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9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149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41.
趣话苍蝇     
章小兵 《昆虫知识》1998,35(2):106-107
苍蝇为四害之首,没有一个人不厌恶它。就是翻开典籍,亦有类似的记载。如《辞源》中对苍蝇的诠释:“蝇,虫名。孵卵于腐物上,孵化为蛆。成虫传染疾病。种类很多,通称苍蝇。诗《小雅·青蝇》‘营营青蝇,止于樊’。《笺》‘蝇之为虫,河白使黑,汗黑使白,喻佞人变乱善恶也’。”这样的评价和诠释似乎在人们的眼中再恰当、公正木过了。但早在400年前明朝时,大医学家李时珍却对苍蛆慧眼独具,他在其毕生的代表作《本草纲目》中对苍蝇这样评价道:“蝇,处处有之,夏出冬蛰,喜暖恶寒,苍者声雄壮,负金者声清括,青者粪能赃物,巨者首如…  相似文献   
42.
《菌物研究》2015,(1):28
<正>《经济动物学报》是吉林农业大学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毛皮动物、药用动物、野生动物和具有特殊经济价值动物的组织解剖、遗传育种、生理生化、良种繁育、饲养管理、疾病防治、饲料与营养、产品与副产品加工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论文、研究简报、文献综述等。其宗旨主要是反映经济动物学科最新科研成果与发展动向,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注重理论指导生产实践,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我国经济动物养殖业现代化服务。  相似文献   
43.
The linkage maps of Dendrobium species based on RAPD and SRAP marker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Dendrobium plants are used commonly as tonic herbs and health food in many Asian countries,especially in China.Here we report the genetic map construction of two Dendrobium species with a double pseudo-testcross strategy using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and 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 (SRAP) markers.A F1 mapping population of 90 individuals was developed from a cross between D.officinale and D.hercoglossum.A total of 307 markers,including 209 RAPD and 98 SRAP,were identified and used for genetic linkage group (LG) analysis.The D.officinale linkage map consisted of 11 major linkage groups and 3 doublets,which covered 629.4 cM by a total of 62 markers with an average locus distance of 11.2 cM between two adjacent markers.The D.hercoglossum linkage map contained 112 markers mapped on 15 major and 4 minor linkage groups,spanning a total length of 1,304.6 cM with an average distance of 11.6 cM between two adjacent markers.The maps constructed in this study covered 92.7% and 82.7% of the D.hercoglossum and D.officinale genomes respectively,providing an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mapping of horticultural and medicinal traits and for the application of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in Dendrobium breeding program.  相似文献   
44.
磷是调控类原球茎细胞生长和多糖积累的有效因素。为了获得较高的多糖产量,根据霍山石斛类原球茎生长和多糖积累的动力学特性,提出了二步培养方式,采用了补料策略,研究了其培养过程的动力学特性,并建立了相关模型。结果表明,采用二步法培养,生物量从28·7gDW/L提高到44·2gDW/L,多糖产量从1·86g/L提高到5·22g/L,多糖含量从6·4%提高到11·9%。建立的模型基本反映了类原球茎生长和多糖积累的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45.
中国药用真菌概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药用真菌是具有保健和治疗疾病作用的一类真菌,我国药用真菌资源丰富,而且是利用真菌治病最早的国家,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药用真菌将在医学领域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具有很大的开发潜能。介绍了我国现阶段报道有药用价值的主要种类,概述了药用真菌的主要化学成分以及生物功效,并展望今后我国药用真菌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46.
调查和统计了粤北地区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药用真菌种类。结果发现有75种药用真菌具有抗肿瘤作用,为合理开发利用该地区的药用真菌资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7.
报春石斛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植物名称报春石斛(Dendrobium primulinum Lindl)。2材料类别茎尖和茎段。3培养条件芽诱导培养基:(1)MS 6-BA2.0mg·L-1(单位下同) NAA0.1;(2)MS 6-BA2.0 NAA0.5。芽生长培养基:(3)MS 6-BA0.2。芽增殖培养  相似文献   
48.
采用扫描电镜及X射线能谱仪技术,研究霍山石斛组培苗移栽后各器官组织的微观结构和所含元素的变化,以了解霍山石斛组培苗生长发育以及药效成分的状况。结果表明:(1)霍山石斛组培苗移栽2个月后,根增粗近1倍,具有根被,且根被细胞壁的网络状增厚更加明显,表皮、皮层、中柱发育分化更加完善,Mg、Si、Cl、S、K、Ca元素含量提高,其中Ca增长了2.76倍。(2)茎表面纵向凹陷增多,内部结构致密,维管束发育较为完善,细胞内充满物质,Mg、Si、Cl、S、K、Ca、Fe、Cu、Zn元素含量增多,尤其是K和Fe分别增长了3.25倍和4.61倍。(3)叶增厚,具有了角质层,气孔形状更加饱满,叶肉细胞内含物丰富,Mg、Si、Cl、S、K、Ca、Fe、Mn、Zn的含量显著上升,其中K升高了17倍。(4)与根、叶相比,茎中所富集的元素种类最多。研究认为,霍山石斛试管苗移栽后,生长发育趋向完善,各项功能增强,细胞内含物质增多,元素成分丰富并且含量提高,体现出对移栽环境的良好适应性。  相似文献   
49.
点柄乳牛肝菌(Suillus granulatus)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并具有良好的药用活性,是广受欢迎的野生食药用菌。从分类学、发生规律、药用活性、与植物关系及驯化研究方面系统阐述了点柄乳牛肝菌的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及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0.
药用野生稻应答稻飞虱取食过程中基因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是水稻的刺吸式害虫。为了探讨水稻对虫害反应的分子机理,采用cDNA—AFLP(互补DNA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研究了药用野生稻受这两种飞虱取食后基因表达的变化。通过调查约7%的虫.崮答后的药用野生稻转录本组,共分离了258个差异片段,测序112个;44个片段对应于已知或假定功能基因,其中35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在白背飞虱为害后发生改变,24个基因在褐飞虱为害后改变。下调的基因比上调的基因多。有14个基因受这两种飞虱共同调节(2个上调,12个下调)。结果表明,药用野生稻对两种飞虱为害作出的反应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