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8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5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9篇
  198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41.
本文从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银杏叶、茎、根部组织中分离得到20株银杏内共生真菌,经过发酵复筛有5株的产黄酮能力超过5μg/m L。实验对菌株的最佳发酵产黄酮条件进行了优化,优化条件为:3%葡萄糖、0.5%蛋白胨、0.4%酵母膏、0.3%KH2PO4、0.01%Mg SO4·7H2O;起始p H值7.0、最适发酵温度28℃、摇床转速为140 r/min、装液量125 m L/250 m L。在此条件下,该系列菌株在发酵7 d左右产黄酮量可达6.4μg/m L。  相似文献   
42.
以不同生境的五柱绞股蓝为材料,对4个不同来源的五柱绞股蓝的叶片性状、裂叶数进行了统计,并以芦丁为对照品,采用分光光度法对4个居群五柱绞股蓝的总黄酮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五柱绞股蓝的叶型变异较大,其复叶具有3-9裂叶型类型,以7裂叶型和5裂叶型为主。相关性统计显示,野生型五柱绞股蓝黄酮含量高,与7裂叶型极显著相关,家种型五柱绞股蓝黄酮含量低,与叶型无关,环境因子可能是影响其黄酮含量的主要因子。在引种时,7裂叶型的五柱绞股蓝可作为优选资源引用。  相似文献   
43.
为研究荷叶黄酮对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0.25 mg/m L的荷叶黄酮添加至培养基培养保加利亚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 A105)、动物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B211),并提取细胞裂解液,依次从自由基清除能力、抗脂质过氧化能力及抗氧化物质活性三方面评估其抗氧化能力。结果显示,0.25mg/m L的荷叶黄酮提高了动物双歧杆菌(54.9%)及保加利亚乳杆菌(14.8%)对O-·2清除能力;其对保加利亚乳杆菌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稍有提升,对动物双歧杆菌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稍有抑制;其对保加利亚乳杆菌抗脂质过氧化能力提升率达658%,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同时发现:经添加0.25 mg/m L的荷叶黄酮至培养基后,动物双歧杆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及谷胱甘肽(GSH)活力得到显著的提高。结果表明,荷叶黄酮的添加对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和动物双歧杆菌的抗氧化活性具有促进作用,且对保加利亚乳酸杆菌抗脂质过氧化能力具有明显的协同促进作用,可能与其胞内SOD酶活及GSH活力得到的显著的提升有关,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4.
从玉米须60%乙醇提取液中分离得到了14个化合物,经波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柯伊利素-7-O-β-D-葡萄糖苷(1)、柯伊利素-6-C-β-波伊文糖-7-O-β-葡萄糖苷(2)、柯伊利素-6-C-β-波伊文糖苷(3)、L-鼠李糖(4)、豆甾-4-烯-3β,6β-二醇(5)、7α-羟基谷甾醇(6)、7β-羟基谷甾醇(7)、胡萝卜苷棕榈酸酯(8)、大豆脑苷I(9)、7α-羟基谷甾醇-3-O-β-D-葡萄糖苷(10)、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11)、棕榈酸(12)、胡萝卜苷(13)和β-谷甾醇(14),其中化合物1、4和7~12为首次从玉米须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5.
以罗布麻愈伤组织粉末为材,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曲面法对罗布麻愈伤组织中黄酮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响应曲面分析结果表明,提取试剂和提取温度对提取的黄酮含量存在显著影响。通过响应曲面分析得到罗布麻愈伤组织中黄酮提取的最佳条件为:提取试剂为70%甲醇,物料比1∶40,提取时间为4 h,提取温度为70℃。培养并比较了30种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与配比诱导100 d生长的愈伤组织中黄酮的含量,结果得出MB+KT(1.0 mg/L)+NAA(0.2 mg/L)上培养约100 d的愈伤组织中黄酮含量最高,为73.90mg/g。测定愈伤组织培养30 d内黄酮的积累动态,探明从培养的愈伤组织提取黄酮的最佳时段。通过优化提取工艺和筛选最佳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与配比,运用组织培养技术提高了罗布麻愈伤组织中黄酮含量。  相似文献   
46.
