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3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720篇
  229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119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112篇
  2005年   114篇
  2004年   124篇
  2003年   103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篇
  1963年   3篇
  195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西加毒素的危害及其检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娟 《生物学杂志》2011,28(4):74-77
西加毒素是由少数几种海洋底栖微藻产生,具有极强毒性的生物毒素,它能够通过食物链传递而累计在多种珊瑚鱼体内,继而造成人类因食用鱼类而中毒。近年来,随着珊瑚鱼类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贸易,西加毒素中毒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为给预防西加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提供借鉴,对西加毒素的分子结构、化学性质、生物来源、制毒机理、中毒症状和对人类的危害进行了综述。就目前主要的检测方法进行了技术特性的介绍,并对常用检测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江苏某羊场健康绵羊体内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的带菌和流行情况,同时就分离株的致病力和对Vero细胞的毒性作用作了研究。【方法】基于本实验室已经建立的EHEC O157:H7 EDL933W株的stx1、stx2、eaeA、hlyA四个基因的多重PCR检测并配合选择性增菌、平板筛选等方法对STEC进行分离鉴定。【结果】在为期6个月的连续跟踪调查中,共分离到STEC菌株107株,分离率为19.4%(107/550)。分离株属于41种O血清型、62种O:H血清型,未定型(ONT)有22株,粗糙型(OR)1株。其中属于绵羊STEC的优势血清型有O5(2株)、O91(1株)、O103(1株)。本文检测到的优势血清型为O93,stx2阳性菌株的分离率较stx1阳性菌株的分离率高,LD50测定结果表明分离株对小鼠致病力不高,受试的3个分离株均不能致小鼠死亡。对107株stx阳性分离株噬菌斑试验表明,71株阳性菌株携带噬菌体(66.3%,71/109)。受试分离株进行Vero细胞毒性试验,其中有一个菌株stx基因阳性但不能使Vero细胞产生病变。【结论】绵羊是STEC的天然宿主,可健康带菌。虽然STEC分离株对小鼠的致病力较弱,但不能排除其对人类安全的威胁。STEC携带志贺毒素基因并不意味着一定表达志贺毒素,需对志贺毒素的表达及调控机理做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3.
胡永红  王琛柱 《昆虫知识》2007,44(6):784-784
苏云金芽胞杆菌(Bt)可以分泌产生有杀虫性的结晶状蛋白,它已被广泛地应用到农业害虫防治中,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钙粘着蛋白Bt—R1是一种结合蛋白,存在于烟草天蛾中肠上皮细胞里,可结合BtCry1A毒素。Adang等科学家先前鉴定出Bt—R1区很接近细胞膜的CR12-MPED区(Cry1Ab介导的细胞毒素途径所必需的一个结合区)。2007年8月28日《PNAS》报道了一个含有CR12-MPED区的肽,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可作为Cry1A毒性的增效剂,防治鳞翅目幼虫。CR12-MPED肽结合在刷状缘膜囊和中肠微绒毛上,但不改变中肠上Cry1Ab或Cry1Ac结合位点。通过BIAcore分析,证明Cry1Ab可结合在CR12-MPED的高、低2个亲合位点上。  相似文献   
64.
中红侧沟茧蜂化学感受蛋白MmedCSP1的结合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化学感受蛋白是一类存在于昆虫化学感受器中的可溶性蛋白, 被认为与昆虫识别外界化学信息有关。本研究使用pGEX-4T-1表达载体在BL21 (DE3)异源表达系统中表达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化学感受蛋白MmedCSP1, 并通过亲和层析法纯化得到去表达标签的MmedCSP1;使用bis-ANS作为荧光配基, 在荧光分光光度计上研究它与50种气味标样的结合特征, 从而得到此类化学感受蛋白在中红侧沟茧蜂嗅觉识别中识别气味的种类。结果表明: MmedCSP1只能与水杨酸甲酯、戊烷、罗勒烯、β-紫罗兰酮、3, 4-二甲基苯甲醛、2-己酮和叶醇结合。但只有脂类化合物β-紫罗兰酮能在浓度为1 mmol/L下将bis-ANS从MmedCSP1中替换50%, β-紫罗兰酮与MmedCSP1的结合常数为16.89 μmol/L。这些结果提示MmedCSP1参与中红侧沟茧蜂对水杨酸甲酯、戊烷、罗勒烯、β-紫罗兰酮、3, 4-二甲基苯甲醛、2-己酮和叶醇等气味的识别过程, 且在不同气味中的识别过程中对于气味的运输能力有差异。  相似文献   
65.
