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4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65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88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82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62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81篇
  1990年   74篇
  1989年   70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32篇
  1985年   42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4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91.
苹果绵蚜Eriosoma lanigerum(Hausmann)是我国重要的检疫性害虫,主要为害苹果、海棠等苹果属(Malus Mill.)植物。目前,该种害虫已在我国一些苹果主产区迅速扩散,并给我国的苹果产业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对其进行有效监控,控制其蔓延,制定合理的防治策略,本研究利用GARP和MAXENT两种生态位模型,结合其寄主地理分布,预测苹果绵蚜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区。研究结果表明:GARP和MAXENT预测结果相似,但前者预测面积比后者广泛。苹果绵蚜在我国的最适适生区主要分布在东北(辽宁南部)、华北(河北东、南部、北京、天津和山西南部)、华东(山东大部)、华中(河南北部)和西北(陕西中部)。另外,河北南部、山东和河南南部、甘肃东部、四川中南部、陕西大部、云南与西藏的零星地区是苹果绵蚜的中度适生区;黑龙江、吉林、新疆等20个省份(市、自治区)的全境是苹果绵蚜低度适生区或不适生区。此外,刀切法(Jackknifetest)检验结果表明,1月份平均最高温是影响苹果绵蚜分布最重要的环境变量。最后,提出几点管理苹果绵蚜的方法和防治策略,避免该种害虫传播或入侵到其它苹果产区。  相似文献   
992.
4个洋水仙品种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常规压片技术对4个洋水仙品种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和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4个品种的染色体组成复杂多样,其核型公式依次为‘哈韦拉’2n=2x=14=8sm+6st;‘面对面’2n=3x=24=2m+15sm+7st;‘快活’2n=3x=24=3m+13sm+8st;‘花唱片’2n=4x=28=8m+16sm+4st,其核型不对称系数依次为75.19%、72.73%、74.25%和71.03%,核型类型分别为3B、3B、3B和3A。从4个洋水仙品种来源等方面的资料分析了这些品种倍性及其可能的育种价值,其中‘哈韦拉’为二倍体种间杂种,‘面对面’和‘快活’为异源三倍体;‘花唱片’为四倍体。  相似文献   
993.
以内蒙古不同生态区的冷蒿(Artemisia frigida)为研究对象,采用碱性石碳酸品红染色法和核型分析标准,对冷蒿染色体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冷蒿染色体数目有2n=18和2n=36两种倍性,在冷蒿的原种和变种中均有二倍体和四倍体类型.  相似文献   
994.
对6种棘豆属植物(Oxytropis)的13个居群样进行细胞学研究,其中黄花棘豆(O.ochrocephala)、绢毛棘豆(O.tatarica)、甘肃棘豆(O.kansuensis)和铺地棘豆(0.humifusa)为首次报道染色体数目(2n=16)和核型;在胀果棘豆(O.stracheyana)中(2n=48)首次发现B染色体。现有的细胞学资料表明:棘豆属植物中多倍体占总报道数的58%,这说明多倍化在本属植物的进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青藏高原仅有一种植物发现多倍体,多倍化并不占主导地位,而主要表现为二倍体水平上的结构变异,即核型不对称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995.
对中国喜马拉雅特有类群黄花木属(Piptanthus)的黄花木(P.rvepalensis)和绒叶黄花木(P.to-mentosus)的5个居群进行了核形态学研究。黄花木属染色体基数z=9,染色体数目2n=18,均为二倍体;该属种间核型存在显著差异,即黄花木居群属于1A型,绒叶黄花木属于2A型;另外,黄花木种内居群间核型公式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该研究结果从细胞学印证和支持了前人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的推论,即绒叶黄花木(2A核型)是由黄花木或祖先(1A核型)在喜马拉雅隆升过程中由西向东扩张分化形成的。  相似文献   
996.
对杂交鳢(斑鳢♀×乌鳢♂)(Channa maculata ♀×C.argus ♂)及其自交后代的细胞核型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杂交鳢染色体数目为2n=45,核型公式为3m+4sm+6st+32t,染色体臂数(NF)为52;杂交鳢自繁后代群体存在两种染色体核型,一是染色体数目为45,核型公式为3m+4sm+6st+...  相似文献   
997.
尼罗罗非鱼和萨罗罗非鱼遗传生殖隔离的初步证据(英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i SF  Zhao Y  Fan WJ  Cai WQ  Xu YF 《动物学研究》2011,32(5):521-527
罗非鱼类(Tilapiini)含3个属70余种,种间和属间颇易人工杂交,但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和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人工杂交难度大,产苗概率甚低,要获得数量足够的可用于生产的杂交子代相当困难。该文对这两种鱼及其正交(O.niloticus♀×S.melanotheron♂)和反交(S.melanotheron♀×O.niloticus♂)子代的头肾细胞的核型进行了比较。此外,采用同工酶电泳方法检测肾、肝、眼、肌肉、心中乳酸脱氢酶等4种同工酶的表型差异。4种遗传型罗非鱼具有相同的染色体二倍数(2n=44)和总臂数(NF=50),但各具不同的染色体类型,尼罗罗非鱼为3对近中着丝点染色体(sm)、12对近端着丝点染色体(st)和7对端着丝点染色体(t);萨罗罗非鱼为1对中间着丝点染色体(m)、2对sm、12对st和7对t;正反杂交子代表现为介于双亲之间的混合类型,为0.5对m、2.5对sm、12对st和7对t。在同工酶中,仅见肾脏乳酸脱氢酶电泳结果有清晰差异,尼罗罗非鱼出现5条谱带,萨罗罗非鱼3条,而杂交子代6条,且所有谱带的迁移率和活性均表现出多态性。据此初步认为,核型和同工酶方面的差异可能是导致这两种不同属罗非鱼生殖隔离的遗传原因,这些差异也可能为这两种(属)鱼的分类学提供新的遗传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998.
报道五种苏铁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其中红河苏铁 (Cycas hongheensis)、叉孢苏铁 (C.segmentifida)和十万大山苏铁 (C.shiwandashanica) 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999.
This study focuses on taxonomy of Uromastyx species. Morphologically, U. ocellata and U. ornata were identified and cytogenetically, 2n = 36 chromosome. 16S, cyt b and 12S genes fragmentamplification shows 597, 399 and 450 base pair respectively and more A-T than G-C base pair andmore A/C than T/G base contents. While, sequences blasting in GenBank, followed by construction of phylogenetic tree revealed, 16S and cry b sequences were similar to U. ocellata sequences, andclustered together in phylogenetic tree, in contrast, 12S sequences from same species were related tosubspecies U. ornata ornata sequences and clustered together in the phylogenetic tree. Therefor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 more studies on Uromastyx species in Sudan.  相似文献   
1000.
百合族具有非常一致的二型性核型,由4条长染色体以及20条短染色体组成。目前有两个假说解释其二型性核型的来源,着丝粒横裂和多倍化。但是,具体是哪一种机制起主要作用仍然不清楚。根据文献以及自己的实验结果,我们整理并重新分析了百合亚科和美德兰亚科所有属的核型资料。比较核型分析结果表明,来自单条染色体的特征、染色体臂数、核型不对称性以及染色体的相对长度诸方面的证据都支持着丝粒横列是百合族核型进化的主要机制,但不能排除其它的机制也在起着作用,如臂间倒位和易位。臂间倒位和易位可能在郁金香族的核型进化中起着主要的作用。另外,本研究还报道了三个种的核型,粗茎贝母 (Fritillaria crassicaulis)、准格尔郁金香 (Tulipa suaveolens) 和尖果洼瓣花 (Gagea oxycarp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