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124篇
  37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西双版纳片断化望天树林气候边缘效应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双版纳片断望天林树(Shorea chinensis)林林缘小气候的季节、水平变化进行了观测研究,对比分析了4个个不小雨林斑块(30hm^2,25hm^2,20hm^2,3hm^2)的小气候边缘效应。结果表明:各雨林斑块林缘均存在明显的小气候边缘效应,其中在干季晴天最为明显,且在上较小斑块林缘出现最高气温及气日较差高于林外的现象;干季,部分林缘小气候要素(最高气温、总辐射、净辐射、最小相对湿度)林缘与林内的差值均是高于或大于雨季的相应值,而地表最高温林缘与林内的差值则是雨季强于干季,各斑块相比,小气候边缘效应波及林内的深度在最大斑块达至最浅(25m),而在最小斑块达到最深(35m)呈现出小气候边缘效应及其影响深度随片继雨林斑块面积减小而增强及向林内进一步延伸的趋势。  相似文献   
72.
研究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地区雌雄异株植物对叶榕(Ficus hispida L.)的生物学、传粉物候学以及榕小蜂(Ceratosolen solmsi marchali Mayr)的传粉和繁殖行为.研究结果表明:雌雄异株的对叶榕与其他雌雄同株的榕属植物不同,它的种子形成与传粉者有着更为复杂的相互关系.对叶榕一年结隐花果6~8次,结果高峰期4~5次,其中雄性植株仅产生花粉和孕育榕小蜂,而雌性植株(无雄蕊)则需榕小蜂带花粉进入隐花果内,进行传粉授精,使之发育成种子.对叶榕的成熟花粉不能从花药开裂处自行散发出来,必须由榕小蜂采集才能散落.榕小蜂雌蜂羽化、交配后,找到雄花区,用足、触角、口器在推动中采集花粉.雌蜂飞出熟榕果找寻雌株或雄株榕树上的幼嫩隐花果,一般需3~67 min;一部分雌蜂在雄株中寻找幼嫩的隐花果,进去产卵繁殖,另一部分雌蜂则寻找雌株雌花期嫩隐花果进去传粉.雌蜂在雌株榕树的隐花果内传粉时间为15~23 h,在雄株榕树的隐花果内产卵时间为6~9 h.对叶榕小蜂在雌株上进入单个隐花果的数量多少关系到雌花结实率;观察表明,每个隐花果最佳进蜂数为2头;榕小蜂传粉后榕树成熟种子形成率在54.1%~82.5%之间,平均为73.8%;而在雄株上雌蜂进蜂数量则关系到榕小蜂在隐花果内的产卵率,每个隐花果最佳进蜂数为3~4头,产卵率在72.3%~93.8%之间,平均为84.4%.  相似文献   
73.
 该文通过野外试验和室内模拟相结合,系统研究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混合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的酶活性动态。野外试验采用网袋法(1 mm和100μm网眼)限制土壤动物的出入,室内模拟试验采用灭菌-接种法控制生物组成,从而研究不同生物组成或食物链结构条件下,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的酶活性变化,以及酶活性与分解进程之间的动态响应。研究结果表明,转化酶和淀粉酶在有机残体的最初分解阶段发挥重要作用,参与易分解成分的转化和分解,这些酶与凋落叶分解进程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且参与分解的生物组成越简单(缩短食物链),这些酶活性越高,是微生物在分解初期对底物加以利用的关键酶类; Cx酶、 β-葡萄糖苷酶、木聚糖酶活性均在分解中期达到高峰,多酚氧化酶在分解后期迅速上升,对凋落叶中、后期木质素的分解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这些酶与凋落叶分解进程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且参与分解的生物组成越复杂(延长食物链),这些酶活性越高,是微生物在分解后期对底物进一步利用的关键酶类;与C循环有关的酶类都可以作为有机物质分解进程的重要指标,与分解进程之间存在一定的动态响应,有机残体的分解过程实质上是一个酶解过程。  相似文献   
74.
