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124篇
  37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51.
西双版纳片断季节性雨林蚂蚁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西双版纳勐仑自然保护区为对照,采用陷井诱捕法和亲方调查法比较研究了3个不同面积、不同环境状况和片断季节性雨林蚂蚁的群落组成及物种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所获蚂蚁隶属4亚科24属50种,以城子龙山物种数量多。各样地优势种均不相同。4类样地间的共有物种较少,只有4种;相似性较低,相似性系 0.1622~0.3548。聚类结果显示,植物园保护区与城子龙山最先聚为一类,然后与自然保护区聚为一类,最后才与曼  相似文献   
352.
《动物学研究》2012,(3):270+303
昆明生物多样性大型仪器区域中心(区域中心)是根据《中国科学院"十一五"科研装备建设规划》部署,经中国科学院批准建设,是先期建设的十个大型仪器区域中心之一,也是三个生物类大型仪器区域中心之一(北京、上海、昆明)。"区域中心"由昆明动物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和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联合组建。其宗旨是:整合大型仪器资源,建立有效支撑生物多样性基础研究及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大型仪器共享  相似文献   
353.
孙戈  张立 《生态学报》2010,30(24):7079-7086
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对小磨新路、小磨老路的云路制胶厂至曼粉段和附近的一条乡村公路对蛇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蛇类出现在公路上的地点与各种环境因子的关系;通过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模型探讨蛇类出现在公路上的时间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研究期间巡路52d,共记录到蛇类20只10种。结果显示:天然林边蛇上公路的概率显著低于农田和人工林;2d前的最高温越低,最大湿度越大,蛇上公路的概率越大。此外,在公路及附近区域总共记录到的14种蛇中,包括一些中国最稀有的种类,比如绿林蛇(Boiga cyanea)和金花蛇(Chrysopelea ornate)。  相似文献   
354.
杨建波  马友鑫  白杨  曹慧 《广西植物》2019,39(9):1243-1251
为了评估云南省西双版纳森林植被乔木多样性的时间变化,该研究通过样方调查收集了该地区4种主要森林植被(热带雨林、热带季节性湿润林、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和暖热性针叶林)乔木多样性数据,结合遥感影像提取了该地区4种森林植被在1992年、2000年、2009年和2016年4个时期的分布,用Simpson、Shannon-Wiener和Scaling物种多样性指数对比4种森林植被乔木均匀度差异,并利用Scaling生态多样性指数和灰色关联评价模型,评估该地区在4个时期的森林乔木多样性的时间变化。结果表明:(1)森林面积比例变化有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表现为由1992年的65.5%减少至2000年的53.42%,减少到2009年的52.49%,再增至2016年的54.73%,但热带雨林呈现持续减少的趋势。(2) 4种森林植被对乔木多样性的贡献有明显差异,均匀度排序是热带雨林>热带山地(低山)常绿阔叶林>暖热性针叶林>热带季节性湿润林,丰富度排序是热带雨林>热带山地(低山)常绿阔叶林>热带季节性湿润林>暖热性针叶林,对乔木多样性贡献的排序是热带雨林>热带山地(低山)常绿阔叶林>热带季节性湿润林>暖热性针叶林。(3)热带雨林和热带季节性湿润林乔木多样性呈现持续减少趋势,4个时期西双版纳森林植被乔木多样性排序为1992年>2009年> 2016年> 2000年。以上结果表明经济活动是影响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保护热带雨林对维持该地区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55.
西双版纳“龙山”片断雨林蕨类植物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曼养广“龙山”片断热带雨林蕨类植物的调查及与38年前的调查材料进行比较研究,初步阐明了“龙山”林中蕨类植物在科、属、种及种群等方面的一些变化。经过38年后,“龙山”林中的蕨类植物在科、属、种的组成数量上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仅减少了一个科,属数不变,种数由35种增加到38种。“龙山”林蕨类植物的组成成分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科的消失率和新增率分别为11.76%和5.88%,即消失了2个科和新增了1个科;属的消失率与新增率均是20.00%,分别消失了5个属和新增加了5个属;而种消失了14个,新增了17个,消失率和新增率分别为40.00%和48.57%。种群的变化趋势是阴湿或喜阴湿的蕨种的种群趋于减少,而林缘和林窗阳性或喜阳性的蕨种的种群趋于增大。  相似文献   
356.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与海南热带雨林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与海南低地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有基本一致的植物区系组成,群落中优势科无论在种数百分比还是重要值排名上均较接近,显然属于同样性质的植物区系。在生态特征上,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群落高大,分层不明显,B层为林冠层,散生巨树常见,在生活型谱上以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大、中高位芽植物相对较多,落叶树种比例小;以中叶、纸质,全缘和复叶比例较高为特征,具有最接近海南低地湿润雨林的群落垂直结构和生态外貌,其雨林特点虽不如湿润雨林浓厚,但明显强于海南的热带常绿季雨林和山地雨林,海南常绿季雨林群落高度明显较矮,小叶比例通常较高,革质叶比例亦较高,群落具遥明显的旱生特点,海南的山地雨林群落高度较矮,A层连续,成为林冠,无散生巨树,分层明显,在生活型谱上大高位芽植物比例减少,附生植物丰富,并具有相当比例的地面芽植物;叶级虽以中叶占优势,但通常革质,非全缘和单叶比例较高,明显由于热量不足的影响而带有亚热带森林特色,在物种多样性上,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乔木物种多样性指数似乎与海南的低地热带雨林相当,低于海南的山地雨林群落,海南的热带雨林群落种类丰富度不同人研究的结果差异较大,如果这些用于比较的数据可靠和具有可比性的话,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物种多样性要比海南的山地雨林低。  相似文献   
357.
