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62篇
  免费   253篇
  国内免费   1194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85篇
  2022年   120篇
  2021年   100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111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96篇
  2016年   109篇
  2015年   125篇
  2014年   190篇
  2013年   159篇
  2012年   186篇
  2011年   162篇
  2010年   165篇
  2009年   162篇
  2008年   229篇
  2007年   204篇
  2006年   144篇
  2005年   144篇
  2004年   166篇
  2003年   184篇
  2002年   188篇
  2001年   139篇
  2000年   154篇
  1999年   109篇
  1998年   123篇
  1997年   104篇
  1996年   96篇
  1995年   97篇
  1994年   113篇
  1993年   97篇
  1992年   92篇
  1991年   85篇
  1990年   79篇
  1989年   89篇
  1988年   45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44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9篇
  1958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91.
广东八宝山叶附生苔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992.
李秉滔  黄燮才   《广西植物》1985,(2):79-84
<正> 一、夹竹桃科 Apocynaceae 1.腋上花萝芙木 新种 图1 Rauvolfia superaxillaris P. T. Li et S. Z. Huang, sp. nov. Species R. tiaolushanensi Tsiang affinis, sed foliis coriaceis, nervis lateralibus utrinsecus paulatim prominulis, infructescentiis superaxillaribus 4—5.5 cm longis differt.  相似文献   
993.
李光照   《广西植物》1985,(2):85-87
<正> 深裂黄姜花 新种 图 多年生草本,茎高1—2米,直径1—3厘米;根状茎匍匐,粗壮,直径约3厘米,节间长1.5—2厘米。叶矩圆状披针形,长40—65厘米,宽7.5—13厘米,顶端长渐尖,尾状,基部急尖至阔楔形,无柄,腹面深绿色,无毛,背面略带粉绿色,疏被绢丝状柔毛;中脉在叶腹面下凹,在叶背面凸起,侧脉16—22对。叶舌干膜质,三角形至狭三角形,长2—4.5厘米,顶端圆钝,外侧密被绢丝状柔毛。穗状花序顶生,球果状,椭圆形,长15—20厘米,直径4—5厘米;苞片复瓦状排列,卵形至长卵形,绿色,长5—6厘米,宽4—5厘米,顶  相似文献   
994.
利用毛细管气相色谱和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技术,对光果莸和粘叶莸挥发油的烯烃部分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十二个单萜烃为:α-(艹守)烯、α-蒎烯、莰烯、桧烯、β-蒎烯、香叶烯、α-松油烯、对繖花烃、柠檬烯、β-罗勒烯-y、β-水芹烯和萜品油烯;九个倍半萜烃为:α-荜橙茄烯、α-(王古)王巴烯、α-雪松烯、β-石竹烯、v-杜松烯、l-香木兰烯、α-葎草烯、β-红没药烯和δ-杜松烯。并测得了各化合物的含量。  相似文献   
995.
白背叶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白背叶[Mallotus aplta(Lour.)Muell.-Arg.]的根得到5个化合物,经化学和波谱分析鉴定结晶 A 为 erythordiol-3-acetate,结晶 B 为β-sitosterol,结晶 D 为3β,29-di-hydro-xylupane,结晶 E 为 ursolic acid acetate 及结晶 F(待鉴定)。以上鉴定的4个成分均系首次从白背叶根中分得的已知化合物。抑菌试验表明结晶 A,B,D,E 和 F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96.
本文报道了叶胶耳属Phyllogloea的一个新种,命名为刘氏叶胶耳Phyllogloea liui Liu et Cao。新种模式标本为贵州省安顺地区卫生防疫站刘美华先生采自安顺市甘堡林场海拔1290m处山林内的朽枝上。新种种名即为纪念刘先生而取的。  相似文献   
997.
本文报告在四川西部采集的寄生于繖形科植物水芹(Oenanthe javanica(B1.)DG.)和卵叶水芹(O.rosthornii Diels)上拟盘梗霉属的一个新种——水芹拟盘梗霉(Bremiellaoenantheae Tao et Y.Qin sp.nov.)。它与在捷克和罗马尼亚发现的,寄生在缴形科Berulaerecta上的Bremiella baudysii较为接近,但根据它们的孢子囊形态、大小、长宽比及萌发的方式等方面的差别,可以将它们区分开。对新种作了拉丁文及汉文描述,并附有形态图。  相似文献   
998.