西双版纳不同林龄次生植物群落优势树种的热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对西双版纳的4种次生植物群落优势树种的热值进行了研究。4种群落类型分别是山黄麻(Trema orientalis)群落、白背桐(Mallotus paniculatus)群落、中平树(Macaranga denticulata)群落和思茅崖豆(Millettia leptobotrya)群落,群落年龄分别为2、4、6年和大于15年。4种群落各优势树种的平均干重热值分别为19 182.11、19 474.81、19 551.38和19 445.95 J·g-1。总体来讲,热值随着群落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增长的原因应该是群落光能利用效率的增加。思茅崖豆群落的热值稍有降低,是因为这个群落样地处在阴坡,不能接受到像其它3个群落那样在阳坡的充足光照。先锋树种的热值明显低于顶极树种。可能是因为在群落演替初期,生态系统增加能量耗散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生物量的增加;而当结构建成,生物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已经没有足够增长空间的时候,生态系统将会改变能量储存方式,主要通过单位质量固定能量的增加,也就是热值的增加,来耗散能量。山黄麻群落中叶片的热值非常低,低于根的热值水平,是短命树种将能量更多地投资于繁殖的原因。  相似文献   
75.
西双版纳原始热带季节雨林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征  刘宏茂  刘伦辉  曹敏  冯志立   《广西植物》1999,19(4):309-314
用标准木回归分析法( 乔木、木质藤本) 和样方收获法( 灌木、草本) , 研究了西双版纳原始热带季节雨林生物量及其分配。雨林总生物量为692-590 t/hm2 , 其分配为: 乔木层占98-66 % 、灌木层占0-76 % 、木质藤本占0-50 % 、草本层占0-09 % , 生物量主要集中于乔木层。乔木层生物量的器官分配向树干和树根集中: 树干占69-80 % , 树根占21-56 % , 树枝占7-77 % ,树叶占0-77 % ; 生物量径级分配向中等径级(60 ~70 cm) 和最大径级(150 ~160 cm) 集中; 生物量垂直分配向上层集中; Ⅰ亚层( 高度> 40 m) 占60-55 % 、Ⅱ亚层(20 ~40 m) 占36-72 % 、Ⅲ亚层(3 ~20 m) 占2-73 % ; 优势种番龙眼生物量占乔木层的20-07 % ; 乔木层叶面积指数为6-91 。  相似文献   
76.
减少发展中国家因森林砍伐与森林退化导致的碳排放和保持碳储量(REDD+),不仅能减少因森林砍伐和森林退化造成的碳排放,而且还可以带来其它生态效益,如减缓森林破碎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增强水土保持功能等。以中国的西双版纳地区为研究区域,以毁林最严重的1976—2007年为REDD+基线,基于卫星影像,并结合植被指数,提取了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基于IPCC温室气体清单方法,计算了研究区的森林碳储量变化。在此基础上,对REDD+的碳汇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了系统综合评估。结果显示:(1)1976—2007年间天然林碳储量从占总碳储量的78.24%减少至50.52%,这是造成西双版纳地区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2)1976—2007年,天然林的斑块数量和平均最近邻距离分别增加了120.00%和25.21%,平均斑块面积下降了71.98%,说明天然林的破碎化程度加剧。从研究区整体景观格局来看,斑块数量、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均一性指数分别增加了8.16%、51.39%和34.07%;与此同时,平均斑块面积和景观内聚力指数分别下降了26.26%和2.13%,表明研究区整体景观格局...  相似文献   
77.
西双版纳的茂密热带雨林中生存着我国已非常稀少的亚洲野象种群。因此,人们对不法分子为了经济利益而凶残地盗猎野象的行为十分关注。但人们却很少知道,野象也会侵害当地居民的利益,为此当地居民付出了代价。 近十年来,西双版纳野象等野生动物损害农作物、伤害人畜,形成野生动物与人争夺生存空间的矛盾,并由于对群众补偿的不足而派生出  相似文献   
78.
