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88篇 |
免费 | 71篇 |
国内免费 | 468篇 |
专业分类
132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37篇 |
2022年 | 47篇 |
2021年 | 56篇 |
2020年 | 40篇 |
2019年 | 32篇 |
2018年 | 42篇 |
2017年 | 30篇 |
2016年 | 44篇 |
2015年 | 46篇 |
2014年 | 63篇 |
2013年 | 58篇 |
2012年 | 53篇 |
2011年 | 53篇 |
2010年 | 52篇 |
2009年 | 49篇 |
2008年 | 75篇 |
2007年 | 46篇 |
2006年 | 41篇 |
2005年 | 46篇 |
2004年 | 33篇 |
2003年 | 54篇 |
2002年 | 40篇 |
2001年 | 42篇 |
2000年 | 34篇 |
1999年 | 30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16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19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59年 | 2篇 |
195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天然抗凝血酶多肽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凝血过程与血栓性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人们从多种途径出发去寻找抗凝血药物,其中从天然吸血动物体内提取抗凝血物质并克隆其基因进行人工表达是一重要的方法。本文对业已发现的13种天然抗凝血酶抑制剂、凝血酶的结构及其与抑制剂的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和天然抗凝血酶抑制剂的应用前景进行了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102.
The abstraction of complex biological lightweight structure features into a producible technical component is a funda- mental step within the transfer of design principles from nature to technical lightweight solutions. A major obstacle for the transfer of natural lightweight structures to technical solutions is their peculiar geometry. Since natural lightweight structures possess irregularities and often have extremely complex forms due to elaborate growth processes, it is usually necessary to simplify their design principles. This step of simplification/abstraction has been used in different biomimetic methods, but so far, it has an arbitrary component, i.e. it crucially depends on the competence of the person who executes the abstraction. This paper describes a new method for abstraction and specialization of natural micro structures for technical lightweight compo- nents. The new method generates stable lightweight design principles by using topology optimization within a design space of preselected biological archetypes such as diatoms or radiolarian. The resulting solutions are adapted to the technical load cases and production processes, can be created in a large variety, and may be further optimized e.g. by using parametric optimization. 相似文献
103.
长白山主要野生天然食用色素植物资源的调查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繇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3,22(4):27-29
重点介绍了长白山主要野生天然食用色素植物的种类、分布、生境、储量、用途等,计对目前利用的现状和将来的开发提出了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04.
川西亚高山针阔混交林乔木层生物量、生产力随海拔梯度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川西亚高山针阔混交林是该地区云冷杉暗针叶林大规模采伐后自然恢复形成的主要次生林类型之一,是由采伐迹地向顶极暗针叶林演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采用样地调查与异速生长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川西亚高山林区4个海拔梯度(A:2900—3050m;B:3150—3300m;C:3300—3450m;D:3450—3550m)40a生针阔混交林的生物量与生产力变化。结果表明,林分乔木层生物量、生产力随海拔上升而不断下降,分别由A梯度的157.07t/hm2、3.43t·hm-·2a-1下降到D梯度的54.65t/hm2、1.36t·hm-·2a-1,气温的海拔间差异以及林分密度的递减是影响林分生物量、生产力变化的主要原因;阔叶类树种单株平均生物量、生产力随海拔升高而显著下降,由A梯度的200.55kg、4.96kg/a下降到D梯度的47.86kg、1.19kg/a;而针叶类树种单株平均生物量、生产力则逐渐上升,由A梯度的51.57kg、1.28kg/a上升到D梯度的73.88kg、1.84kg/a,但未达显著水平,阔、针叶类树种生物量、生产力变化分异是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和林分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相关分析显示,该地区阔叶类树种对海拔梯度的响应比针叶树种更为敏感和显著。 相似文献
105.
张新时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4,(3):289-290
<正>青藏高原北部的羌塘和可可西里地区,面积约50万km2,平均海拔高度在5000 m以上,气候寒冷、生长期短暂、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低,其净第一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低于1吨干物质年?1公顷?1,基本上不适于发展常规的农、林、牧业,也不宜于人类定居生活.然而,可以与其对比的,却是在亚非大陆远西部的中非稀树草原,那里与青藏高原具有大致相当的纬度,处在亚热带,只是位于 相似文献
106.
107.
《植物生态学报》2018,42(7):752
为了明确我国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种子与果实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 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36个天然种群枫香树的10个种子与果实的表型性状在种群间和种群内表型变异和地理变异模式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 枫香树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57.55%, 种群间的变异是其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 种子和果实表型性状的变异丰富, 变异幅度为10.05%-24.31%, 平均变异系数为15.83%; 不同种群间变异差别明显, 安福种群平均变异系数最大(16.73%), 建阳种群平均变异系数最小(11.48%)。枫香树多数种子与果实表型性状在地理变化上是随机的, 地理相近种群在表型上没有显著相关性。地理气候因子中1月平均气温、海拔和纬度对种子与果实性状起主要的影响。种子与果实性状与海拔相关分析表明, 枫香树种子长宽比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小, 种子长宽比可以推测种群所在的海拔高度。探讨枫香树种群表型多样性, 可为野生优异种质的收集、多目标品种选育等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8.
天然植物食用色素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限制人工合成食用色素 ,推广使用天然食用色素已势在必行。本文综述了我国天然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和天然食用色素的生产方法 ,并论述了实际开发利用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09.
蒙古栎伴生种及邻体物种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点样地法对四个地点蒙古栎树种的邻体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调查样点数的增加,蒙古栎邻体的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 -Wiener(H′)物种多样性指数逐渐增加,最后趋于一固定值。用物种共同出现百分率测定了蒙古栎与其伴生种的种间联结值(PC值),并引入LS值来测定单株蒙古栎相邻物种的平均个体数目,结果发现,不同地点蒙古栎邻体多样性不同,其相邻乔木和灌木种类也有较大差异,联结系数各有高低,比较PC值的大小,得出了蒙古栎的主要伴生乔木和主要伴生灌木物种(结构和组成)。物种(乔木和灌木)与蒙古栎伴生的原因主要是相似的环境需求和互惠互利,说明蒙古栎处在不同的群落演替阶段。 相似文献
110.
化学生态学在海洋污损生物防除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海洋环境中,许多海洋生物都能产生对环境无危害的、具有防污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以保护自身的洁净,利于自身的生存.用化学生态学的方法从海洋生物中提取天然防除物质成为近年来解决海洋污损生物问题的新思路,其目标是寻找高效无毒的防污材料取代原有的对海洋环境有严重危害的化学合成防污材料.虽然目前对提取生物的次生代谢产物的防污机理还所知甚少,但不少从海洋生物中获得的天然产物已显示出良好的防污活性.要解决污损生物防污问题,还需对天然产物的作用机制、生态学效应、天然产物与涂料的结合、控制和释放及野外实验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