李锐  陈晓仪  张阳  张甜甜  赵琦 《广西植物》2018,38(9):1111-1116
为了探究卷叶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法尼基焦磷酸合酶基因(FcFPPS)是否参与甾类生物碱合成、萜类合成等代谢过程,该研究基于转录组测序结果,通过PCR技术克隆卷叶贝母FPPS基因(FcFPPS)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基因进行分析,预测其编码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并通过qRT-PCR检测FcFPPS基因在野生鳞茎和再生鳞茎(通过激素组合刺激获得的组织培养物)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利用煎煮法测定野生鳞茎和再生鳞茎的总生物碱含量。结果表明:获得了1 059bp的FcFPPS ORF片段,编码352个氨基酸,并与NCBI上公布的麝香百合、虎眼万年青、春兰等植物FPPS蛋白的相似性在85%以上;对FcFPPS蛋白的二级、三级结构预测发现FcFPPS蛋白主要由α螺旋构成;qRT-PCR与总生物碱含量测定结果显示FcFPPS基因的表达水平与总生物碱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都是再生鳞茎高于野生鳞茎。FcFPPS蛋白质特征区及同源性等生物信息学分析结合qRT-PCR的测定结果证明FcFPPS可能是一个有生物学功能的蛋白质,这为后续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提高卷叶贝母中生物碱含量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99.
通过MS-222对2种规格的异齿裂腹鱼进行麻醉行为特征研究, 为高原鱼类的麻醉以及运输提供技术支持。试验表明: MS-222麻醉大规格(25.0±1.5) cm和小规格(14.8±2.3) cm异齿裂腹鱼时, 在麻醉时期3期以内, 呼吸频率增加并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在麻醉4期以后呼吸频率才开始显著下降。MS-222麻醉大规格和小规格异齿裂腹鱼的有效质量浓度分别为150—180 mg/L和150 mg/L。在此浓度范围内, 大规格异齿裂腹鱼在MS-222麻醉液中, 5min之内达到4级麻醉状态, 5min之内苏醒恢复, 且在麻醉液中浸浴20min后成活率为100%时的浓度; 小规格异齿裂腹鱼在MS-222麻醉液中, 5min之内达到4级麻醉状态, 7min之内苏醒恢复, 且在麻醉液中浸浴20min后成活率为100%时的浓度。大规格异齿裂腹鱼在180 mg/L的MS-222溶液中麻醉5min, 在空气中进行暴露0—15min, 复苏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小规格异齿裂腹鱼在150 mg/L的MS-222溶液中麻醉5min, 在空气中进行暴露0—15min, 复苏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000.
梓叶槭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树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为了明确梓叶槭种群的结构特征及其种群生存现状,该研究在黔、桂交界处的茂兰国家级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选取典型森林群落,应用每木调查法从梓叶槭高度(H)、径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和寿命期望等方面分析梓叶槭种群结构及其数量动态规律,为退化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茂兰喀斯特森林中梓叶槭在群落中的重要值较低 [槽谷(0.255),漏斗(0.243),坡地(0.188)]为非优势种。(2)梓叶槭种群主要分布在槽谷森林、漏斗森林和坡地森林等3种不同地形部位的群落类型中,在槽谷森林中分布数量最多,其次是漏斗森林,坡地森林中长势较差且数量最少。(3)梓叶槭在不同生境均严重缺乏Ⅰ径级 [胸径(DBH) < 2.5 cm,H < 33 cm] 个体,但Ⅱ径级(DBH < 2.5 cm,H = 33 cm)个体占较大的比例,中、大径个体较少,表现为稳定型种群。(4)不同生境梓叶槭种群存活数(除Ⅰ径级)随着径级增加而降低,死亡率(qx)和致死力(Kx)曲线大致呈上升趋势,生命期望单调下降,且Ⅰ径级在不同生境的死亡率均为负数,说明其幼苗严重不足,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Ⅱ型。研究认为,茂兰喀斯特森林中梓叶槭种群幼苗在发育过程中死亡率较高,而且受到的种间竞争较为激烈,加之茂兰喀斯特生境的严酷性和土壤营养空间缺乏,造成梓叶槭生长速度缓慢,故梓叶槭种群的衰退与严酷的喀斯特生境、人为干扰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