西双版纳望天树林土壤养分含量及其季节变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西双版纳望天树(Shorea chinensis)林地0~10 cm和10~25㎝土层的有机质,全氮、磷、钾,速效氮、磷、钾等几种营养元素的含量状态及雨季前后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的养分含量变化为旱季结束>雨季结束,沟谷地带雨林>低山地带雨林,并且差异显著;表土0~10 cm是养分富集区,10 cm以下土层的养分含量锐减,两层养分含量对比,除钾元素以外均差异显著,表明望天树热带雨林生存的环境与植被的生活习性,对土壤养分的含量都有一定的影响。雨季对林地土壤的全钾和速效磷含量影响很大,对有机质、全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影响较小,对氮素的影响是低山雨林>沟谷雨林。雨季期间土壤中的磷素消耗到严重缺乏的水平。  相似文献   
79.
为探明土壤有机碳沉积对热带森林恢复的响应过程与机理,选取西双版纳处于不同恢复阶段的热带森林类型(前期的白背桐群落、中期的崖豆藤群落、后期的高檐蒲桃群落)为研究对象,探讨土壤有机碳库各组分积累与分配(微生物量碳储量/总有机碳储量、易氧化有机碳储量/总有机碳储量、惰性有机碳储量/总有机碳储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分析乔木与林下物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土壤温湿度、容重、pH及氮库(全氮、水解氮、铵氮、硝氮)对土壤有机碳库组分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1)热带森林恢复显著促进土壤碳库各组分的蓄积(P<0.05),相较于恢复前期,恢复中后期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惰性有机碳储量增幅达9.25%-50.84%;恢复促进了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易氧化有机碳的分配(8.98%-25.36%)(P<0.05),但对惰性有机碳分配无显著影响;(2)不同恢复阶段热带森林土壤碳组分积累与分配的时空变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上述4种碳组分积累最大值均出现在6月、垂直变化均沿土层递减;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分配最大值出现在6月、惰性有机碳分配则在12月最大,易氧化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分配沿土层递减、惰性有机碳分配无显著垂直变化;(3)土壤微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惰性有机碳的储量在土壤碳库储量的分配占比分别维持在2.40%-5.00%、18.22%-39.34%、18.50%-26.55%,土壤有机碳组分对总有机碳储量变化的解释率表现为:微生物量碳(83.71%)>惰性有机碳(82.17%)>易氧化有机碳(78.54%);(4)相较于恢复初期,恢复后期乔木与林下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多样性提升了42.78%-490.82%,氮库(全氮、水解氮、铵氮、硝氮)含量仅提升了12.73%-25.51%;(5)冗余分析表明,林下物种丰富度、温湿度、水解氮是影响土壤有机碳组分积累的主要驱动因子,而乔木香农多样性、湿度、容重则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库组分分配的主控因子。因此,西双版纳热带森林恢复进程显著促进了土壤有机碳库组分积累与分配,影响程度取决于样地林下物种丰富度、乔木香农多样性、土壤温湿度、容重与水解氮的状况。  相似文献   
80.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是我国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地区。为探讨磷添加对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碳(C)、氮(N)、磷(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本研究以西双版纳植物园、瑶区乡、尚勇与纳板河四处原始林区为对象,设置P添加实验。结果表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土壤N、P元素更易受外源P输入影响,植物园与瑶区乡、尚勇、纳板河C∶P、N∶P存在显著差异;在P添加下,4个地点因海拔、水热气候条件和微生物活动强弱等不同,土壤养分与计量特征具有不同变化特征;在外源P输入的情况下,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低海拔地区土壤有效P增加,植被吸收P能力增强,土壤N∶P升高,生态系统表现为P限制;而高海拔地区热带雨林中植物和微生物的N吸收增强,凋落物、微生物P释放增加,土壤N∶P降低,生态系统可能转变为N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