伤处理的西花蓟马体内酶活性在不同取食时间下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取食蓟马危害和茉莉酸处理的西花蓟马虫体羧酸酯酶活性在6 h和36 h均受到显著抑制,而取食机械损伤和水杨酸甲酯诱导的西花蓟马体内酶活性只有在36 h受到明显抑制。以上结果说明外源因子诱导的植物抗性能够干扰西花蓟马体内解毒机制,削弱了其对有毒次生物质的解毒代谢功能。  相似文献   
100.
我国新入侵外来害虫美洲棘蓟马的外部形态和分子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美洲棘蓟马Echinothrips americanus Morgan, 1913是新入侵我国的种类。本文报道了该虫各发育阶段的外部形态和分子鉴定结果。首先利用体视显微镜对美洲棘蓟马不同虫态的外部形态进行了观察和拍照;再选择线粒体COⅠ基因中一段约430 bp的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将所得序列用于蓟马种类的分子鉴定。使用不同的矩阵和系统发育构建方法对待鉴定的蓟马以及另外38种蓟马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第1和2编码位点,利用NJ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可以较好地区别不同蓟马种类,可作为调查我国蓟马种类和分布的快速方便方法。最后对美洲棘蓟马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和防控对策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