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42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71.
为了解香樟(Cinnammum camphora)凋落叶对作物的生长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施用不同添加量的香樟凋落叶,对3种作物莴笋(Lactuca sativa)、茄子(Solanum melongena)和小白菜(Brassica chinensis)的形态指标、生理指标和土壤微生物量C、N...  相似文献   
672.
采伐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伐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和固碳能力有重要的影响,且影响的程度因采伐强度和方式不同而有巨大差异。以长白山地区原始阔叶红松林在不同采伐方式、采伐强度干扰后形成的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07至2009年建立的11块1 hm2永久样地中植被层、凋落物层和土壤层碳密度在采伐前后变化特征的分析,研究了采伐强度与恢复时间对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短期内,采伐导致了植被层和土壤表层(0—20cm)碳密度值的减少,其中植被碳密度与采伐强度有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y=-0.9x+91.17,R2=0.626,P<0.01),而后,随着植被的恢复,生态系统碳密度增加,其中植被、土壤层碳密度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根据植被碳密度与恢复时间之间的相关关系,确定以生态系统恢复、木材生产与固碳三者兼顾的合适采伐强度为30%,轮伐期为45a。  相似文献   
673.
栲树冠层光合生理特性的空间异质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森林冠层在能量传输、光合有效辐射和微气象等方面的差异可导致冠层光合生产力空间分布的变化.叶片光合生理特性在空间上的差异对精确估算森林冠层的初级生产力十分重要.本文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种---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为对象,研究叶片光合生理特性在冠层空间上的变化.结果表明:1)在垂直方向上,冠层北向叶的饱和光合速率(Amax)、光饱和点(LSP)和CO2羧化效率(CCE)均表现为上部>中部>底部,且依次平均降低19.4%、18.1%和37.1%;光补偿点(LCP)、光下暗呼吸(Rd)以及冠层南向叶的饱和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和CO2羧化效率均表现为上部>底部>中部,上部比中部和底部高出12.3%~71.4%;表观量子效率(AQY)表现为底部>上部>中部,底部分别是顶部和中部叶的1.2和1.3倍;2)在水平方向上,冠层上部和底部南向叶的饱和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和CO2羧化效率比北向叶高0.9%~31.5%;冠层中部北向叶的饱和光合速率等6个参数比南向叶高9.6%~63.2%.因此,在冠层水平上模拟和估算植物生产力时,必须考虑冠层光合生理特性的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674.
白星花金龟捕食落叶松毛虫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丽清 《昆虫知识》2004,41(2):189-189
白星花金龟Potosia brevitarsis Lewis属鞘翅目金龟甲科的一种杂食性昆虫。近年来作者在对落叶松毛虫的调查中发现,白星花金龟对该害虫种群数量的调控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675.
李巧玲  曾辉 《生态学报》2017,37(7):2342-2351
凋落叶分解是控制森林湿地物质循环的重要生态过程,是全球C、N等元素循环的重要一部分。以美国南卡罗来纳州10种典型植物的凋落叶为研究对象,通过2a的分解实验测定分解阶段凋落叶的生物量残留率、分解速率常数k和C、N残留百分比,探讨初始凋落叶化学性质对分解速率常数k的影响。结果表明:(1)十种凋落叶生物量在两年内降解至初始的14.5%—66.2%,种间差异可达4倍以上;分解速率常数k在0.26—1.64a~(-1)之间,针叶分解速率阔叶分解速率;(2)分解速率常数k与初始凋落叶酸溶性组分(AS)极显著正相关(P0.001),与初始C含量、酸不溶组分(AIF)和AIF/N比均显著负相关(P0.05);(3)凋落叶C残留百分比持续下降至10.2%—66.1%,而N残留百分比因物种与分解阶段不同呈现不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森林湿地中凋落叶初始C组分差异是其分解速率的种间极大差异的主要原因,评估森林湿地的C、N循环应充分考虑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676.
小兴安岭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种子雨的时空动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双  金光泽 《生态学报》2008,28(11):5731-5740
研究种子散布的时空动态对于揭示群落更新机制和植被斑块分布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于2005~2007年在凉水自然保护区的9hm^2阔叶红松林永久样地的中心地带(150m&#215;150m),设置287~319个种子接收器(面积为0.5m^2,网口位于离地面1m处),定期收集并鉴定其中的种子。结果表明:(1)乔木树种的种子雨强度在不同的年份间存在差异,由2005年到2007年逐年递减(分别为(864.2&#177;1084.3)粒&#183;m^-2、(300.9&#177;349.4)粒&#183;m^-2和(144.8&#177;195.5)粒&#183;m^-2)。11个树种均表现出了年际间的差异,一些树种如水曲柳、糠椴、白桦、红皮云杉、冷杉在某一年份结实量很小或几乎不结实,而红松受人为干扰较大。(2)种子散布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从5月份到11月份均收集到了各树种的种子,且种子雨在10月达到高峰,11月中旬基本结束,但不同的树种的时间变化形式不同。高峰期,种子雨以完整种子为主;而在这之前的种子雨主要以未成熟种子为主。(3)种子雨的构成在各年份间保持稳定。(4)变异函数分析表明,在不同的年份种子雨空间异质性不同,而空间异质性与种子雨强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77.
