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8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9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0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91.
不同水温和给药方式下磺胺甲噁唑在草鱼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 18℃和 2 8℃的不同水温条件下 ,分别采用口灌和腹腔注射的给药方式 ,给予草鱼 10 0mg/kg体重单剂量的磺胺甲唑 (SMZ) ,以HPLC法测定草鱼血浆和肌肉中药物浓度 ,用MCPKP药代动力学软件处理药时数据 ,结果表明 ,18℃条件下 ,草鱼口灌SMZ的分布半衰期T1/2α、消除半衰期T1/2 β、达峰时间Tp 均显著长于 2 8℃ (P <0 .0 1) ,其峰浓度Cmax显著低于 2 8℃下的值 (P <0 .0 1) ;腹腔注射给药时 ,SMZ在鱼体血浆和肌肉中的吸收与分布较口服快 ,消除较口服也快。在水温 18℃条件下 ,口灌SMZ在草鱼血浆中的药时数据符合带时滞的二室开放模型 ,腹腔注射的符合无时滞二室开放模型 ;水温 2 8℃条件下 ,口灌SMZ在草鱼血浆中的药时数据符合可忽略时滞的二室开放模型。根据SMZ的药代动力学规律、最低有效血药浓度和抗菌药物应用的一般原则 ,制定了SMZ的用药方案 :治疗温水性鱼类细菌性疾病 ,在水温 18℃左右 ,口服或注射 10 0mg/kg剂量的SMZ ,以每天给药两次 ,3d一个疗程为宜 ;在水温2 8℃左右 ,以每天给药 3— 4次为宜。该项研究全面了解了在不同水温和不同给药方式下SMZ在鱼体内的药动学规律 ,为确定合理的临床用药方案以及无公害水产品中药物残留监测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92.
草鱼生长阶段对赖氨酸需要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生长研究法来确定约草鱼的赖氨酸需要量,并对血清、肌肉和肝脏的游离赖氨酸迸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按生长率最大值所确定的幼草鱼赖氨酸需要量为饲料中的1.611%按血清游离赖氨酸浓度最大值所确定的赖氨酸需要量为饲料的1.28%,明显低于生长研究法确定的结果.用肝脏和肌肉游离赖氨酸浓度为指标确定的赖氨酸需要量分别为饲料的1.46%和1.49%,这与生长研究法确定的赖氨酸需要量较接近.  相似文献   
493.
福建省兴化湾滨海养殖塘冬季水鸟的栖息地利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20D7年12月至2008年3月对福建省兴化湾东北部江镜华侨农场(25°29′~25°33′N,119°23′~119°26′E)滨海养殖塘水鸟的栖息地利用进行了研究.选取了6个养殖塘作为样地,总面积360 hm2,共记录到水鸟6目8科25种.潮汐变化是影响养殖塘内越冬水鸟栖息的重要因素.高、中、低3种不同潮位下养殖塘水鸟群落特征差异较大.水鸟的种数和数量随潮水的涨高而显著增加,优势种则减少;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随潮水的涨高而降低,优势度则增大.养殖塘的水深是影响水鸟栖息的另一个重要因素.4个不同水深区域水鸟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密度差异显著,鸻鹬类、鸥类、鹭类等鸟类在中等水位区和浅水区栖息,鸭类主要栖息在深水区,而无水区仅有少数鹭类活动.在潮汛期间,滨海养殖塘是水鸟良好的临时栖息地,科学管理可使养殖塘人工湿地与潮间带滩涂共同满足越冬水鸟的栖息需求.  相似文献   
494.
草鱼线粒体型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生化遗传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颜勤  罗琛 《动物学报》2004,50(3):389-394
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是一种对生物细胞保护至关重要、在进化上比较保守的酶。因此 ,超氧化物歧化酶作为分子钟或分子标记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进化研究、群体遗传结构分析以及品系鉴定。但鱼类SOD的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特性都尚未进行过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为使这一重要的分子标记能更好地应用于鱼类遗传育种、种质资源保护以及进化研究 ,本实验采用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垂直电泳法 ,研究了草鱼线粒体型超氧化物歧化酶 (fm SOD)的同功酶形式 ,生化遗传表型、亚基组成以及金属类型。实验结果表明 ,草鱼fm SOD有三种不同的同功酶形式 ;按从正极到负极的排列分别命名为fm SOD 1 ,fm SOD 2 ,fm SOD 3。这三种不同的fm SOD在草鱼群体中可构成 3种不同的生化遗传学表型 :表型 1个体只含有迁移率最快的fm SOD 1同功酶 ;表型3个体只含有迁移率最慢的fm SOD 3同功酶 ;而表型 2个体中含有所有三种不同形式的同功酶。在野生草鱼群体中 ,存在所有三种表现型 ;而在基因纯合型的雌核发育草鱼群体中只检测到表型 1和表型 3。野生草鱼群体中三种表现型的个体数之比符合一对等位基因分离的 1∶2∶1孟德尔遗传分离比例。由这些实验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1 )草鱼fm SOD是由细胞核DNA上的基因所编码而不是由线粒体DNA上的基因所编码的  相似文献   
495.
