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东亚钳蝎毒素基因BmKIT3 编码是由 6 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物质。该类毒素为专一性作用于昆虫的抑制型神经毒素 ,它已被广泛用于研究离子通道作用机理[1 ] ;同时 ,它是研究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极好模型 ,是研究神经药理学的理想工具 ,将具有药理活性和昆虫毒性的基因导入细胞或动植物体内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它对昆虫作用的专一性很高 ,对哺乳动物无害或毒性很小 ,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生物杀虫剂[2 ,3 ] 。我们的研究是对该基因密码子进行优化 ,采用化学合成的方法合成了适于在昆虫中表达的BmKIT3 的两条长的引物 ,通过…  相似文献   
32.
虎纹捕鸟蛛毒素-Ⅵ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离子交换及反相HPLC,从虎纹捕鸟蛛毒液中分离得到1种新的哺乳类神经毒素,命名为虎纹捕鸟蛛毒素-Ⅵ(Huwentoxin-Ⅵ,HWTX-Ⅵ)。MALDI-TOF质谱仪分析及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该多肽毒素分子量为4.44018kDa,序列为H2N-CIGEG VPCDE NDPRC CSGLV VLKKT LHGIW IKSSY CYKCK-COOH,其中6个Cys形成3对二硫键,小鼠脑内注射实验表明,HWTX-Ⅵ对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致瘫作用。这种致瘫作用又具有可逆性。  相似文献   
33.
本原直脉蝎蛉化石标本采自陕西铜种中三叠世铜川组下段上部(T21^2)灰绿色泥页岩,中描述2个新种,并附上产于世界各地的10个种主要特征的检索表,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北京自然博物馆。  相似文献   
34.
短肽蝎毒素的结构分类与功能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大量的资料已证实蝎毒中主要致死成分是一类由60~70个残基组成, 选择性地作用于电压门控Na+通道的长肽毒素.另一类由30~40个残基组成的短肽蝎毒素,由于其具有结构致密,易于合成改造的优点,特别是具有选择性地阻遏K+或Cl通道的特异药理功效,近年来倍受学术界的关注,并在结构与功能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5.
36.
江浙蝮蛇毒中性磷脂酶A2晶体的非晶体学对称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悬滴气相扩散法获得了突触前神经毒素中性磷脂酶A2的晶体,空间群为P21,并有明显的C2赝对称性.晶胞参数为a=10.836nm,b=8.486nm,c=7.082nm,β=109.87°在Siemens X-200B面探测器上收集了0.26nm分辨率的衍射数据.赝C2对称性揭示存在一个平行于晶体学b轴方向的非晶体学二重对称轴.采用POLARRFN程序进行分子置换法的自身旋转函数计算,在不同积分半径和分辨率范围均得到了稳定且相对突出的4个峰,对应3个一般方向的非晶体学二重对称轴和1个特殊的非晶体学对称关系.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推测晶胞内多个分子的堆积情况:分子可能以二体形式存在,并以“二体的二体”方式排列.  相似文献   
37.
首次报道了采自中国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洞穴的多腺巨伪蝎Megachernes glandulosus Mahnert,2009雌性,并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标本保存于河北大学博物馆(MHBU)。多腺巨伪蝎Megachernes glandulosus Mahnert,2009(图1~3)鉴别特征:该种触肢非常粗短,触肢膝节中央明显具1突起,腿节和膝节着生大量浓密的长羽状刚毛;背甲刚毛正常;基节、第Ⅳ~Ⅸ每半个腹板和触肢螯固定指基部内侧面具大量腺体刚毛,第三步足和第四步足腿节和膝节腹面着生有大量腺体微刚毛。  相似文献   
38.
正世界范围内眼镜蛇属约28种[1]。我国有舟山眼镜蛇(naja atra)和孟加拉眼镜蛇(naja kaouthia)两种,前者过去又称为中华眼镜蛇[2]。眼镜蛇是腺管牙类毒蛇,其毒腺分泌的毒液是以神经毒为主的混合毒,即神经毒和血循毒。眼镜蛇毒神经毒素(cobra neurotoxin,CNT)是其毒液中毒性最大的成分,它能使动物产生呼吸抑制和骨骼肌麻痹,甚至死亡[3]。随着分子生物学和蛋白质组学的发展,眼镜蛇毒神经毒素的一些组分已得到分离、纯化、测定,并广泛应用于科研和临床。本文就眼镜蛇毒组分中神经毒素的研究与应用进  相似文献   
39.
分离纯化获得了两个东亚钳蝎小分子活性多肽BmP02和BmP03,经质谱鉴定二者皆为单一峰,分子量分别为2.950kD和2.935kD。BmP02的氨基酸序列已被测定。进一步研究表明,BmP02可影响短暂外向钾通道的失活化和恢复过程,但却不影响其激活过程。  相似文献   
40.
目的 研究眼镜蛇神经毒素 ( Cobra neurotoxin, N T) 的急性毒性和蓄积毒性。方法 测 N T 对小鼠的 L D50 ; 对大鼠、狗的1 次性最小中毒剂量和最大安全剂量; 计算 N T 在小鼠、狗体内的24h 蓄积率。结果  N T 经静注、肌注、腹腔、皮下 4 种途径给药对小鼠的 L D50 分别是 (195±95) μg/kg、(156±85) μg/kg、(151±19) μg/kg、(184±85) μg/kg, 对小鼠的最小致死剂量为975μg/kg。 N T 对大鼠、狗的1 次性中毒剂量分别为54μg/kg 和34μg/kg。对小鼠、大鼠和狗的安全剂量分别为815μg/kg、42μg/kg和30μg/kg, 分别约为人临床用剂量 (70μg/50kg·d- 1 ) 的582、30 和21 倍。 N T 在小鼠、狗体内的24h蓄积率分别为 57% 和30% 以上。结论  N T 在使动物中毒的剂量下有广泛的安全范围; N T 在动物体内存在弱蓄积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