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3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552篇
  1767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115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目的:探究急性脑出血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糖化血红蛋白(Hb Alc)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5年1月脑科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84例,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标准将所有患者分为单纯脑出血组(n=25)、轻度粥样硬化组(n=34)和重度粥样硬化组(n=25)三组,另选取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50人(对照组)。对比分析四组颈总动脉膜厚度(IMT)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hs-CRP与Hb Alc水平,分析急性脑出血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结果:四组的IMT、TC、TG、HDL、LDL、hs-CRP和Hb Alc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hs-CRP和Hb Alc水平在单纯脑出血组轻度粥样硬化组重度粥样硬化组(P0.05);IMT与hs-CRP和Hb Alc均呈现正相关(r=0.388、0.420,P0.05);IMT、hs-CRP和Hb Alc均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OR=3.065、1.978、1.647,P0.05)。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体内hs-CRP及Hb Alc水平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2.
疱疹病毒VP16蛋白是疱疹病毒重要的皮层蛋白,参与病毒立即早期基因转录的激活、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装配与释放等过程,与许多病毒蛋白和宿主蛋白都存在蛋白相互作用,且部分疱疹病毒VP16具有去泛素活性以及帮助病毒抵御宿主免疫的功能。本文将以疱疹病毒VP16蛋白的结构特点为基础来阐述VP16的功能及其复杂的相互作用,为深入研究疱疹病毒的成熟过程以及VP16涉及的相互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3.
植物锚蛋白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锚蛋白重复序列模体是生物体内最普遍的蛋白质序列模体之一,在多种细胞活动中主要介导蛋白质-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综述了近年来有关锚蛋白参与植物信号传导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4.
C/EBPβ是转录因子C/EBPs(CCAAT enhancer binding proteins)家族的重要成员,其C端具有高度保守的DNA结合域和二聚化功能域。它主要通过对靶细胞基因转录的调节,参与细胞增殖与分化、肿瘤发生与凋亡、机体炎症反应等重要生命活动;其功能受到蛋白酶降解、磷酸化、蛋白质相互作用等多种途径的调控。本综述有关C/EBPβ的生物学功能及其调控机理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5.
发展了一条从红细胞裂解液中同时制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和血红蛋白的新工艺。采用0 75 %的聚乙二醇600作为层析伴侣,使血红蛋白直接流过阴离子交换层析柱,同时吸附SOD和过氧化氢酶。经过梯度洗脱获得SOD和过氧化氢酶组分,再经过疏水性相互作用层析与凝胶过滤层析相串联,使SOD和过氧化氢酶得到纯化。纯化后的SOD和过氧化氢酶的比活力分别达到15932u/mg和65918u/mg ,血红蛋白的纯度达到99.9%以上。总回收率为:SOD ,47.4% ;过氧化氢酶,29.6% ;血红蛋白,88.7%。  相似文献   
66.
目的:观察1型糖尿病(T1DM)初发患儿细胞免疫与胰岛β细胞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T1DM组23例初发患儿均测定淋巴细胞亚群(T细胞、B细胞及NK细胞)、HbA1c、INS、C-P,正常对照组20例,测定淋巴细胞亚群。结果:T1DM组CD4、CD4/CD8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5);CD8、CD3-CD56+较对照组降低(P〈0.05);CD4/CD8比值与HbA1c呈正相关(r=0.9451,P〈0.01),而与INS呈负相关(r=-0.1020,P〈0.01),与C-P呈负相关(r=-0.6174,P〈0.01);CD3-CD56+与HbA1c呈正相关(r=0.1320,P〈0.01),而与INS呈正相关(r=-0.0846,P〈0.01),与C-P呈负相关(r=-0.3224,P〈0.01)。结论:T1DM初发患者CD4、CD4/CD8明显增高,CD8、CD3-CD56+明显降低,提示细胞免疫功能改变与胰岛β细胞功能损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7.
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在研究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春雨  石建党  朱彦  张琚 《遗传》2005,27(5):801-807
在后基因组时代,DNA-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基因表达调控的一个重要领域。与其他方法相比,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assay, ChIP)是一种在体内研究DNA-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理想的方法。近年来这种方法与DNA芯片和分子克隆技术相结合,可用于高通量的筛选已知蛋白因子的未知DNA靶点和研究反式作用因子在整个基因组上的分布情况,这将有助于深入理解DNA-蛋白质相互作用的调控网络。总结了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的方法,特别介绍了使用这些方法取得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68.
目的:研究CCCTC-结合因子(CTCF)是否与输入蛋白13(IPO13)存在相互作用。方法:采用GST pull-down及免疫共沉淀实验研究二者的相互作用。结果与结论:实验表明CTCF与IPO13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69.
【背景】物种间相互作用是物种进化的重要推动力,然而如何将基因型和表型关联以及确定在物种相互作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基因均面临挑战。【目的】通过系统作图(Systems mapping)得到两种微生物在相互作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SNPs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以及随着时间的变化,这些SNPs是如何相互联系进而影响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相互作用。【方法】分别对45株大肠埃希菌、4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单独培养和混合共培养,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进行绝对定量,得到一定时间内各个菌株的生长量,比较相同菌株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生长情况,以各个菌株重测序结果为基础,结合系统作图得到在相互作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显著SNPs及其相互联系。【结果】通过系统作图分析,获得具有54对显著SNPs组合的三维曼哈顿图,这些组合中41个显著SNPs来自大肠埃希菌,12个显著SNPs来自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上述SNPs中已有6个SNPs所在的候选基因都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微生物的生长量变化,从而影响两种微生物相互作用方式。它们分别是nhaR(E19056)参与生物膜的形成,rhlE(E832164)与核糖体的组装有关,csiD (E2789300)的表达可以使细胞面对恶劣环境,alk B (E2309274)可以参与DNA的损伤修复,sucA(E759230)和yjjW(E4614704)都参与细胞的代谢过程。【结论】系统作图可以检测到物种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显著SNPs;物种相互作用过程中不同SNPs遗传效应随着时间变化;细菌的相互作用过程是直接遗传效应、间接遗传效应和上位性效应共同产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70.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大雨滂沱,苏轼拄着竹杖穿着蓑衣寻找避雨之所……树林竹叶虽不能避雨,却也不怕大雨的击打,这全都依赖于植物进化出了一套高度精密的信号响应机制来“趋利避害”,实现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植物感受环境信号需要类受体激酶(Receptor-like kinases,RLKs)。类受体激酶是一类定位在细胞膜上的单次跨膜蛋白,包括一个感受外界信号的胞外受体结构域,一个跨膜结构域和一个胞内激酶结构域。常见的类受体激酶信号通路中,首先由胞外受体结构域感受和识别细胞外界信号,将信号传递到细胞质一侧,胞质激酶结构域与下游蛋白相互作用,并启动其生化反应(如磷酸化),最终通过细胞核-细胞质穿梭信使将信号传递到细胞核内,调控下游基因表达进行信号输出,从而实现对环境快速变化的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