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8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Leuconostoc spp. (LSland LI1) isolated from sauerkraut and idli batter was selected for dextran production. To enhance the yield of dextran, effects of various parameters such as sucrose concentration, pH, temperature, incubation and inoculum percentage were analyzed. The optimum sucrose concentration for the Leuconostoc spp. (LS1 and LI1) was found to be 15% and 25% respectively. Isolates produced maximum dextran after 20 h of incubation at 29℃ and the optimum pH was found between 8 and 8.5. The inoculum concentration of 7.5% was more favorable for the production of dextran by Leuconostoc spp. (LS1 and LI1). The growth kinetic parameters were studied and compared for the strains LS1 and LI1. Mass production of dextran was carried out using a stirred tank batch reactor. FTIR analysis was done to determine the functional groups of dextran, sephadex is prepared by cross linking dextran using epichlorohydrin and the functional groups are determined by FTIR analysis.  相似文献   
63.
作物光合、蒸腾与水分高效利用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54,自引:6,他引:48  
王会肖  刘昌明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0):1632-1636
通过田间试验,对作物光合、蒸腾、气孔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光合与蒸腾的非线性关系可以用抛物线方程表述,其中光合速率最高时的蒸腾速率为临界值,超出该值即为奢侈蒸腾,干旱处理的临界值较低,通过合适的调控措施,抑制奢侈蒸腾并不影响光合生产,综合分析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的关系,气孑L导度大于0.12mol·m-2·s-1,实施提高气孔阻力并抑制蒸腾的措施,既节约水分又促进光合作用,增加产量.光合速率基本上随光合有效辐射的增加而提高,并有光饱和点存在,水分条件影响叶片光合作用达到饱和的早晚,干旱处理的光饱和点远远低于湿润处理,强光需要水分充足相耦合,才能充分发挥光能利用率,蒸腾与辐射的线性关系十分显著。从光合有效辐射入手,在光合有效辐射大于1000μmol·m-2·s-1时实施措施,既可大大降低蒸腾,又可改善光合,节水增产效果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64.
外源脱落酸和赤霉素对红肉脐橙果肉糖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红肉脐橙幼果期和着色前分2次喷施不同浓度的外源ABA和GA3,研究其对红肉脐橙果肉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0mg.L-1ABA处理显著或极显著提高了果实成熟时的葡萄糖、果糖和总糖含量,50mg.L-1ABA处理极显著提高了果实蔗糖含量,而100mg.L-1ABA处理极显著降低了果实葡萄糖含量;中低浓度的GA3(10、50和250mg.L-1)极显著提高了果实蔗糖含量,10mg.L-1GA3处理对果实葡萄糖和果糖含量无明显影响,但极显著提高了果实总糖含量,50、250和500mg.L-1GA3处理极显著降低了果实葡萄糖、果糖和总糖含量.表明着色前较低浓度的外源ABA处理(10和50mg.L-1)可提高果实中一种或几种糖的含量,而较高浓度的GA3处理(250和500mg.L-1)则严重阻碍了果肉中糖的积累.  相似文献   
65.
66.
外植体龄和蔗糖浓度对黄瓜子叶产生毛状根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和平  李玲  潘瑞炽   《广西植物》2000,20(4):356-360
研究了外植体龄和蔗糖浓度对发根农杆菌 R160 1介导黄瓜子叶产生毛状根的影响。结果表明 :以 10 d龄子叶外植体产生毛状根的能力最强 ,外植体的毛状根诱导率为 88.89% ;2 0 d龄子叶外植体的毛状根诱导率比 10 d龄子叶外植体降低 52 .86% ;30 d龄子叶外植体感染发根农杆菌R160 1后不产生毛状根。感染发根农杆菌 R160 1的黄瓜子叶外植体在不加或加 1%蔗糖的 MS培养基上的毛状根诱导率极低 ,子叶外植体逐渐变黄 ,腐烂 ;而培养基中添加 2 % ,3%或 4 %的蔗糖可显著提高子叶外植体的毛状根诱导率。黄瓜毛状根能在无外源植物激素的 MS液体培养基中自主生长。冠瘿碱的高压纸电泳检测表明毛状根已被 Ri T- DNA转化  相似文献   
67.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和蔗糖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方法分离了假根羽藻(Bryopsis corticulans)的色素-蛋白复合物,并对其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PAGE分离得到7条色素-蛋白复合物带,分别是CPⅠa1、CPⅠa2、CPⅠ、LHCP1、LHCP2、CPa、LHCP3+3,和2条游离色素(free pigment,FP)FCa、FC。用改进的不连续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到五条带。区带Ⅰ是FP;区带Ⅱ主要是小分子量的PSⅡ捕光复合物LHCP3+3;区带Ⅲ以PSⅡ捕光复合物的聚集体LHCP1为主,区带Ⅱ和Ⅲ的吸收光谱中除了Chla外,还含有大量的Chlb和管藻黄素,是管藻黄素-Chla/b-蛋白质复合物;区带Ⅳ在PAGE中只显示一条带,光谱中有Chlb吸收肩峰,含有66和56kDa两种多肽,是较小的PSⅠ复合物CPⅠa。  相似文献   
68.
何英姿  魏远安  姚评佳  吕鸣群   《广西植物》2006,26(5):507-509
用2%浓度的蔗糖基聚合物处理妃子笑荔枝,研究其对荔枝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果期喷施蔗糖基聚合物可提高妃子笑荔枝座果率,提高SOD、CAT活性,降低POD活性,在植株的抗逆、抗病及防止果实落果方面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9.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NSC)是参与水稻能量代谢的主要物质和维持水稻生长发育及响应环境调控的重要因子.蔗糖作为水稻茎鞘NSC代谢中心物质,是水稻灌浆期叶片光合产物和花前茎鞘中储存的NSC向穗部转运的主要形式,是籽粒灌浆的主要同化物来源.理解水稻蔗糖分配、转运机理及栽...  相似文献   
70.
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在甜高粱糖分累积的关键时期寻找甜高粱和普通高粱组织间差异表达的相关基因,通过相关基因的功能注释及相关联的Pathway代谢通路分析,进一步筛选与糖分积累与代谢相关的基因,以利于为充分挖掘甜高粱的生物学潜能,改良高粱品种提高其茎杆的糖含量打下坚实基础。以甜高粱辽甜1号和粒用高粱新苏2号为材料,对甜高粱与粒用高粱在成熟期进行叶片转录组数据测序分析并比较,测序结果如下,共得到71.98 M条reads,总碱基数14.54 Gb。使用Cufflinks软件对reads进行组装,共发掘出1 562个新基因。通过差异表达筛选出3 115个差异基因,其中1 499个上调,1 616个下调。对差异基因进行GO、COG分类和KEGG代谢途径富集性分析,将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归类于包括淀粉与蔗糖代谢途径在内的94个代谢途径,从淀粉与蔗糖代谢通路(Pathway ID:Ko00500)中取β-呋喃果糖苷酶、蔗糖合成酶、果糖激酶的5个差异基因分别为Sb06g031910、Sb06g023760、Sb01g035890、Sb01g033060和Sb10g0082805进行实时荧光定量分析,发现这些基因在不同生育时期的表达与其对应酶类的活性有紧密的联系,推测这些基因在甜高粱叶片的蔗糖合成及积累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