光照对绒毛番龙眼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验室和自然条件下,研究了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对西双版纳季节雨林冠层树种绒毛番龙眼(Pometia tomentosa)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论是在持续光照还是在周期性光照条件下,3种不同强度光照处理的绒毛番龙眼种子萌发率都很高,均与对照(全黑暗)无显著差异;光照可加快种子萌发速度(降低萌发速率系数),提高萌发指数和幼苗活力指数.人工遮荫有利于绒毛番龙眼种子萌发率的提高,在100%自然全光照(natural sunlight, NS)下萌发率最低(27.8%),而在0.6% NS处理萌发率最高(78.9%);萌发速率系数在全光照下最大,随遮荫程度的增加而降低,萌发指数和幼苗活力指数则随遮荫程度的增加而增大.在遮荫萌发实验中,绒毛番龙眼种子的萌发可能主要受种子脱水敏感性的影响,即强光下剧烈的水分蒸发引起的暂时水分亏缺导致种子脱水死亡或萌发延迟;已经"萌发"的种子也可能因短期水分胁迫而不能生长到"第一对真叶出现"这一萌发标准就死亡,从而降低种子萌发率.在绒毛番龙眼种质资源保护工作中,既要注意避免强光下温度升高引起的种子过度脱水死亡,又要保证提供适宜光照条件以提高萌发质量和幼苗成活率.  相似文献   
358.
西双版纳竹类地理分布及类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慷林  薛纪如   《广西植物》1994,14(2):144-150
西双版纳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竹类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研究结果表明,西双版纳的竹类根据其分布特性可分为三类,即(1)热带竹类,(2)南亚热带竹类,(3)山地温带竹类。而从区域地理分布区来看,根据中国植物区系分布区类型的划分标准.则可将西双版纳竹类划分为五个分布区类型,即(1)泛热带分布类型,(2)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类型.(3)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分布类型,(4)东亚分布类型,(5)中亚分布类型(喜马拉雅和我国西南分布亚类型)。文章还对西双版纳现存主要的天然竹林群落的分布及生境以及主要的栽培种及竹状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59.
 以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大型先锋草本植物小果野芭蕉(Musa acuminata)为研究材料,研究其种子初次散布过程和不同时空尺度上种子被 捕食格局。小果野芭蕉的成熟果实有75%在夜间被取食和传播,在白天消失的果实则占25%。蝙蝠是其最主要的种子传播者,鸟类在其种子传播 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人工摆放种子试验结果显示小果野芭蕉种子的主要转移者是小型啮齿类(鼠类)和蚁类:在开放处理下3 d后转移率为 86%,排除蚁类(鼠类可进入)处理下种子转移率为69%以及排除鼠类(蚂蚁可进入)处理下种子被转移率为56%。季节、地点和生境均显著影响人工 摆放种子被转移强度:雨季显著高于旱季(p<0.001), 野芭蕉生境显著高于与其相连的自然森林和荒地(p<0.001),在人为干扰较少的补蚌自然 保护区显著低于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和新山,而后两者之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同时,地点和生境以及季节、地点和生境都有显著的交互 作用。与相邻的森林和荒地相比,野芭蕉群落中种子被鼠类捕食的强度最大且受蚁类二次转移的比例最少,森林和荒地中种子被鼠类捕食的强 度相对较小且蚁类对种子的二次转移比例较高,从而更好地帮助种子逃避鼠类捕食。因此,依赖于食果动物(主要是蝙蝠, 也包括鸟类)的初次 散布是小果野芭蕉种子逃避捕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60.
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布朗族龙山传统的生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西双版纳勐养自然保护区布朗族龙山传统的生态研究吴兆录(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所,昆明650091)AnEcologicalStudyontheHolyHilTraditionoftheBulangintheMengyangRegionofX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