中红侧沟茧蜂触角感受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董文霞  张钟宁 《昆虫学报》2006,49(6):1054-1059
利用扫描电镜对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的触角感受器进行了观察,发现了6个类型的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板形感器、刺形感器、钟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具有2种形态,锥形感器具有4种形态。钟形感器仅分布于雌蜂的触角上,锥形感器Ⅲ和Ⅳ仅分布于雄蜂的触角上。结合感受器的形态、分布和已报道的触角电位反应数据,对各感受器的功能进行了推测。  相似文献   
66.
来自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的Tc毒素是一类多亚基组成的高分子蛋白复合物,对多种农业害虫具有广谱的胃毒活性,这类毒素与目前已知的其它杀虫蛋白同源性非常低,有可能成为新的杀虫资源。本文对来自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的Tc毒素的特性、作用模式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7.
张磬 《蛇志》2001,13(1):64-67
肌肉坏死是毒蛇咬伤引起的局部症状 ,它会引起永久性组织损伤、肢体残废甚至截肢。在过去的几年中 ,人们对蛇毒蛋白中引起肌肉坏死的成分及其作用模式进行了广泛研究。一些来源于蝮蛇的肌肉毒素被分离和定性 ,并在研究它们的作用机理和肌肉坏死的病理过程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1~ 3 ]。所有这些肌肉毒素都具有磷脂酶 A2 ( PL A2 )结构 ,但有的不具酶活性。本文对蝮蛇肌肉毒素作简要介绍。1 蝮蛇肌肉毒素的生化特性1 .1 肌肉毒素异构体  通常具有肌肉损伤活性的蛇毒蛋白都是碱性蛋白。在单一种甚至单一个体的蛇毒蛋白中通常都能发现 P…  相似文献   
68.
湖北省潜水蜂一新种(膜翅目:潜水蜂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潜水蜂属Agriotypus Curtis全世界共报道8种,其中我国已知4种。本文新添一采自湖北省房县的新种:郑氏潜水蜂A.zhengi sp.nov。  相似文献   
69.
松树蜂与其共生真菌的互利共生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大鹏  石娟  骆有庆 《昆虫学报》2015,58(9):1019-1029
松树蜂Sirex noctilio Fabricius是一种重要的国际林业检疫性害虫,主要危害针叶树,原产欧亚大陆和北非。近100多年来,先后入侵大洋洲(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南美洲(乌拉圭、阿根廷、巴西和智利)、北美洲(加拿大和美国),以及南非。2013年8月,在中国黑龙江省内首次发现松树蜂,目前发现其主要危害樟子松。松树蜂能与一种淀粉韧革菌属Amylostereum的真菌Amylostereum areolatum(Fr.)Boidin形成严格的互利共生关系,该虫除直接钻蛀树木外,还能通过产卵行为将自身毒素腺体分泌的毒素和体内共生真菌随同虫卵一起注入寄主树木体内,形成"虫-毒-菌"3个致害因子相互协作的特殊危害方式,加速树势的衰弱并造成寄主树木死亡。本文就国内外松树蜂与其共生菌互利共生关系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分别从结构与功能的层次上对其互利共生关系进行了梳理和总结,重点阐释了松树蜂与共生菌的营养共生关系,松树蜂携带传播共生菌的机制,共生菌的种群遗传学以及松树蜂毒素和共生菌在危害寄主树木时的协同关系等。以期为开展关于松树蜂的专项研究提供一些合理的建议,同时为积极有效地防控该害虫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0.
在完成小花棘豆毒素 95 %氨基酸序列的基础上 ,根椐已知的氨基酸序列 ,设计合成了特异简并引物 .以小花棘豆总RNA为模板 ,逆转录合成cDNA第一链 ,用置换法合成双链cDNA .用特异引物对此双链cDNA进行PCR扩增 ,将扩增后的目的基因与用SmaⅠ酶切的质粒pUC 18连接 ,转化大肠杆菌JM10 7.筛选阳性克隆进行序列分析 ,获得了OXY基因的全部序列 .经测序后测得基因序列与原氨基酸序列对照完全一致 .GenBnak数据检索说明 ,OXY基因编码序列确定是一个从未报道的序列 .此研究结果对该毒素的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