目的:研究长期抑制酪氨酸激酶活性对胰岛β细胞中电压依赖性钙通道的影响,探讨酪氨酸激酶在胰岛β细胞中的作用.方法:原代培养小鼠胰岛和胰岛β细胞,经0.1 mmol/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木黄酮处理12 h后,运用全细胞电流记录的方法观察电压依赖性钙电流以及动作电位的改变,RT-PCR方法观察电压依赖性钙通道α1亚单位的表达改变.结果:木黄酮处理12 h后,小鼠胰岛β细胞的电压依赖性钙电流明显减小(13.83±1.515pA/pFvs 7.012±1.502 pA/pF,P<0.01,n=6),动作电位幅度明显减弱(38.50±7.46 mV vs 15.95±4.39 mV,P<0.01,n=6).木黄酮处理12 h后,小鼠胰岛中电压依赖性钙通道的α1亚单位的表达明显减少,降低为对照组的0.792±0.078(P<0.01,n=5).结论:木黄酮处理可以抑制小鼠胰岛β细胞中电压依赖性钙通道的表达和电流,提示长期抑制酪氨酸激酶活性在胰岛β细胞功能损害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7.
本文试图从生理生化的角度对假苍耳(Iva xanthifolia)生活史进程中可溶性糖类、赤霉素、单宁以及黄酮的变化进行探讨。通过对假苍耳在生长发育期间几种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结果表明, 在假苍耳生活史进程的不同阶段, 其体内各种代谢产物的含量基本都在种子或芽阶段具有最高含量。此外, 不同发育阶段可溶性还原糖含量的变化规律相似: 芽>花序>苗>成株>种子。除在花序和苗阶段没有测到海藻糖, 其他各阶段海藻糖的含量变化如下: 芽>成株>种子。另外, 只有在种子阶段检测到棉子糖, 其含量为15.43 mg.g-1。赤霉素含量的变化规律如下: 种子>芽≈苗≈花序>成株。单宁含量的变化趋势: 种子>成株>苗>芽>花序。黄酮含量的变化趋势: 种子>芽>成株≈花序>苗。值得注意的是, 当单宁/黄酮的比值接近1时, 植物体内需要的单宁和黄酮的含量则相对较低; 相反, 当单宁/黄酮的比值接近0时, 植物体内需要的单宁和黄酮的含量则较高。  相似文献   
48.
艾纳香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艾纳香(Blumea balsamiferaDC.)的地上部分中分离得到13个黄酮类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5,7-二羟基-3,3′,4′-三甲氧基黄酮(1),3,5,3′,4′-四羟基-7-甲氧基黄酮(2),4,2′,4′-三羟基双氢查尔酮(3),儿茶素(4),阿亚黄素(5),davidioside(6),二氢槲皮素-7,4′-二甲醚(7),艾纳香素(8),二氢槲皮素-4′-甲醚(9),3,5,3′-三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10),5,7,3′,5′-四羟基二氢黄酮(11),木犀草素(12),槲皮素(13)。其中化合物1和3~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9.
为寻找一种生产周期短、分离效果好、易操作的纯化黄酮的方法,本研究利用黄酮与金属能形成络合物的性质,从反应体系溶剂、金属盐、解络合剂的添加量优化了络合法纯化银杏黄酮的工艺。结果表明,pH值对络合反应的发生及最终产品的性质具有很重要的影响。金属络合纯化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以100 mL甲醇为溶剂,黄酮浓度为2.4 mg/mL,0.20 g硫酸锌为络合剂,反应溶液pH值为9.50,0.2 g EDTA为解络合剂,可以使银杏提取物中黄酮含量由24%提高到55%,得率为58%。  相似文献   
50.
菊花不同花色品种中花青素苷代谢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和多级质谱联用技术(HPLC-ESI-MSn),分析菊花(Chrysanthemum×morifolium)白色、粉色、红色、紫色、红紫色和墨色6个色系共计82个品种中花青素苷合成过程的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发现从白色、粉色、红色、紫色、红紫色到墨色花青素苷含量快速增加,分别为4.68、111.60、366.89、543.56、1220.36和2674.95μg·g-1,不同色系间花青素苷的含量差异显著(P〈0.01),花青素苷含量越高花色越深;墨色菊花品种中总类黄酮含量显著高于其它花色品种(P〈0.01),其它不同色系间总类黄酮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菊花花色变深,从柚皮素分支到圣草酚的代谢流,以及从圣草酚分支到矢车菊素苷的代谢流比例增加。花青素苷成分分析发现:菊花中只含有矢车菊素苷类化合物。根据花青素苷代谢成分分析结果绘制了菊花中花青素苷代谢路径图,即在菊花类黄酮代谢途径中只存在矢车菊素苷代谢分支途径;菊花不同色系在柚皮素和圣草酚2个关键代谢分支点上向不同方向代谢流的分配比例不同,造成花青素苷产物含量不同,导致不同花色。以上研究结果为菊花花色改良的分子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