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6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2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521.
首次尝试将钠氏法应用于毕赤酵母高密度发酵中,并与靛酚蓝检测法进行了比较,证实钠氏法在0~10 mg/L的范围内,相关性好(r2=0.996 5),精确度(RSD=2.14%~5.32%)和精密度(Prec ision=97%~105%)高,更适合于毕赤酵母发酵中氨态氮含量的检测。并对其检测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检测波长为400 nm,最佳的显色反应为10 min。该方法用于毕赤酵母高密度发酵表达重组人血清白蛋白胸腺肽的结果表明,在发酵液氨基氮含量低于1.5 mg/kg,重组目的蛋白的表达出现了明显的降解,改善并控制发酵液中氨态氮的含量后,可以明显控制目的蛋白的降解,提高产品的产率。结果证实该方法用于发酵液中氨态氮的检测时,准确可靠,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522.
孟胜男  赫甡  刘阳 《微生物学杂志》2003,23(3):58-58,65
考察了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白介素 Ⅱ (IL 2 )活性的变化情况。应用噻唑蓝比色法检测外周血IL 2的活性。结果显示 ,实验组 (4 9例 )IL 2的活性为 31.3± 0 .5 4 ,对照组 (4 2例 )的IL 2的活性为 6 4 .4± 0 .16。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患者外周血中的IL 2与正常人比较活性降低 ,存在显著性差异(P <0 .0 1)。  相似文献   
523.
苦槛蓝(Myoporumbontioi-des)为苦槛蓝科常绿灌木,茎直立,高1—2米,多分枝;叶互生,稍肉质,倒披针状椭圆形至矩圆形;花腋生,漏斗状钟形,白而具紫斑,美丽;核果卵球形。该种枝繁叶茂,树形优美,连片生长,形成优势群落,远看略似夹竹桃,所以有的群众称它为“海生夹竹桃”。苦槛蓝属植物约有30种,我国只有苦槛蓝1种,产于广西、广东、海南、香港、福建、浙江(洞头)、台湾等地沿海地区,日本也有。根据我们近来在福建的泉州、厦门、莆田沿海地区的调查,该种原有的大面积天然群落由于兴建开发区或筑海堤而几乎破坏殆尽…  相似文献   
524.
蓝桉6×6全双列交配生长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蓝桉 6× 6完全双列交配的子代测定林为试验材料 ,对树高、胸径、材积、枝下高、冠幅、弯曲度和枝径比 7个性状的遗传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这些性状主要受一般配合力 (GCA)、特殊配合力 (SCA)和特殊正反交效应(SRE)的控制 ,母本效应 (FEM)对弯曲度有较小作用 ,而父本效应 (MAL)对所有性状影响甚微。有 3个亲本对改良数量性状或树干品质有显著的作用 ,有 8个组合对提高数量性状遗传增益的贡献极显著或显著。蓝桉的数量性状既有自交衰退 ,也有自交优势。对蓝桉育种的策略和方法也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25.
通过对蓝猪耳(Torenia fournieri)活体胚囊的研究,发现中央细胞和初生胚乳细胞中的微丝骨架在细胞核迁移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授粉前,微丝在中央细胞的周质位置呈现短束状随机分布.开花两天后,它们组装成截然不同的微丝网络,在这个阶段,次生核位于中央细胞中央位置并与短束状的微丝列阵相联系.在授粉发生后不久,分布在珠孔端的微丝发生片断化,此时次生核与卵器相邻.受精后,初生胚乳细胞核从卵细胞处移开, 在初生胚乳细胞中微丝又重组形成清晰的网络结构.用latrunculin A (LAT-A)和细胞松弛素B(cytochalasin B,CB)破坏微丝骨架,得到的试验结果说明,微丝参与了中央细胞中的细胞核迁移运动.数据也表明,在受精过程中,微丝骨架的动力学特性在中央细胞和初生胚乳细胞的胞质重组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26.
蓝喉蜂虎的捕食行为与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有分布的7种蜂虎科鸟类中,蓝喉蜂虎(Merops viridis)分布范围最广,但相关野外研究还比较少。2011~2016年,我们以江西省吉安市郊区的一个蓝喉蜂虎种群为研究对象,在观察野外捕食行为的基础上,记录了其食物种类,研究了该鸟的食性。蓝喉蜂虎的食物主要是蜂类、蝶类和蜻蜓类昆虫,其被捕食频次的百分比分别为26.0%、26.3%和38.3%。其中,繁殖前期以蜂类居多,繁殖后期以蜻蜓类居多,数量比例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昆虫生活史差异造成的。网络图片资料佐证了其食物种类主要为以上3类昆虫。在吞食食物前,蓝喉蜂虎会对不同类群的昆虫进行不同时长和不同方式的处理。此外,野外研究发现,产卵期蓝喉蜂虎巢室中散布着可能被吞食过带有食物残渣的小型贝类碎片。通过实验筛选营巢河滩地的沙土,发现这些贝壳碎片是外来。这表明,蓝喉蜂虎可能通过取食小型贝类贝壳,在产卵期获取短期额外的钙质补偿。蓝喉蜂虎在其分布区内属不常见鸟类,但其捕食的主要昆虫类群在我国南方比较常见,这说明食物不是限制该鸟分布的原因。蓝喉蜂虎是一个极具观赏价值的美丽小鸟,当前亟需深入研究,为该鸟的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27.
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 通过分子筛层析、Tricine-SDS-PAGE、Western-blotting、凝集实验、抑菌实验和Edman N端测序等方法探索血蓝蛋白酶解多肽的凝集和抑菌活性。结果发现, 血蓝蛋白经胰蛋白酶酶解后可产生分子量约为6—70 kD的7条多肽, 该酶解混合物对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具有显著的凝集活性, 与未酶解的血蓝蛋白相比, 其凝集活性可提高4—16倍。在此基础之上, 进一步分离纯化该7条多肽, 发现多肽-3对副溶血弧菌表现出较强的抑菌活性, 且具有较好的浓度依赖性。在浓度为75 μg/mL时, 其抑菌率为(93.76±1.60)%, 与阴性对照组相比, 存在极显著性差异 (P<0.01)。进一步研究显示该多肽位于血蓝蛋白N端α-螺旋区域。由此推测, 凡纳滨对虾血蓝蛋白在体外经胰蛋白酶酶解后可产生具有凝集、抑菌等免疫活性的多肽, 这对研究血蓝蛋白的降解机制及其在先天免疫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28.
中国东北川续断科两个新变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淑珍  曹伟 《植物研究》2005,25(2):135-135
发表了东北产川续断科蓝盆花属两个新变型,即白花窄叶蓝盆花(Scabiosa comosa Fisch. ex Roem. et Schult. f. albiflora S. H. Liet S. Z. Liu)和白花华北蓝盆花(S. tschiliensis Grun. f. albiflora S. H. Liet S. Z. Liu).两个变型与原变型的主要区别为花为白色。  相似文献   
529.
甲壳动物抗微生物肽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甲壳动物养殖在全世界水产养殖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由细菌、病毒等引起的病害往往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甲壳动物的病害防治,至今仍是水产界面临的难题之一。    相似文献   
530.
中枢神经系统铁代谢与帕金森病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帕金森病病人黑质内铁含量增高,铁参与自由工的生成导致神经细胞死亡,因此脑内铁含量增高被认为参与了帕金森病的发病。但是黑质内铁异常增高的原因不清,因此对于脑内铁代谢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脑内铁的摄取及铁代谢相关蛋白即铁蛋白、乳铁蛋白、铜蓝蛋白与帕金森病的关系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