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6篇
  免费   129篇
  国内免费   627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183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3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61.
对南阳市祖籍河南汉族400例正常人7项不对称行为进行调查.结果:1)河南汉族扣手、利手、叠臂、叠腿、利足、起步类型和优势眼的右型率分别为:71.25%、93.00%、43.50%、82.00%、91.25%、62.25%、63.25%.除叠腿外其他6种不对称行为的出现率男女性别间均无统计学差异;2)与国内其他族群比较,河南汉族扣手、叠腿、起步类型右型率处于较高水平,利手、利足、优势眼右型率处于中等水平,叠臂右型率处于中等偏下水平;3)利手、利足、扣手两两性状间,利手与叠腿、利足与优势眼性状间具有相关性,右型-右型率显著高于左型-左型率.  相似文献   
162.
对陕西凤县铅硐山铅锌矿区4个不同程度铅锌污染样地植物根系的丛枝菌根真菌(AMF)和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SE)进行了资源和分布调查。结果表明:(1)无铅锌污染的矿山上调查的15种植物中除黄连木没有检测到AMF侵染、栓皮栎和酸模不能被DSE侵染外,其他植物均能与AMF和DSE共生,但平均侵染率较低,仅分别为32.3%和25.9%;铅锌轻度污染的尾矿荒地和铅中度污染、锌重度污染的尾矿坝植物根系内AMF和DSE侵染率明显提高,AMF的平均侵染率分别为53.3%和68.3%,DSE的平均侵染率分别为38.6%和54.2%;铅锌重度污染的废弃冶炼厂样地植物AMF侵染率明显下降,平均只有17.6%,而DSE的侵染没有受重金属污染的抑制,仍达到60.3%。(2)4个样地植物根际土壤中AMF孢子分布不均匀,每克土的孢子密度在0.08~6.84个,平均为1.5个。对4个样地均有分布的狼牙刺、博落回、山蒿和秦岭风毛菊的AMF、DSE侵染状况调查发现,轻度和中度的铅锌污染能促进AMF与宿主共生关系的建立,而重度污染则显著抑制AMF侵染;AMF孢子密度没有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且与AMF侵染率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DSE侵染率与土壤锌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0.505,P<0.05),而与土壤铅含量没有显著相关性。可见,AMF和DSE能够广泛存在于铅硐山铅锌矿区,尤其是DSE表现出较强的耐受性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163.
陈金印  张坤  沈勇  徐敏  蒋福升  丁志山  范永升 《蛇志》2012,24(2):156-159,184
目的观察投喂不同食物时尖吻蝮(Dienagkistrodon acutus)幼蛇的开口率,研究尖吻蝮幼蛇对食物的选择性,寻找最适宜的尖吻蝮幼蛇开口饵料;研究气味对尖吻蝮进食行为的影响,为人工配合饲料开发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尖吻蝮幼蛇随机分组,在相同条件下对幼蛇进行饲养,分别使用泽蛙、幼体蟾蜍、SD大鼠的乳鼠、昆明种小鼠幼鼠、大麦虫、蚯蚓、中华蟋蟀、蟑螂对尖吻蝮幼蛇进行投喂,并统计开口率;在黑暗条件下投喂新鲜的死泽蛙和小鼠肉块,减少振感和食物与环境间温差对尖吻蝮的刺激,观察记录尖吻蝮的进食行为。结果尖吻蝮幼体开口率与食物种类有明显相关性,对蛙类和鼠类的开口率较高,而对昆虫类几乎无捕食。同时存在多种食物时尖吻蝮对食物有一定选择性,对运动较活跃和体温较高的食物选择性高。尖吻蝮可凭借气味寻找到食物并完成进食,对死食的进食率较活食低。结论 (1)泽蛙和幼鼠是尖吻蝮幼蛇的理想开口饵料;(2)尖吻蝮捕食过程中,除依赖视觉、震感、颊窝红外热感等感知食物外,还可通过气味来识别食物。  相似文献   
164.
选取5份云南地方香型软米水稻种质资源和6份自育香型软米保持系按5×6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NCⅡ)配制成30个组合,采用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型,分析云南香型软米11个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云南香型软米多数农艺性状的遗传主要受加×加上位性效应、加性×环境效应、显性×环境效应的影响,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单株产量受基因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加×加上位性效应、加性×环境效应、显性×环境效应的影响;株高、有效穗的遗传率以普通狭义遗传率为主,其他性状的普通狭义遗传率和互作狭义遗传率均达极显著水平;产量构成性状之间存在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遗传相关,多数性状之间以加×加上位性、加性×环境和显性×环境互作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165.
