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8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2008年8月10日,笔者前往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N46°52′8.5″,E124°26′29.1″)西南32 km处的四合村(N46°45′11.8″,E124°3′14.5″)进行调查,发现一处苍鹭(Ardea cinerea)集群繁殖地.此繁殖地位于四合村西南400 m左右的一处林带中,此林带南北长约100 m,东西长约400 m,南临连环湖明水面,北面依次为农田和苇塘.  相似文献   
32.
西南桦速生单株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方差分析、遗传参数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在福建省华安县引种实验林进行西南桦(Betula alnoides Buch.-Ham.ex D. Don)速生单株选择,从25个种源中筛选出8个优良种源,树高平均遗传增益为10.4%.对8个种源中69个家系进行聚类分析,选择出13个速生家系,树高的平均遗传增益为29.4%.运用K快速聚类法从95个单株中筛选出14株速生单株,其遗传增益为118.01%,增产效果显著,在闽南一带可用作无性繁殖材料,以加速西南桦引种造林良种化进程.  相似文献   
33.
在黄土丘陵区土质路面种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曹世雄  陈莉  高旺盛 《生态学报》2005,25(7):1754-1763
土质道路水土流失是所有人工生态系统中最严重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模数是相同条件下林地的250倍,农村道路修筑破坏了区域生态景观的完整性,为景观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场地。广大山区农村田间地块道路在种植和收获季节以外长期处于闲置状态,这为植物的种植和生长提供了可能。1997~2001年,以中国黄土丘陵区陕西省延安市小砭沟小流域农田道路为背景,以防止和减轻路面汇流引发的水土流失对道路的破坏和修复农村道路景观生态系统为目的,采用小区径流监测、施工统计和定点观测的方法,在路面进行了为期5a的种草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农田作业道路路面不仅可以种草,而且具有一定生态经济价值,在条播下,胡枝子、小冠花、无芒雀麦每km年产值可达1068.88~3150.27元;同时,路面牧草可承受适度的通行压力,禾本科牧草一般可承受300t·次/a以下车辆碾压;道路种植禾本科牧草后,除有机质外,土壤中其它营养成份均有不同程度的亏损,因此有必要补充各种肥料延长路面牧草使用年限和提高牧草防蚀能力;路面种草后径流量减少46.15%~69.30%,土壤侵蚀量减少54.53%~77.80%,建设成本仅为石子路的27.69%~35.99%,维护费用仅为土质道路的30.52%,是一种经济可行的技术途径。道路种草后,路面雨季泥泞、旱季尘土飞扬的劣质景观被蜿蜒的绿色道路景观所取代,形似镶嵌在绵延山谷中的绿飘带,这无论在理论还是技术方面都是生态修复学和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34.
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异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邱扬  傅伯杰  王军  陈利顶 《生态学报》2004,24(9):1871-1877
采用土壤侵蚀模型LISEM(Limburg Soil Erosion Model)模拟黄土丘陵沟壑区大南沟小流域5种土地利用格局下立地尺度上土壤侵蚀量的空间分布,从土壤侵蚀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析入手,研究黄土丘陵小流域立地尺度上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异性及其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立地尺度上平均土壤侵蚀强度以1975年>1998年>退耕格局,可见优化土地利用格局(陡坡农地退耕)可以有效地降低立地尺度上的土壤侵蚀强度.各种土地利用方案下土壤侵蚀强度的空间变异都很显著,相对来说以1975年<1998年<退耕格局,可见优化土地利用格局可以提高土壤侵蚀的空间变异性,降低土壤侵蚀危险的空间聚集度.土壤侵蚀量与降雨呈现显著正相关性,相关性以LU75>LU98>退耕格局,可见合理的土地利用格局可以有效地削弱降雨对土壤侵蚀强度的影响.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侵蚀空间分布具有显著影响.从1975年、1998年到3种退耕格局,陡坡农地退耕还林还草,植被覆盖度增加,林地/灌木地、果园/经济林地、农地和休闲地的平均土壤侵蚀强度都逐渐降低.相关分析表明,林地/灌木地上土壤侵蚀量最小,荒草地相对最严重;果园、休闲地和农地居中.土壤侵蚀强度还存在显著的地形分异.水平凹凸度和相对海拔对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的影响比较显著,而坡向、坡度和垂直凹凸度的影响较小.土壤侵蚀强度以水平凸坡大于水平凹坡、垂直凹坡略大于垂直凸坡、偏南坡大于偏北坡、低海拔大于高海拔.对1975年和1998年土地利用格局来说,土壤侵蚀强度以偏西坡大于偏东坡、陡坡大于缓坡;对3种退耕格局而言则正相反.可见,优化土地利用格局(陡坡农地退耕),可以有效地削弱甚至逆转地形对土壤侵蚀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5.
黄土丘陵区沙打旺草地土壤水分过耗与恢复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程积民  万惠娥  王静  雍绍萍 《生态学报》2004,24(12):2979-2983
研究了黄土丘陵区沙打旺 (Astragalusadsurgens)草地土壤水分的动态规律和恢复过程及人为调控土壤水分的效果。结果表明 :沙打旺在该区生长年限为 6~ 7a,生物量形成的高峰期在第 3~ 4年 ,之后土壤水分大量亏缺 ,生物量逐年下降 ,第 6年生物量和水分均下降到最低点。同时土壤水分的消耗深度与根系的分布相一致 ,土壤干层主要集中在根系分布的密集区 0 .3~0 .8m。随着沙打旺生长年限的延长及根系的下扎 ,土壤干层逐渐加深 ,3~ 6年生沙打旺草地土壤干层平均厚度为 2 .3m;土壤水分要自然恢复到种植前的含水量需要 6~ 7a;通过水平阶和水平沟整地进行人工调控 ,土壤水分比自然恢复可提前 2~ 3a,一般需要 4~ 5 a的时间即可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36.