4种阔叶树种叶中氮和磷的季节动态及其转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薛立  徐燕  吴敏  李燕 《生态学报》2005,25(3):520-526
从叶完全展开到生长季结束 ,对常绿阔叶树种日本米槠 (Castanopsis cuspidata(Thunb.) Schottky)和具柄冬青 (Ilexpedunculosa Miq)及落叶阔叶树种栎 (Quercus serrata Murr.)和栓皮栎 (Quercus variabilis Blume)叶片的 N和 P浓度、含量和养分转移进行了测定 .在生长期中日本米槠新叶的 N浓度在 5月为 36 .6 g/ kg,然后降到 15 .5和 17.5 g/ kg之间 ,其老叶的N浓度波动于 10 .4和 13.1g/ kg的范围内 ,而具柄冬青新叶的 N浓度从 2 7.3下降到 16 .0 g/ kg,接着上升到 18.3g/ kg,其老叶的 N浓度在 12 .0到 15 .5 g/ kg的范围内。栎和栓皮栎的叶 N浓度分别从 2 8.8下降到 18.1g/ kg和从 2 8.5下降到17.5 g/ kg。日本米槠新叶的 N含量从 1.5 4下降到 1.35 g/ m2 ,接着上升到 1.5 0 g/ m2 ,其老叶 N含量从 1.36下降到1.0 0 g/ m2 ,接着上升到 1.2 1g/ m2 ,而具柄冬青新叶的 N含量从 2 .2 5下降到 1.6 0 g/ m2 ,接着上升到 2 .2 0 g/ m2 ,其老叶的 N含量从 2 .13下降到 1.6 5 g/ m2。栎和栓皮栎的叶 N含量分别从 2 .10下降到 1.2 8g/ m2和从 2 .95下降到 2 .13g/ m2。日本米槠新叶的 P浓度由 3.39g/ kg降到 1.12和 1.15 g/ kg之间 ,其老叶的 P浓度变化于 0 .6 6和 0 .88g/ kg的范围内 ,而具柄冬青新叶的  相似文献   
678.
高山草原狭翅雏蝗的生物学特性及种群空间分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刘长仲  王刚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0):1729-1731
在甘肃省夏河县甘加高山草原,对狭翅雏蝗的发生期、食量、空间格局及动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虫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翌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开始孵化出土,6月中旬至下旬为孵化出土盛期,蝗蝻多数为4龄,少数(约23%)为5龄,整个蝗蝻期为70.45±15.76d,成虫寿命42.36±13.46d;取食量随龄期增大而增大,蝗蝻期平均食量为368.3mg,成虫期平均食量为743.8mg,狭翅雏蝗在前期低龄蝗蝻阶段为聚集分布,高龄蝗蝻及成虫阶段以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为主。  相似文献   
679.
运用Granier 热扩散式探针法,于2010年干湿季对鼎湖山自然保护区针阔混交林4种优势树种马尾松、锥栗、木荷和广东润楠的树干液流密度进行连续监测,并同步观测气温、相对湿度和光合有效辐射等环境因子的变化,研究其树干液流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 在干湿季,4种优势树种的树干液流速率日变化均呈“昼高夜低”的典型单峰曲线,阔叶树锥栗、木荷和广东润楠的平均液流速率和峰值以及日液流量均显著大于针叶树马尾松;马尾松、锥栗、木荷和广东润楠的最大树干液流密度分别为29.48、38.54、51.67、58.32 g H2O·m-2·s-1.优势树种树干液流速率的变化与环境因子的昼夜变化存在时滞;液流速率变化与光合有效辐射、水汽压亏缺和气温等环境因子的变化呈显著正相关,其中湿季以光合有效辐射为主导因子,干季以气温为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680.
三种乔木落叶分解过程中跳虫群落结构的演替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柯欣  赵立军  尹文英 《昆虫学报》2001,44(2):221-226
1993到1995年,用落叶袋法研究跳虫群落在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麻栎Quercus acutissima 3种乔木落叶分解过程中的演替变化。青冈落叶分解经淋洗、养分固定和养分活化3个阶段,马尾松和麻栎没有出现阶段性变化。青冈落叶中跳虫个体数和多样性指数均高于马尾松和麻栎落叶中的相应值。跳虫在落叶分解过程中的集聚型分为3组:A组为落叶分解前期集聚的种类,B组为后期的种类,C组为中期或全过程的种类。3种乔木在A组中共有的种类为鳞Tomocerus sp.、等节Isotoma sp. 和杭州刺齿Homidia hangzhouensis;B组共有种类为八眼符Folsomia octoculata、拟裸长角Pseudosinella sp. 和类符Folsomina onychiurina;C组没有共有种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