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3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552篇
  1767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115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The early fossil record of terrestrial arthropod herbivory consists of two pulses. The first pulse was concentrated during the latest Silurian to Early Devonian (417 to 403 Ma), and consists of the earliest evidence for consumption of sporangia and stems (and limited fungivore borings). Herbivorization of most of these tissues was rapid, representing 0 to 20 million-year (m.y.) lags from the earliest occurrences of these organs in the fossil record to their initial consumption (Phase 1). For approximately the next 75 m.y., there was a second, more histologically varied origination and expansion of roots, leaves, wood and seeds, whose earliest evidence for herbivorization occurred from the Middle-Late Mississippian boundary to the Middle Pennsylvanian (327 to 309 Ma). The appearance of this second herbivory pulse during the later Paleozoic (Phase 2) is accompanied by major lags of 98 to 54 m.y. between times of appearance of each of the four organ and tissue types and their subsequent herbivory. Both pulses provide a context for three emerging questions. First is an explanation for the contrast between the near instantaneous consumption of plant tissues during Phase 1, versus the exceptionally long lags between the earliest occurrences of plant tissues and their subsequent herbivorization during Phase 2. Second is the identity of arthropod herbivores for both phases. Third is the cause behind the overwhelming targeting of seed-fern plant hosts during Phase 2. Regardless of the answers to these questions, the trace fossil record of plant-arthropod associations provides primary ecological data that remain unaddressed by the body-fossil record alone.  相似文献   
42.
地中海贫血症和镰刀型贫血症是世界各地各种族人群中的两种最常见的单基因疾病。这两种疾病在临床表现上差异很大,其中患者体内胎儿血红蛋白(HbF)的水平是影响疾病临床表现的主要因素之一。大量研究发现,Hb F水平受BCL11A、Xmn1-HBG2和HBS1L-MYB基因区域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等因素的影响,其中以HBS1L-MYB基因区域的SNP影响最为显著。该文总结了HBS1L-MYB基因区域在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种中的变异,尤其是与血液性状相关的SNP位点对胎儿血红蛋白的影响,并进一步结合基因间区内的顺式作用元件功能讨论了该区域SNP的可能的作用机制,全面地对该区域在HbF及血红蛋白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3.
余传霖 《微生物与感染》1998,21(5):15-17,27
非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NRPTK)与调节细胞生长,分化与成熟过程的信号传导途径密切相关,近年来发现疱疹病毒科,逆转录病毒科和乳多空病毒科病毒的蛋白质能与NRPTK发生作用,并证实这类无关的病原体却具有相似的干扰细胞蛋白质的机制。  相似文献   
44.
运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了核糖体失活蛋白 (RIP)与超螺旋DNA相互作用 ,发现这类毒蛋白 (克木毒蛋白和蓖麻毒蛋白A链 ) ,既能与超螺旋形式的DNA结合 ,又能结合在超螺旋DNA分子中未解旋的双链环区 .在与超螺旋DNA结合后 ,引起超螺旋DNA构象变化以利解旋并与双链DNA结合 ,进而将松弛的DNA双链切成缺口或线性形式 .这说明RIP是一种超螺旋DNA结合蛋白 ,并表现出依赖超螺旋的DNA内切酶活性  相似文献   
45.
目的:在明确贫血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产生不良预后的前提下,进一步探讨贫血时的血红蛋白水平对COPD患者器官和功能的影响,以利于对COPD合并贫血的患者进行干预提供临床数据。方法:我们回顾性的研究了北京地区三个三级甲等医院4960例住院COPD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对COPD患者的存活的预测价值。结果:①在4960例COPD患者中,血红蛋白<110 g/L的COPD患者为1009例,1009/4960,占20.34%;②肺栓塞、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病比例在Hb水平<110 g/L和≥110 g/L的COPD患者组有显著差异(P<0.05),其它临床基线特征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年龄、吸烟、呼吸衰竭、缺血性心脏病、肺原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房颤、肺栓塞、急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PaCO2、PaO2和Hb水平在存活与死亡两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④逐步筛选变量法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除肺栓塞、PaCO2和房颤与死亡的相关性无统计学差异外(P>0.05),年龄、吸烟史、Hb水平、PaO2、呼吸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肺源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和缺血性心脏病均与死亡密切相关(均P<0.05);⑤血红蛋白水平与死亡密切相关(P<0.01)。结论:低血红蛋白水平(<110 g/L)与死亡密切相关,可以作为预测院内死亡的危险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46.
酵母RNA聚合酶ⅡRpb2和Rpb3两亚基间相互作用位点的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S .pombeRNApolⅡ各亚基间体内装配成复合体的机制 ,本文首次用酵母双杂交系统鉴定了Rpb2和Rpb3两亚基间体内相互作用的位点。首先将Rpb2的 4个片段克隆至Gal4BD表达载体pAS2上 ,构建BD Rpb2片段融合蛋白重组质粒 ;同时将Rpb3克隆至Gal4AD表达载体pGADGH上 ,构建AD Rpb3融合蛋白重组质粒。其次 ,将pGADGHRpb3分别与pAS2Rpb2各片段重组质粒共转化到受体酵母菌Y1 90感受态细胞内 ,筛选并鉴定β gal活性阳性 (β gal+)的共转化子。最后 ,将β gal+共转化子中的Rpb2片段进行序列分析并进行同源序列比较确定其在Rpb2中的位置。结果表明 ,Rpb2与Rpb3相互作用的位点位于Rpb2的 90 2~ 989aa肽段内  相似文献   
47.
生物传感芯片质谱及其在蛋白质组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前蛋白质组研究技术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取得了长足进展 ,包括固相 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生物质谱技术、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的数字化和各种分析技术、蛋白质间相互作用分析的方法如酵母双杂交系统、噬菌体展示、表面等离子共振等。但均各有其利弊。目前质谱是进行蛋白质组成分鉴定的支撑技术 ,但是它在蛋白质间相互作用分析及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分析方面显得无能为力 ,而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技术 (Biomolecularinteractionanalysis ,BIA)是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的较好技术 ,将两者结合起来在蛋白质组…  相似文献   
48.
锌指结构:最普遍的核酸识别元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锌指是最大的DNA结合蛋白家庭,是识别DNA最有效、最成功的一种结构元件。其模块性结构特点及与核酸作用的相对简单性,使其成为研究蛋白-核酸相互作用的理想材料,以及人为设计筛选新的核酸结合蛋白的最佳元件。  相似文献   
49.
生物无机化学的新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近几年生物无机化学发展的新动向,特别是各种与DNA,RNA相结合的金属调节蛋白,在核酸基因表达及调控中的作用。金属蛋白与金属酶的研究,由于基因工程、金属络合物探针和肽链的人工合成等各种新思想、新方法的引入,并且把各种金属蛋白反应作为生物体中的一类反应进行研究(例如:生物体的电子传递反应,金属离子在生物分子间的转移反应,小分子加合反应等等),使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