我国中亚热带典型红壤丘陵区季节性干旱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以湖南省桃源县 (总土地面积 4 4 5 8.4 km2 )为代表 ,采集该县 196 0~ 2 0 0 1年的气象资料 ,结合有关科研成果 ,深入研究我国典型红壤丘陵区季节性干旱的成因、发生规律及其合理调蓄利用水资源的依据 ,提出了抗御该区季节性干旱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对策。研究结果表明 ,7月~翌年 2月份是该区季节性干旱的易发期 ,年发生概率在 85 %以上 ,中等和中等以上干旱的年发生概率在 5 0 %左右 ,7~ 8月份和 11~ 12月份为年内的两个高发期 ,且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均是 2 0世纪 90年代 >80年代 >70年代 >6 0年代 ,但只要高标准、规范化地采取水土保持措施 ,恢复植被覆盖 ,完善现有水利设施 ,充分发挥“土壤水库”、“生物水库”和现有工程水库的蓄水抗旱潜力 ,以集水区或小流域为基本地理单元再适当兴建小型水利工程 ,确保占土地总面积 10 %左右的塘堰等蓄水面积 ,将 70 %~ 80 %的自然降水通过陆面拦截 (含蒸散 )方式截留并蓄存下来 ,使排出集水区或小流域的水量控制在年降水量的 10 %~ 2 0 % ,并积极推广应用农业节水技术 ,红壤丘陵区的季节性干旱问题就可以基本解决  相似文献   
37.
黄土丘陵区旱地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系统评价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根据调查资料和田间试验结果,系统地分析了旱地不同作物生长发育与降水分布的时序关系、旱地作物水分潜在利用率和旱地主要作物水分供需平衡与错位特征,并利用水分生态适应性数学模型,对宁南黄土丘陵区主要作物的水分生态适应性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秋熟作物生长发育与降水分布耦合性较好,夏熟作物生长发育与降水分布耦合性较差.不同作物的降水潜在利用率存在差异。其基本规律是:多年生牧草>薯类作物>谷类作物;秋熟作物>夏熟作物.作物的水分满足率和生态适应性,秋熟作物优于夏熟作物,丰水年份优于干旱年份.旱地6种主要作物的水分生态适应性指数排序依次为:谷子>马铃薯>糜子>胡麻>豌豆>春小麦.  相似文献   
38.
颜佳滢  吴志峰  申健  张意岑  俞方圆 《生态学报》2022,42(13):5481-5492
位于我国南方丘陵的粤港澳地区拥有丰富杜鹃花资源,长期以来受杜鹃花不适宜在高温低海拔地区进行开发利用等思想的影响,该区域野生杜鹃花的开发、保护与利用研究寥寥无几,但低海拔野生杜鹃花在气候变化下正面临较高灭绝风险。基于粤港澳地区杜鹃花属(Rhododendron)14个筛选后的野生物种229个标本点位数据,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模拟粤港澳地区野生杜鹃花在2070年低、中、高3种温室气体排放模式(RCP2.6、RCP4.5、RCP8.5)下的适生区范围大小与方向的变化及其主导环境变量。研究发现未来粤港澳地区野生杜鹃花的适生区范围整体呈缩小趋势,且随着温室气体排放浓度的增加,即从RCP2.6到RCP8.5,越来越多杜鹃花物种适生区呈现向高纬度、高海拔方向迁移的趋势;对杜鹃花分布影响最大的变量为最冷月的最低温、温度季节性和最干月降水量。本研究通过探究气候变化对野生杜鹃花适生区范围的影响,以期为粤港澳地区野生杜鹃花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39.
西南金丝桃茎段的离体培养和植株再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 植物名称 西南金丝桃 (Hypericumhenryi)。2 材料类别 当年生茎段。3 培养条件 以MS为基本培养基。 ( 1 )腋芽诱导培养基 :MS + 6 BA 1 .0mg·L- 1 (单位下同 ) ;( 2 )芽增殖培养基 :MS + 6 BA 1 .0 +KT 1 .0 ;( 3)生根培养基 :1 /2MS。上述培养基均添加 3%蔗糖、0 .65 %琼脂 ,pH 5 .8~ 6.0。培养温度为 2 4℃ ,每日光照1 2~ 1 4h ,光照度 1 5 0 0lx。4 生长与分化情况4.1 芽的诱导 野外采集的茎段用常规法灭菌后 ,切成 2cm长的小段 (带 1个节 ) ,基部向下直插于 ( 1 )号培养基上。培养 5d后 ,腋芽开始萌动生长 ;1 5d后…  相似文献   
40.
西南鼠耳蝠(Myotis altarium)是典型的洞栖性蝙蝠,是我国的准特有种。近年,在湘西州境内的13个溶洞中记录到该蝠361只次,并对其栖点的空间分布、栖息姿势、体温、栖点温度及个体的安全性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其栖点主要集中在距离洞口200 m的范围之内,离地面的高度通常在2—6 m之间,约74%的个体采用腹部贴壁倒挂的姿势栖息;体温变化范围在3.57—20.25℃之间,个体体温均略高于其栖点温度,但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不同月份之间的体温、栖点温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仅60.1%的个体栖息在"安全性高"的栖点,栖息在"安全性中"和"安全性低"栖点的比例分别达22.7%和17.2%。加强对地方群众的宣传教育,增强民众对蝙蝠物种、生物多样性及洞穴资源的保护意识,减少人为因素对洞穴环境和蝙蝠种群的干扰与破坏,将有助于保护该珍稀物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