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2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19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Huang YF  Gong KZ  Zhang ZG 《生理学报》2003,55(4):454-458
建立培养乳鼠心肌细胞的缺氧/复氧(A/R)损伤模型和缺氧预处理(APC)模型,以细胞存活率、细胞内超氧化物趋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培养上清液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作为反映心肌细胞损伤的指标。采用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1/2)抑制剂PD98059及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p38α/β(p38α/β)阻滞剂SB203580干预模型,并以胶内原位磷酸化法测定ERK1/2和p38活性,借以探讨ERK1/2和p38α/β在缺氧预处理保护机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在APC组,于预处理的缺氧时相给予PD98059,可以完全消除APC的延迟保护作用;在A/R组的缺氧时相加入PD98059对细胞损伤无影响;(2)在APC组的预处理缺氧时相给予p38α/β抑制剂SB203580并不能消除APC的保护作用,而在A/R组的持续缺氧时相给予SB203580则可显著减轻缺氧对细胞的损伤;(3)ERK1/2和p38总活性测定表明,缺氧可激活ERK1/2和p38,它们的活性在缺氧后4h时达到高峰,而经过APC处理后,两者活性高峰提前于缺氧后3h时出现,且峰值显著降低。上述结果提示,预处理过程中ERK1/2的激活可能是缺氧预处理延迟保护机制中细胞信号传递的重要环节,预处理阶段p38α/β的活化不参与APC诱导的延迟保护信号传递过程,p38的过度激活可能是缺氧/复氧损伤过程中的一个致损伤参与因素,而预处理抑制随后持续缺氧阶段p38的过度激活可能是其保护机制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62.
CCK-8对内毒素休克大鼠肺脏细胞因子的抑制效应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Meng AH  Ling YL  Zhao XY  Zhang JL  Wang QH 《生理学报》2002,54(2):99-102
观察八肽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octapeptide,CCK-8)改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引起的大鼠内毒素性休克(endotoxic shock,ES)过程中血清及肺脏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p38比裂素活化蛋白激酶(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 MAPK)的信号转导作用。用生理多道记录仪观察尾静脉注入LPS(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 MAPK)的信号转导作用。用生理多道记录仪观察尾静脉注入 LPS(8mg/kg i.v.)复制的SD大鼠ES模型、LPS注入前10min尾静脉注入CCK-8(40ug/kg i.v.)、单独注入CCK-8(40Uug/kg i.v.)或生理盐水(对照)的四组大鼠平均动脉血压(MAP)的改变,应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和肺脏中炎性细胞因子(TNF-a、IL-1β和IL-6)的变化。用Western blot检测肺脏p38 MAPK的表达。结果显示:CCK-8可改善LPS引起的大鼠MAP的下降。与对照组相比,LPS可显著增加血清和肺脏TNF-a、IL-1β和IL-6含量;CCK-8可显著抑制LPS诱导的血清和肺脏TNF-a、IL-1β和IL-6的增加。CCK-8可增加ES大鼠肺脏磷酸化p38 MAPK的表达。结果提示CCK-8可改善ES大鼠MAP的降低,并对肺脏促炎性细胞因子过量产生有抑制作用,p38MAPK可能参与了其信号转导机制。  相似文献   
63.
目的和方法:比较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和对照(WKY)大鼠心脏和主动脉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磷酸酶-1(MKP-1)及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的表达,并观察用磷酸钙共沉淀方法转染MKP-1基因对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刺激平滑肌细胞(VSMC)^3H-胸腺叫啶(^3H-TdR)掺入的影响,以探讨MKP-1在细胞增殖中的调节作用。结果:①与WKY大鼠相比,SHR心脏和主动脉MKP-1呈低表达,分别降低53%和45%(P均<0.01);而SHR心脏和主动脉ERK-1呈明显高表达(P均<0.01),SHR心脏和主动脉ERK-1与MKP-1蛋白比值明显高于WKY。②AngⅡ 10^-7mol/L刺激VSMC增殖较对照组增加257%(P<0.01),转染野生型MKP-1基因细胞可使AngⅡ刺激的^3H-TdR掺入较未转染的细胞降低63%(P<0.05),转染突变型MKP-1基因和转染空载体的VSMC对AngⅡ的刺激与单纯AngⅡ组相比无明显抑制作用(P>0.05)。结论:SHR心血管组织中促增殖肥大的ERK-1表达较其失活的MKP-1占优势,并且MKP-1可显著抑制AngⅡ的VSMC增殖。  相似文献   
64.
雀舌黄杨的甾体生物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昆明植物园载培的南方常见的园艺植物雀舌黄杨(Buxus bodinieri Levl.)中得到了5个新甾体生物碱成分雀舌黄杨碱A-E(1-5),通过波谱解析确定了化学结构。  相似文献   
65.
云南早寒武世澄江动物群的稀有节肢动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澄江动物群的3个新的节肢动物:Dongshania foliiforms gen.et sp.nov.,Pisinnocaris subconigera gen.et sp.nov.和Pseudoiulia cambriensis gen.et sp.nov.。标本采自云南澄江帽天山和小滥田剖面下寒武统筇竹寺组Eoredlichia带下部,3个新属种分别有1枚或2枚标本为代表。新属种拓宽了我们  相似文献   
66.
广西兰科二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郎楷永   《广西植物》1998,18(1):5-8
广西兰科二新种郎楷永(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100093)TwonewspeciesofOrchidaceaefromGuangxi,ChinaLangKaiyong(InstituteofBotany,AcademiaSinica,Beijin...  相似文献   
67.
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是否在AngⅡ(10-8mol/L)诱导的培养新生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FB)的增殖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实验以FB数目和DNA合成速率(3H-胸腺嘧啶掺入率)为增殖指标,[γ-32P]ATP掺入法和免疫印迹法分别测定FBMAPK的活性和含量,结果发现(1)AngⅡ处理FB24h后,DNA合成速率和细胞数比对照组分别增加60%和39%;(2)AngⅡ处理FB5min后,MAPK活性比对照组增高203%;(3)培养新生大鼠FB含有两个MAPK同型体-p44mapk和p42mapk,其中p44mapk含量高于p42mapk,分别为总量的58%和42%。AngⅡ处理5min后,MAPK蛋白含量(p44+p42〕增高429%,其中p44mapk的增加明显大于p42mapk的增加,分别比相应对照增高486%和349%。以上结果表明,AngⅡ诱导的MAPK活性和含量的增加,参与了FB的增殖反应,其中p44mapk的作用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68.
干姜浸膏中总酚的含量测定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干姜浸膏中总酚进行了含量测定。其加样回收率为99.77%± 1.2,RSD为1.2%。此法不但简单,快速,而且为干姜浸膏的质量控制也进行了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69.
三因素条裂区试验设计和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重复、随机排列、局部控制原理提出三因素条裂区试验设计,并作了实例分析.该设计全面实施,既满足同一试验中有较多处理组合,又可使各因素有较大的小区面积,便于农事操作管理,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70.
西施舌早期胚胎发育温度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1982年6月 ̄1995年8月,作者在工乐漳港海蚌汤,对西施舌的受精卵发育成直线铰合幼虫的有效温度,进行了研究。观察结果:西施舌的早期胚胎发育有效温度为17 ̄28℃,其最适温度范围与亲体所处的环境温度有着密切关系,它随着亲体环境温度的升降而相应地在适温范围内变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