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2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401篇
  810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漫步在青藏高原上,千奇百怪的垫状植物自然会吸引你的目光。垫状植物,这个名字听起来就是那种非常奇特并且个头矮小的植物。为什么叫做垫状呢?它们又有哪些奇招妙诀呢?  相似文献   
122.
内蒙古库布齐沙地四种啮齿动物非颤拌性产热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非颤抖性产热在内陆荒漠小型哺乳动物适应性热能调节中的作用,1997年对库布齐荒漠沙地环境4种啮齿动物: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小毛足鼠(Phodopus roborovskii)和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的非颤抖性产热季节变化进行了测定。4种动物的非颤抖性产热在秋季低温刺激下明显高于夏季,而且小毛足鼠和黑线仓鼠在秋季的最大非颤抖性产热分别高于春季14%和35%。典型荒漠种小毛足鼠的季节变化最明显,夏季最低。结果表明,生活在内陆干旱地区的动物生长期进化过程中,发展了良好的非颤抖性产热体温调节机制适应环境温度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123.
塔里木河流域荒漠河岸林群落的多元分析与环境解释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应用无偏对应分析(DCA)及二歧指示种分析(TWINSPAN)对塔里木河流域荒漠河岸林33个植物群落方资料进行了多元分析-排序和数量分类,并应用植物群落的排序值与环境参数的多元回归分析给出各群落类型的定量环境解释,探讨了该区植物群落的基本类型,生态梯度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塔里木河流域漠河岸林的群落类型及其分布主要取决于土壤湿度和盐分含量,并可通过环境参数的数字表达式定量的确定。  相似文献   
124.
《植物生态学报》2018,42(10):1022
为探讨荒漠草地沙漠化对“土壤-微生物-胞外酶”系统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机理, 该研究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演替的方法, 研究了宁夏盐池荒漠草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土壤微生物及土壤胞外酶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的变异特征。结果表明: (1)随着荒漠草地沙漠化的不断加剧, 土壤C、N、P含量和土壤C:P、N:P均呈降低趋势, 而土壤C:N逐渐增加。(2)荒漠草地沙漠化过程中,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 (MBC):微生物生物量P (MBP)、微生物生物量N (MBN):MBP和土壤β-葡萄糖苷酶(BG):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逐渐降低, 而土壤BG:磷酸酶(AP)和NAG:AP基本表现为增加趋势。(3)随着荒漠草地沙漠化程度的加剧, 土壤微生物C利用效率CUEC:NCUEC:P与土壤微生物N利用效率NUEN:C和土壤微生物P利用效率PUEP:C的变化趋势相反。(4)荒漠草地土壤、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胞外酶C:N化学计量(C:N, MBC:MBN, BG:NAG)与土壤、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胞外酶N:P化学计量(N:P, MBN:MBP, NAG:AP)显著负相关, 而土壤和胞外酶C:N化学计量(C:N, BG:NAG)与土壤和胞外酶C:P化学计量(C:P, BG:AP)显著正相关。土壤N:P与土壤MBN:MBP显著正相关, 而与土壤NAG:AP显著负相关。分析表明, 荒漠草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胞外酶活性随着土壤养分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微生物-胞外酶C:N:P生态化学计量与土壤养分存在协变关系, 为理解荒漠草地土壤-微生物系统C、N、P循环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5.
在新疆的荒漠戈壁滩上,生长着一些外观上颇为奇特的荒漠植物,给人一种树不像树,草不像草,枝不像枝,叶不像叶,或蜡皮多刺,或肥厚多汁,根深叶不茂,奇花生异果的印象,令人称奇。然而正是这些与众不同之处,使它们似同被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适应了荒漠那严酷的环境条件。更有趣的是,它们又都与骆驼本身有某种联系,并因骆驼而得名。骆驼刺(Alhagipseudalha-gi),是一种蝶形花科多年生半灌木。其身上多刺,又是骆驼喜食的牧草,因而得名。骆驼刺不仅能在叶腋处长出一种变态的刺状短枝,而且总花梗亦成刺状。它的叶互生,叶片…  相似文献   
126.
位于祖国西北部,面积达165万平方公里的新疆,地形复杂,高山、高原与盆地相间,冰山、草原、荒漠、戈壁各种生态类型皆有。天山山脉横穿中部,北为准噶尔盆地,南为塔里木盆地,北、东北为阿尔泰山,西南为帕米尔高原,南为昆仑山与阿尔金山。  相似文献   
127.
从空间,食物和时间三维生态位途径,研究了荒漠啮齿动物群落4种属类于4-6月短命植物存在时期的空间-食物资源利用。在空间利用上,虽然4种鼠存在一定的觅分和活动空间方面的差异,但具有相似生物学特征的两种两足型鼠种 和两种四足型鼠种种间仍表现出较高的空间利用趋同;在食物利用上,根据此时期的食物资源谱和食物谱测定,得出各鼠种均倾向于利用趋同;在食物利用上,根据此时期的食物资源谱和食物谱测定,得出各鼠种均倾  相似文献   
128.
温带荒漠的积雪沿灌丛始融,并以灌丛为中心形成融雪漏斗,导致融雪水向灌丛基部汇集。观测资料表明:通过灌丛对融雪水分布的反馈,使灌丛周围的沙层含水量明显增加,为裸沙区的152.1一228.9%,从而提高融雪水的利用率并改善灌丛自身的供水条件,对荒漠植被的分布格局亦起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9.
论武夷山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地位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陈昌笃 《生物多样性》1999,7(4):320-326
武夷山位于福建省西北部。其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 m,是中国大陆东南部最高峰。山岭纵横,气候温润,生物种类繁多。已知有高等植物2615种,动物5249种,而且有不少特有和古老、孑遗、珍稀种类。分布到这里的种类有些还出现变异,是国内外闻名的动物新种模式标本产地。是中国东南部重要的物种形成和分化中心,生物的“避难所”。生态系统也很多样。存在不少树龄在200年以上,甚至上千年的古树名木,因而在《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中被列为中国陆地11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之一。此外,该地现尚存清康熙和乾隆年间的禁止捕鱼和砍伐林木的刻碑,说明它是中国境内有保护生物多样性优良传统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30.
2010年4~8月在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点法对荒漠伯劳(Lanius isabellinus isabellinus)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VON)对荒漠伯劳卵体积与卵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用二元Logistic回归对雏鸟生长曲线进行拟合。结果表明,荒漠伯劳的繁殖时间为4月底至8月初,每巢产卵3~6枚,平均窝卵数为4.67±0.57(n=21),卵体积为(3.14±0.32)cm3(n=95),卵鲜重(3.48±0.20)g(n=20),卵体积随着产卵顺序显著减小(R=-0.427,P=0.021,n=29),其采取的是"窝雏减少"的繁殖策略。雌鸟产首枚卵后即开始孵卵,雄鸟负责情饲及警戒。温度自动记录仪测量平均孵卵温度为(38.19±0.77)℃(n=2),雌鸟在巢率为93.95%。平均孵卵时间为(15.33±0.52)d(n=6)。荒漠伯劳雏鸟留巢期12~15 d,幼鸟离巢后亲鸟继续饲喂幼鸟,整个育雏期最长达31 d。研究地区荒漠伯劳种群的孵卵率为82.50%(n=80),卵成功率为46.25%(n=80),雏鸟离巢率为56.06%(n=66),巢成功率58.62%(n=29)。在2010年环志标记的12对繁殖鸟中只有1对繁殖了第二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