为了提高玉米秸秆中木质素的降解率,从腐烂的树枝和土壤中筛选木质纤维素酶高产菌株,以秸秆为唯一C源富集培养后,采用PDA-愈创木酚法进行初筛,筛选出产木质素酶真菌5株,然后以玉米秸秆为主要C源进行固态发酵和复筛。结果表明:第5号菌株在发酵玉米秸秆5 d后,使木质素的降解率达到最高(34.95%),粗纤维的降解率达到20.00%,显著高于其他4种菌株(P<0.05),其羧甲基纤维素酶比酶活达到116.35 U/g;10 d后,其木质素酶比酶活达到最高(45.64 U/g)。  相似文献   
166.
象山港日本对虾增殖放流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日本对虾是中国近海重要的增殖品种,2010年象山港分两批次放流日本对虾苗种约1.67亿尾。通过对放流苗种存活状况、洄游分布、生长特性及回捕情况的跟踪调查,对象山港日本对虾的增殖效果做出初步评价。结果表明:(1)日本对虾放流苗种在8月中旬成为补充群体,集中于港区底部进行索饵育肥;9月中旬,第1、2批放流苗种的平均体长分别达到95.4 mm和71.4 mm,成活率分别约为0.79%和1.06%;10月上旬,随着港区水温降低,增殖苗种资源量锐减。(2)协方差分析表明:日本对虾增殖群体和自然群体的体长-体重关系存在显著性差异,增殖群体的体征状况明显优于自然群体。(3)日本对虾放流苗种在港区主要为桁杆拖虾和地笼网渔业所利用,在港区滞留期间,回捕率约为0.25%。总结发现:栖息地破坏及放流苗种的过早利用是制约象山港日本对虾增殖效果的重要因素,优化增殖策略、保护港区生态环境应是今后港区增殖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7.
双酚A对萼花臂尾轮虫毒性及生活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正和  赵宝坤  杨家新 《生态学报》2012,32(21):6828-6835
应用生态毒理学研究方法,研究了双酚A(BPA)对萼花臂尾轮虫毒性及生活史影响。结果表明:BPA对萼花臂尾轮虫24 h急性毒性LC50为13.76 mg/L,95%置信限为10.97-17.10 mg/L。生活史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0.25-4.0 mg/L的BPA对轮虫胚胎发育历时影响不显著;2.0-4.0 mg/L的BPA显著延迟了轮虫幼体发育时间;当BPA为0.5 mg/L时,轮虫净生殖率(R0)显著上升,但BPA浓度为2.0和4.0 mg/L时R0显著降低;4.0 mg/L的BPA显著缩短世代时间(T);BPA浓度为2.0、4.0 mg/L时,轮虫生命期望值(e0)显著下降;BPA浓度为1.0、2.0、4.0 mg/L时,轮虫内禀增长率(rm)显著下降;BPA浓度为0.5、1.0 mg/L时轮虫所产后代混交率(MR)显著增长。研究结果表明BPA对轮虫的生殖具有干扰作用,其中R0和MR受BPA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8.
研究一类具有HollingⅡ类功能反应且两种群均为非常数收获率的捕食系统,其中食饵种群具有非线性密度制约.利用微分方程定性与稳定性理论及分支理论,得到系统平衡点的性态及极限环存在与否的充分条件,利用Hopf分支理论得到存到多个极限环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169.
高效反硝化菌aHD7的筛分、脱氮特性及厌氧氨氧化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出一株高效反硝化菌aHD7,30℃静置培养3d,脱氮率可达91.7%,且反应过程中亚硝酸盐积累量较低,3d后亚硝酸盐氮浓度基本稳定在1.8mg.L-1.显微镜观察显示,菌株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大小为0.5 μm×(1.5~2.5) μm.通过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同源性分析,初步推断该菌株为门多萨假单胞菌(Pseudomonas mendocina).考察了碳源、C/N、氮初始浓度、pH等因素对菌株反硝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中低浓度硝酸盐(硝酸盐氮浓度≤276.95 mg.L-1),脱氮率接近100%,硝酸盐氮浓度高达553.59 mg·L-1时,脱氮率可达66.8%,且亚硝酸盐积累量甚微;最适碳源为乙醇;C/N为6~8和偏中性条件有利于反硝化反应.aHD7具有较强的厌氧氨氧化性,平均氨利用率达4.56 mg·L-1·d-1.  相似文献   
170.
应用紫外诱变技术对溶藻菌株NP23进行紫外诱变处理。经过粗筛后,从8株诱变株中选出2株对绿藻中小球藻和蓝藻中惠氏微囊藻的去除效果明显优于原始菌株的突变株NP23-1和NP23-4,其溶藻率(叶绿素a的去除率)比原始菌株提高30%-35%。连续6代测试,2株诱变菌株NP23-1和NP23-4溶藻率都很稳定,表明所得突变株是比原始菌株更优秀的溶藻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