云斑尖塘鳢胚胎和早期仔鱼的发育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对云斑尖塘鳢(Oxyeleotris marmoratus)胚胎和早期仔鱼的发育进行了观察,详细描述了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在28℃定水温条件下,云斑尖塘鳢的胚胎发育历时80h 30min,可分为24个发育分期。在整个发育过程中,眼、耳囊、心脏、消化道、肾脏、鳔、胸鳍和尾鳍等得到了优先发育。  相似文献   
496.
转入乳铁蛋白基因草鱼抗GCHV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草鱼出血病是由草鱼出血病病毒 (GCHV ,GrasscarpHaemorrhageVirus)引起的爆发性疾病 ,在草鱼鱼种饲养阶段危害极大 ,迄今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法。人类乳铁蛋白 (hLF ,humanlactoferrin)是人类非特异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成员[1 ] 。它不仅有抑制细菌生长乃至杀死各种细菌的功能[2 ] ,还能提高机体抵抗病毒的能力[3] 。转hLF基因烟草的抗病研究已经取得可喜的进展[4] 。那么 ,hLF是否具有提高低等脊椎动物鱼类的抗病毒能力 ,是一个具有理论和应用意义的课题。通过转人类乳铁蛋白cDNA (…  相似文献   
497.
新疆三塘湖盆地塘浅3井早侏罗世孢粉组合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本文对在新疆三塘湖盆地塘浅3井701-834m层段发现的孢粉植物群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共获孢粉45属93种(包括1新种),疑源类化石5属5种及一个未定类型,组成以Osmundacidites-Piceites-Pinuspollenites-Quadraeculina为主的孢粉组合,根据孢粉组合特征,认为其时代应归为早株罗世晚期,对组合中主要孢粉属种可能的母体植物的生长环境进行分析,推测新疆三塘湖地区在早侏罗世晚期为温带-亚热带气候。  相似文献   
498.
草鱼干扰素的免疫调节功能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邵健忠  项黎新 《动物学报》2001,47(4):404-411
首次对草鱼干扰素(grass carp interferon,GcIFN)的免疫调节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胆,GcIFN对草鱼巨噬细胞(Wψ)具有显著的激活作用,它能提高Mψ内O^-2,H2O2和ACP的活性含量,促进Mψ的吞噬和杀菌作用,GcIFN对Mψ的激活效应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激活所需要的时间则随剂量的增加而减少,与调节Mψ的规律不同,GcIFN对草鱼淋巴细胞无直接的激活作用,但可以调节由PHA,ConA引起的T淋巴细胞转化以及由SPA,LPS引起的B淋巴细胞转化,GcIFN对淋巴细胞的调节作用具有正负两方面的效应,当GcIFN浓度为250-500U/ml和50-500U/ml时,分别对T,B淋巴细胞转化表现为促进作用,而当浓度提高至50000U/ml时,则对两种淋巴细胞的转化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99.
草鱼干扰素的体外诱生及其组织细胞的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健忠  项黎新 《动物学报》2001,47(6):677-683
草鱼九种组织干扰素(IFN)体外诱生试验结果表明,从头痛、脾脏、外周血和胸腺组织中均能诱生出IFN。进一步对四种组织的细胞组分进行分离和IFN诱导,证实IFN由其中的白细胞所合成。理化性质、中和试验、Dot-ELISA和Western-blot等研究表明,体外诱生的白细胞IFN与体内诱生的血清IFN是同一种物质。在此基础上,进而采用灭活增殖细胞法,对T、B淋巴细胞进行了功能性分离和IFN诱导,初步证实了T淋巴细胞是草鱼产生IFN的主要白细胞。  相似文献   
500.
长江水系草鱼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DNA分析   总被引:41,自引:6,他引:35  
利用已发表的鲤微卫星引物在草鱼中进行PCR扩增,结果有5对引物(6个座位)能成功扩增并且有较高多态性,等位基因数在3-7个之间。这些异种扩增的草鱼微卫星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测序证明草鱼中的微卫星核心重复序列部分与鲤中的原始核心序列相似,也有一些变化。随后用这6个多态微卫星座位研究了来自长江水系的四个草鱼群体的遗传结构,结果显示每个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在38与48之间,平均观测杂合度(Ho)在04000与05741之间,平均期望杂合度(HE)在04773与06489之间,有多个座位在不同的群体中偏离哈代-温伯格平衡。遗传距离分析表明四川群体与洞庭湖群体遗传距离最远,而嘉鱼群体与鄱阳湖群体遗传距离较近。分子变异分析(AMOVA)表明,群体内遗传变异与群体间遗传变异分别占总遗传变异的9560%与440%,固定系数(FST)为0044,这表明长江水系草鱼目前的群体分化很微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