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3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粗枝云杉愈伤组织在增殖后期体细胞胚的分化能力显著降低,转变愈伤组织增殖方式和体细胞胚分化培养方式有利于体细胞胚发生能力的提高。采用液体悬浮增殖取代半固体增殖更有利于胚性的保持。在增殖后期,首选的体细胞胚发生方式为"液体增殖-滤纸分化",其次为"块状增殖-块状分化",最后是"块状增殖-滤纸分化"。  相似文献   
152.
影响蜜蜂球囊菌侵染蜜蜂幼虫的因素及侵染过程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究蜜蜂球囊菌Ascosphaera apis只侵染封盖前后蜜蜂幼虫的原因及相关侵染机制, 本研究利用实验室饲养的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幼虫, 给其接种球囊菌孢子, 探究不同接种量(0, 1.0×102, 1.0×103, 1.0×104, 1.0×105 和1.0×106 孢子/mL)、 接种时期(3, 4, 5和6龄幼虫)以及28℃低温处理6 h对蜜蜂球囊菌侵染的影响。同时对处于不同侵染阶段的蜜蜂幼虫做病理学切片, 探究球囊菌侵染的过程。结果显示: 球囊菌孢子接种量与蜜蜂的发病率密切相关(r=0.9883), 蜜蜂幼虫对低于1.0×103孢子/mL的侵染有抗性, 与不接孢子的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蜜蜂不同龄期接种发病率的差异是因不同龄幼虫食量不同导致的摄入孢子剂量的不同引起的, 28℃低温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处于幼虫到蛹转化期蜜蜂的发病率(P<0.05), 而对取食阶段的蜜蜂幼虫没有影响。病理学研究表明, 在整个幼虫期, 摄入的孢子因中肠没有氧气不生长, 对幼虫没有致病性, 幼虫的取食和发育过程正常, 至幼虫期结束进入蛹期后, 蜜蜂的中后肠接通, 摄入的孢子伴随蜜蜂的蛹便进入后肠并在此迅速萌发生长, 在1~2 d内菌丝即突破体表, 导致蜜蜂死亡。蜜蜂球囊菌选择营养物质储存最多而防御能力较低的幼虫到蛹转化期侵染, 降低了侵染成本, 提高成功率。该研究阐明了蜜蜂球囊菌侵染蜜蜂的机制, 丰富了昆虫与病原菌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3.
不同土层测墒补灌对冬小麦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10-2011年选用高产小麦品种济麦22进行大田试验,设置0~20 cm(W1)、0~40 cm(W2)、0~60 cm(W3)和0~140 cm(W4)4个测墒补灌土层,于越冬期(目标相对含水量均为75%)、拔节期(目标相对含水量均为70%)和开花期(目标相对含水量均为70%)进行测墒补灌,以全生育期不灌水处理(W0)为对照,研究不同土层测墒补灌对冬小麦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小麦越冬期、拔节期和开花期补充灌水量为W3>W2>W1,W4处理小麦越冬期和拔节期补充灌水量较少,但开花期补灌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全生育期补灌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为W4、W3>W2>W1.土壤水消耗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为W1>W2>W3>W4;随测墒补灌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水消耗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减少;W2处理80~140 cm和160~200 cm土层土壤水消耗量显著高于W3和W4处理.各处理的总补灌量为W3>W4>W2>W1;籽粒产量为W2、W3、W4>W1>W0,W2、W3、W4间无显著差异;水分利用效率为W2、W4>W0、W1>W3,W2与W4之间无显著差异.综合考虑灌水量、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2处理是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佳处理,即以0~40 cm土层测墒补灌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54.
铬在南瓜体内的分布与积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51Cr同位素标记法检测富铬南瓜品种‘永安2号’在不同发育时期对^51Cr的吸收和分配的结果表明:苗期(8片叶),南瓜地上各部分^51Cr放射性强度的相对比例分别为:叶64.4%,茎30.2%,花5.4%,主要分布在距根部较近的叶片和茎中,幼叶中含量很低;幼果期分别为:果肉51.1%,叶片41.6%,茎4.8%,花2.4%,主要分布在果肉和中部叶片中。  相似文献   
155.
以蛇足石杉Huperzia serrata内生真菌盘长孢状刺盘孢Cg01菌株为研究对象,利用PEG介导的同源重组转化体系,对Cg01组蛋白甲基化酶基因(histone methyltransferases,HMT)CgClr4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基因(histone deacetylase,HDAC)CgClr3CgSir2进行基因敲除与回补,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了回补株中对应基因表达量以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突变体菌株中石杉碱甲huperzine A(HupA)产量。结果显示3个基因敲除突变体菌株ΔCgClr4、ΔCgClr3、ΔCgSir2的HupA产量分别为255μg/L、270μg/L、244μg/L,与野生型菌株相比分别下降了21.3%、16.6%、24.7%。在基因回补突变体菌株ΔCgClr4/CgClr4、ΔCgClr3/CgClr3、ΔCgSir2/CgSir2中,相应回补基因表达均与野生型无显著性差异,其HupA产量分别为351.9μg/L、334.7μg/L、331μg/L,回补菌株的HupA产量回复到野生型水平。结果表明这3个基因均具有调控内生真菌盘长孢状刺盘孢Cg01合成HupA的作用,为研究蛇足石杉内生真菌中石杉碱甲的合成调控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6.
