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572篇 |
免费 | 225篇 |
国内免费 | 2220篇 |
专业分类
801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1篇 |
2023年 | 113篇 |
2022年 | 169篇 |
2021年 | 191篇 |
2020年 | 147篇 |
2019年 | 169篇 |
2018年 | 126篇 |
2017年 | 149篇 |
2016年 | 171篇 |
2015年 | 232篇 |
2014年 | 391篇 |
2013年 | 296篇 |
2012年 | 406篇 |
2011年 | 393篇 |
2010年 | 408篇 |
2009年 | 410篇 |
2008年 | 487篇 |
2007年 | 433篇 |
2006年 | 358篇 |
2005年 | 355篇 |
2004年 | 339篇 |
2003年 | 309篇 |
2002年 | 296篇 |
2001年 | 246篇 |
2000年 | 256篇 |
1999年 | 188篇 |
1998年 | 129篇 |
1997年 | 104篇 |
1996年 | 101篇 |
1995年 | 77篇 |
1994年 | 79篇 |
1993年 | 73篇 |
1992年 | 85篇 |
1991年 | 62篇 |
1990年 | 59篇 |
1989年 | 53篇 |
1988年 | 19篇 |
1987年 | 14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27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13篇 |
1982年 | 11篇 |
1981年 | 5篇 |
1979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0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利用杉木的F1代群体构建遗传连锁图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杉木11分离的分子标记位点,提出了一种新的构建遗传连锁图谱的策略.通过二点连锁分析,任意两个位点的连锁相和重组率可以得到推断和估计.对于一个连锁群中的最优排序,采用隐马尔可夫链模型的方法进行多位点的连锁分析.该作图方法比通常林木上所用的"拟测交"作图方法更有效.采用该作图策略,利用句容0号无性系(♀)×柔叶杉(♂)的F1代群体的AFLP分子标记数据重建了句容0号无性系和柔叶杉的遗传连锁图谱.在句容0号无性系的连锁图谱中,有101个标记分布在11个连锁群上,图谱的总长度为2
282.6 cM,平均图距为22.6 cM,单个连锁群上最多含有17个标记,最少含有5个标记;在柔叶杉的连锁图谱中,有94个标记分布在11个连锁群上,图谱的总长度为2
565.8 cM,平均图距为27.3 cM,单个连锁群上最多含有16个标记,最少含有4个标记.构建的句容0号无性系和柔叶杉的遗传连锁图谱比原有的图谱分别增加了26个标记和28个标记,双亲的图谱共增加了54个AFLP标记,使图谱上的分子标记总数达到195个,双亲遗传图谱的跨度均超过了2
000 cM,基本上达到了杉木基因组的长度,图谱的覆盖率接近于100%.利用新的作图方法可以较大提高分子标记在图谱上的分辨率,得到可认为是覆盖了整个基因组的遗传连锁框架图. 相似文献
62.
外来植物入侵的全境性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外来种入侵地一般都远离其自然分布区(原产地), 如果只在其入侵地或者原产地进行研究, 很难真正发现其入侵性形成和成功入侵的根本原因。目前, 许多学者开始关注和倡导对入侵种在原产地和入侵地的表现同时进行研究, 即入侵种的全境性研究(whole-range studies), 为入侵生物现有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原因和入侵机制等提供解释。本文结合国内外关于入侵植物全境性研究的进展和成果, 分别针对研究的主要目的、内容、意义等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探讨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并对未来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目前已有的全境性研究主要是通过野外直接观测和同质种植园实验来比较入侵种在入侵地和原产地的生长、繁殖和生理生态等表型性状的差异, 以及应用分子标记方法比较入侵地种群和原产地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差异, 进行入侵植物的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 从而有效检验生物入侵机制的理论和假说, 深入阐明植物入侵的机制, 为制定入侵植物的防控策略提供指导。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外来植物入侵的全境性研究起步较晚, 现有研究的方法和内容还不够完善, 今后需要在加强国际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63.
加强旱稻种质资源的抗旱性评价,发掘抗旱基因资源,加快传统旱稻品种的遗传改良,发展旱稻生产,对于缓解水资源短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和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综述了旱稻的抗旱性和遗传改良的研究现状,并对今后旱稻的研究趋势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4.
65.
