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8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9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0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471.
草鱼和点鳢寄生锚头鳋的四新种和一新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51年开始,我们先后在江苏、浙江、广东、广西、湖南、湖北以及内蒙和东北等地区,调查了淡水鱼类的寄生虫区系,特别是饲养鱼类,在收集的标本中,共有锚头鳋十余种。经鉴定后,其中有4种是尚未兄诸文献的新种,和一个新属,分别叙述于后,其余种类将于另文与生活史和生态部分一同发表。  相似文献   
472.
用陆生哺乳动物线粒体呼吸链与水生动物线粒体呼吸链相比较的研究方法,探讨了呼吸链的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关系。研究了淡水中生活的草鱼肝丝线粒体,观察到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非常低,而NADH脱氢酶和泛醌细胞色素C还原酶的活性较高。但海洋生物海绵的线粒体NADH脱氢酶和琥垢酸脱氢酶的活性都非常低。  相似文献   
473.
从随机噬菌体肽库中筛选抗草鱼出血病病毒多肽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冰  田波 《Virologica Sinica》1998,13(4):351-357
从随机噬菌体九肽表位库中筛选出抑制草鱼出血病病毒(GrasCarpHemorhageVirus,GCHV873)感染的多肽分子。采用完整、生物素化的草鱼出血病病毒颗粒作为受体,与以融合蛋白形式在丝状噬菌体fUSE5的外壳蛋白Ⅲ的N端表达的随机九肽库作用。经三轮体外亲和筛选(Biopanning)及ELISA法检测后,从肽库中筛选出16个与病毒高亲和力结合的噬菌体克隆,其中六个阳性克隆能有效地抑制病毒在CIK细胞中的复制,并使病毒的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CID50)下降五个数量级。表明噬菌体肽库技术完全能够应用于抗病毒研究,为研制抗病毒短肽制剂打基础。  相似文献   
474.
长时间灌流式器官培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灌流方式优化器官标本的生存环境。灌流通道的对外进出口端分别以小孔径疏水型空气过滤器和双重无菌气体隔离区作为防菌屏障,配以恒流泵的驱动作用,保证了在长时间的实验期间内不仅能有效地防止污染,而且灌流速度具有足够范围内的可调性和持续恒定性。用这种方法使草鱼脑垂体在长达82天的连续灌流中保持着较为稳定的生长激素分泌水平,证实了草鱼脑垂体的生长激素分泌水平与培养液中Ca2+、K+离子浓度(一定范围内)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475.
长时间灌注式器官培养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灌注方式优化器官标本的生存环境。灌流通道的对外进出口端分别以小孔径疏水型空气过滤器和双重无菌气体隔离区作为防菌屏障,配以恒流泵的驱动作用,保证了在长时间的实验期间内不仅能有效地防止污染,而且灌溉速度具有足够范围内的可调性和持续恒定性。  相似文献   
476.
本文阐述了温度,酸碱度,紫外线及超波对草鱼饼形碘泡虫离体孢子的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477.
贵州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生物群由大量的海绵动物和节肢动物、软体动物、刺胞动物、腕足动物、半索动物及藻类等门类化石组成 ,其下部生物群的时代早于澄江生物群。  相似文献   
478.
草鱼仔鱼耳石的自然标记和生长轮的清晰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野生和人工繁殖的草鱼仔鱼的耳石取出并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 :草鱼耳石一般有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原基和中心核 ,但有 0 4 1%~ 4 6 7%的样本具有双原基或双中心核。343尾野生仔鱼中 ,6 71%的个体在矢耳石和微耳石上具有营养转换标记 ,而 187尾人工繁殖的仔鱼中 ,在矢耳石和微耳石上出现营养转换标记的比例分别是 6 4 17%和 5 0 80 % ;在营养转换标记处 ,矢耳石和微耳石的直径分别为 5 4 12±9 4 9μm和 4 0 4 8± 7 0 2 μm (n =5 0 ) ;133尾野生仔鱼在转入实验室饲养的过程中 ,86 4 7%的个体在耳石上形成了转移标记 ;野生仔鱼生长轮纹清晰的矢耳石 (n =5 2 1)和微耳石 (n =5 2 1)样本的比例分别低于 10 %和2 5 % ,但在人工饲养仔鱼中 ,95 0 0 %个体的矢耳石 (n =186 )和 88 0 0 %个体的微耳石 (n =184 )具有清晰的生长轮纹 ;野生仔鱼经人工饲养后 ,其耳石上在饲养期间沉积的生长轮的清晰度亦明显比在野外生存期间沉积的高 ;对比实验显示饥饿对仔鱼耳石生长轮的清晰度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479.
本文采用胸鳍第二支鳍骨为研究东江尖头塘鳢的年龄鉴定材料。胸鳍第二支鳍骨(远侧部)长的骨(R)与体长(L)的关系L=10.6565 54.3848R。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可表达体长、体重与年龄的关系:L=298.6(1-e~(-0.2313(t 0.3028))];W_t=577.4(1-e~(-0.2313(t 0.3028))]~3。根据r-选择和K-选择的典型特征以及渐近体长(L_∞)、渐近体重(W_∞)、生长系数(K)、瞬时自然死亡率(M)、初次生殖年龄(T_m)、最大年龄(T_(max))和性腺指数(GI)等7个生态学参数值,可以判断尖头塘鳢偏向r-选择。应用平衡产量模式计算改变瞬时捕捞死亡率(F)和渔业补充年龄(t_c)时的产量变化,同样证实尖头塘鳢生活史偏向r-选择。作为渔业管理对策,尖头塘鳢的捕捞年龄可定为2—3龄,以2龄为主,这样既能保护资源,又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80.
为探究养殖模式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鱼肉品质的影响,实验对两种养殖模式下(传统池塘养殖和池塘循环水养殖)草鱼的食用品质进行了差异比较。结果表明,循环水养殖草鱼肌肉白度和弹性高于传统池塘养殖的草鱼,且其不饱和脂肪酸和必需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传统池塘养殖;其中, n-3和n-6系列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传统池塘养殖草鱼,是其1.2倍,使得草鱼的肌肉品质和营养品质更佳。此外,循环水养殖可降低草鱼中带有土腥味和青草味的己醛、庚醛和1-辛烯-3-醇等物质的含量,且鲜味核苷酸(IMP)含量高于传统池塘养殖草鱼,使得草鱼的风味更鲜美、浓厚。研究表明,循环水养殖草鱼的肌肉品质和营养特性均优于传统池塘养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