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1篇
  免费   257篇
  国内免费   235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182.
描述了似血矛线虫的体外发育过程。在22-32℃下,从产生卵发育到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幼虫的时间分别是16h、31h、2.5-3.5h。  相似文献   
183.
本文通过实验观察固本生血丸对实验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作用。证明固本出血丸加康力龙联合治疗能显著降低骨髓造血障碍发生率和死亡率,效果优于单用康力龙。发生率和死亡率,对照组分别为86.7%和73.3%;康力龙组分别为53.3%(P<0.05)和50.0%;固本生血丸加康力龙组分别为43.3%(P<0.005)和40.0%(P<0.01)。  相似文献   
184.
本文采用荧光标记CD25单抗和放射性配基结合分析实验,观察了RU486地地塞公抑制淋巴细胞表达高、低亲和力IL-2受本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地塞米松共同培养48小时的大脾淋细胞,高、低亲和力IL-2受体的表达明显降低;在含有地塞米松的淋巴细胞培养体系中加入RU486后,表达CD25(低亲和力IL-2受体)的阳性细胞率显著升高,淋巴细胞表面的高亲和力IL-2受体数量明显增加,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以上结  相似文献   
185.
186.
2004年4月,在四川省石渠县西南部,对高山血雉(Ithaginis cruentus)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该处的高山血雉仅分布于海拔3 400—3 700 m的范围内。从观察到的36群381只高山血雉来看,平均每群(10.67±5.17)只,最大集群19只,最经常的集群形式是每群8—16只。影响高山血雉生境需求的主要因子,按重要性大小排列依次为坡位、离水源距离、离公路距离、植被郁闭度、植被高度和坡向。高山血雉的生境偏好性表现在下坡位、离水源较远(>100 m)、稀灌(15%—30%)、低灌(1.50—2.50 m)和半阴半阳坡。其中,集群大小与坡位和离水源距离相关,即在繁殖初期,高山血雉的集群大小变化趋势是随着坡位的升高而减小,随着离水源距离的减小而增大。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与在不同生境类型中食物资源的可用性相关。  相似文献   
187.
本文采用粪便显微分析法对高黎贡山同域分布的白尾梢虹雉(Lophophorus sclateri)与血雉(Ithaginis cruentus)进行食物组成研究,旨在弄清这两种濒危雉类越冬期间(12月—翌年2月)的食谱以及它们对食物资源的竞争状况。结果表明:白尾梢虹雉取食48种植物,血雉取食43种植物,两种雉类的食物多样性指数分别为3.21和3.35,食物生态位重叠指数达0.598,有27种植物被两种雉类共同取食,且在各自食谱中所占比例甚高;较高的食物多样性和食物生态位重叠度表明两种雉类冬季食谱拓宽,并暗示这两种雉类在冬季可能存在食物竞争;食物种类和取食部位的分化是它们得以同域分布和长期共存的基础;结合这两种雉类的食谱特征和野外取食行为,提出它们冬季的取食策略假说,白尾梢虹雉采取以植物根为食和雪后向低海拔迁移寻求替代食物这两种策略来应对冬季食物不足,而血雉则采取集群游荡以扩大种群取食范围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8.
单克隆抗体的诊断与治疗应用的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70年代建立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以来,已制备了大量的单克隆抗体(以下简称单抗)。这些单抗已通过放射免疫测定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细胞病理学和流式细胞计数,进行基础医学研究和体外诊断疾病;还通过偶联物或直接使用单抗进行了体内诊断与治疗疾病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9.
臧荣春  马志超 《昆虫学报》1991,34(4):433-437
本实验对家蚕Bombyx mori五龄健康的雌雄幼虫、氟中毒的雌幼虫、细胞质多角体病毒(CPV)感染的雄幼虫血淋巴内的烟酸、烟酰胺、吡哆辛(VB6)、硫胺素(VB1)及核黄素(VB2)含量,采用离子对反相色谱法进行了定量测定.在五龄幼虫发育阶段,血淋巴内每种维生素含量均是雌蚕高于雄蚕,健康者高于病态者,且病蚕含维生素的量持续下降;烟酸和烟酰胺浓度一直减少,可能是部分烟酸、烟酰胺在酶作用下与某些蛋白质结合,部分烟酸、烟酰胺形成NADP酶的缘故;VB6、VB1和VB2浓度增加,是幼虫大量摄食、贮存能量和营养,供日后生命循环需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0.
赵跃华  李爱华 《遗传》1991,13(1):26-28
本文应用PHA一次性注人黑斑哇腹腔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不同剂量的PHA对黑斑蛙的细胞遗传学效应。结果表明,PHA剂量为0.3mg/g(体重)时,骨髓和血淋巴细胞转化率分别为77.49%和79.17%;分裂指数为9.40%和10.87%;此外,统计结果说明,PHA处理24小时和处理48、72小时相比,骨髓和血淋巴细胞转化率均有显著性差异钾(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