福建不同生态类型鸭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用40个10碱基随机引物对福建2个生态类型的7个地方鸭种的基因组池DNA进行了RAPD分析,从扩增产物表现为多态的引物筛选出9个特异性强的引物进行个体DNA的RAPD分析,并利用Shannon指数估算了2个生态区域鸭群的遗传多样性,探讨了它们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福建境内的地方鸭种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闽东沿海地区鸭群有67.97%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内,32.03%来自于群体间;闽西山地丘陵地区鸭群有59.05%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内,40.95%来自于群体间;闽东地区鸭群的遗传变异明显高于闽西地区鸭群.同时,用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对各种群的聚类分析表明,闽西地区的连城白鸭、泰宁麻鸭、龙岩山麻鸭和三明麻鸭归为一类;闽东地区的龙海金定鸭和莆田黑鸭聚为一类.不同生态区域内鸭群的遗传变异与地理位置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6.
猪重要胴体性状的遗传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寻找影响猪重要胴体性状主基因在染色体的位置,我们以大白猪和梅山猪为父母本建立了F2资源家系。随机选留81头F2代个体,经屠宰获得猪胴体性状数据。结合家系个体的48个微卫星标记基因型,用线性模型最小二乘法对各胴体性状进行数量性状基因座(QTL)的区间定位。定位结果表明位于猪染色体(SSC)4号的瘦肉率和瘦肉量QTL达到基因组极显著水平;SSC1、2和4上眼肌面积QTL达到染色体显著水平;位于SSC1和4上的眼肌高度QTL与眼肌面积QTL在同一染色体区域;而眼肌宽度QTL位于SSC6;位于SSC7同一标记区间的皮重、皮率、骨重和骨率QTL表现出很好的一致性,均达到染色体显著水平。SSC6和7的体长QTL达到染色体显著水平。
Abstract: To detect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 for body composition traits in pigs, a resource family with three-generation was developed by using Large White grand sires and Meishan grand dams. A total of 81 F2 progenies were phenotyped for body composition. All animals were genotyped for microsatellite markers. The main results are as follows:, the strongest linkages at genome-wise level of lean meat percentage and total meat content were detected on SSC1 and 4. QTLs for loin eye area were located on SSC1, 2 and 4, QTLs for loin eye height on SSC 1 and 4, and QTLs for loin eye width on SSC 6. The best positions estimated for QTLs of skin percentage and of skin weight were in the same marker interval. Two QTLs significant at genome-wise level or highly significant at chromosome-wide level for carcass length were located on SSC6 and 7. 相似文献
67.
68.
岩溶植物光合-光响应曲线的两种拟合模型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直角双曲线和非直角双曲线两种模型,对桂林岩溶区石山植物红背山麻杆(Alchornea trewioides)、九龙藤(Bauhinia championii)、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和圆叶乌桕(Sapium rotundifolium)光合作用的光响应曲线进行拟合。结果表明,直角双曲线拟合的表观量子效率(α)、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暗呼吸速率(Rd)、光补偿点(Lcp)和光饱和点(Lφ)数值均高于相应的非直角双曲线拟合结果;直角双曲线模型拟合的参数值大小和曲线变化趋势不符合实际情况;非直角双曲线模型拟合结果更符合生理意义。红背山麻杆和九龙藤具有较高的表观量子效率和较低的光补偿点,对光能的利用效率和耐荫性均强于圆叶乌桕和青檀。 相似文献
69.
一、引言 长期以来,遗传学家和植物育种学家就一直努力应用常规的遗传育种手段,培育更加符合人类需要的优良的农作物新品种。特别是本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的所谓“绿色革命”。 相似文献
70.
基于体细胞胚胎发生技术平台,利用携带pSuper1300+质粒,以潮霉素为筛选标记基因的农杆菌GV3101介导日本落叶松遗传转化,对植物受体材料生理状态、农杆菌浓度和浸染时间以及共培养时间等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综合优化各影响因素,生长旺盛的日本落叶松胚性细胞,经浓度为0.4(OD600)的农杆菌浸染10min,共培养2d,再用含400mg/L的头孢霉素的液体培养基清洗脱菌,然后在含400mg/L的头孢霉素固体培养基上恢复培养,并置于含5mg/L潮霉素的固体培养基上多次筛选,最终共获得54个抗性细胞系,转化率平均为0.94个/g.PCR检测鉴定,所有抗性细胞系均为阳性转化体,并排除了农杆菌污染导致的假阳性.研究建立并优化了农杆菌介导的日本落叶松遗传转化技术,为进行遗传改良和基因功能鉴定提供有利平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