研究了黑木耳雾灌技术:适宜的雾灌季节、天气(雨量、温度、湿度等)、木耳的发育阶段及零灌的时间和方法。结果表明,雾灌比不雾灌耳场的相对湿度提高15—25%,温度降低2—3℃,采耳时间提前14天,增加春耳采摘次数2次。雾灌比不灌增产56.9%,并大幅度增加优质春耳产量,每架纯收益增加70.88元,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57.
阎顺 《植物生态学报》2002,26(Z1):82-87
近 2 0 0 0年以来 ,天山北麓的气候有冷暖干湿波动 ,但总体干旱的基本面貌未发生根本变化。植被在森林的上下界限、平原河谷林的发育程度、平原低地草甸的面积上 ,随气候的变化而发生波动。山地生态系统比较稳定 ,平原生态系统相对不稳定。尤其是平原河流和湖泊抗干扰性极差 ,容易发生改变 ,同时也引起局地小气候及生物群的变化。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平原地区的水系变化很大 ,河流流量减少、流程缩短、尾闾湖消失、地下水位降低、扇缘溢出带北移等成为普遍现象。天山北麓是自然绿洲发育比较好的地带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绿洲大多为人工绿洲取代 ,自然绿洲功能弱化 ,基本失去了改善荒漠环境、生物栖息地、保护荒漠区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该区新石器时代以来就有人为活动 ,早期以狩猎、牧业活动为主 ;中期以牧业为主 ,农业为辅 ;后期以农业为主 ,牧业为辅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有相当长的时间。清朝以来 ,尤其是解放后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作用急剧加强 ,成为近代环境变化的主导因素 ,主要表现在对水的控制而产生的一系列水系、植被、沙漠变化  相似文献   
158.
汞,镉污染对黑藻叶细胞伤害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54,自引:0,他引:54  
黑藻(Hydrilla vertieillan(L.f.)Royle)植株分别在Hg^2+、Cd^2+梯度浓度的污染水中培养,在培养的时间段中(Hg^2+为3xd,Gd^2+为6d),随着浓度的递增,叶片逐渐出现均匀退绿症状。电镜观察发现,叶细胞遭受Hg^2+、Cd^2+毒害初期,高尔基体消失,内质网膨胀后解体,叶绿体中的类囊体和线粒体中的脊突胀成呈囊泡状,核中染色质涕 集。随着叶细胞遭受毒害程度  相似文献   
159.
华北落叶松夜间树干液流特征及生长季补水格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宁夏六盘山北侧半干旱区的叠叠沟小流域,采用热扩散探针法在2011年生长季监测了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人工林的树干液流速率,分析了夜间树干液流和补水量的变化特征及与气象、土壤水分等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树干液流速率日变化表现为典型的单峰宽峰曲线,且整个生长季均存在微弱的夜间液流,一般表现为逐渐减小,特别是在晴天,且晴天的变幅显著大于雨天.除生长季中期雨天夜间液流平均速率显著高于晴天,生长季初期及末期雨天与晴天的差异并不显著.生长季内,夜间树干补水总量为11.03 mm,占总蒸腾量的7.22%;5月份的树干补水量最大(4.19mm),其他月份的树干补水量明显减小,在0.9-1.7mm的范围波动.但不同月份间的补水贡献率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生长季末期(9、10月)>初期(5月)>中期(6-8月).相关分析表明,日补水量与各气象因子关系不大,仅与降水量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含水率、日间蒸腾量、日蒸腾总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夜间补水的月蒸腾贡献率与月均土壤含水率、月均气温、月均日间蒸腾量、月总蒸腾量等显著相关(P<0.05);而夜间补水的日蒸腾贡献率与日最高气温、日均气温、日间蒸腾量、日均饱和水汽压差、日总蒸腾量、日均太阳辐射强度、日最低气温、日均空气相对湿度、日降水量、土壤含水率等极显著相关(P<0.01),经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日补水量蒸腾贡献率与环境因子的多元线性模型.  相似文献   
160.
选用18个小麦品种为材料,从开花期到乳熟末期,对品种间冠层温度进行比较,并对冠层温度与旗叶源活性指标(丙二醛含量、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单茎有效绿叶数、顶三叶绿叶面积比率)和库活性指标(籽粒蔗糖合成酶活性、ADPG焦磷酸化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籽粒淀粉积累速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小麦品种间冠层温度在各生育时期均有显著性差异,且随灌浆进程的推进差异程度越来越大;从乳熟初期到乳熟末期,冠层温度与各源活性指标的相关系数均有增加的趋势,并在乳熟后期和末期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冠层温度与各库活性指标的相关系数在乳熟末期均达到显著水平.研究发现,小麦籽粒灌浆期品种间冠层温度差异随生育期推进而愈加显著,冠层温度与源库活性的关系以乳熟后期和末期最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